“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经济优势分析及中国对策
2017-06-29宋圭武
[摘要]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经济如何合作发展,笔者认为,应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展开。总体看,中亚的经济比较优势是矿产资源,而中国的经济比较优势应是劳动力要素。在比较优势框架下,要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合作,中国需要采取的对策是:进一步激活劳动力要素优势并,重点激活人才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另外,围绕各自经济优势,中国要重点推进和中亚各国在人才、矿产、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及流通体制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亚;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创始人是李嘉图,是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后,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拓展。费希尔和卡卡尔认为,比较优势是开放经济长期演进过程的结果,他们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与比较优势伴生着的专业化是世界经济演化的惟一稳态。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前景如何,笔者认为,应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展开,应充分激活和发挥好我国的人才要素优势,结合中亚的矿产资源优势,实现中国与中亚经济合作共赢发展。同时,中国还需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围绕各自经济优势,中国需要重点推进和中亚各国在人才资源、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及流通体制建设。
一、中亚的经济比较优势在矿产资源方面
中亚是一个特殊的地缘政治板块,其最重要和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它完全隔绝来自海洋的影响。从文明的角度看,由于中亚地处欧亚大陆几大文明的交汇地,历史上就是多个民族和多种文化碰撞、吸收、融合的地方。从经济方面看,目前中亚最大经济比较优势应是矿产资源。
中亚五国主体上属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边缘属特提斯构造域。该区域经过复杂而漫长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储量以及资源潜力毫不逊色于环太平洋和特提斯两个巨型成矿域。
从能源资源看,中亚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和铀资源,尤其是铀和天然气的储量在世界上占相当高的比例。区域能源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石油储量为42.8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1%;天然气储量为11.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6.2%。重要的油气盆地包括滨里海盆地、滨咸海盆地和锡尔河盆地等7个油气盆地,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中油气资源潜力巨大。铀矿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可靠铀资源量为41.22万吨,占全球总量的11.7%。重要铀矿区包括北哈萨克、伊犁、锡尔河、楚—伊犁、滨里海、中克孜勒库姆等6个矿集区。其中锡尔河矿集区分布有伊尔科尔和南哈拉桑等十余处大型以上铀矿,北哈萨克矿集区也分布有谢米兹拜和格拉切夫等8处大型以上铀矿。煤矿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共49个煤矿床列入国家矿产储量平衡表,探明储量为336亿吨,居全球第八。哈萨克斯坦中部和中北部有图尔盖、卡拉千达、巴甫洛夫达尔、伊犁等4个含煤盆地。
从黑色金属资源看,中亚五国的黑色金属矿产以铁、锰和铬三种矿产为优势矿产,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铁矿石储量为83亿吨,居世界第五位。铁矿主要集中在图尔盖凹陷矿集区,为石炭纪火山沉积型磁铁矿矿床,品位较低,一般为36%~45%,规模较大,卡恰尔、索科洛夫和萨尔拜等几个矿床的储量均超过1O亿吨。哈萨克斯坦锰矿石的储量为4.29亿吨,居世界第三位。锰矿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哈地区。矿石主要是氧化矿和碳酸盐—硅酸盐—氧化矿石,品位一般为2O%~25%,富矿较少。铬铁矿是中亚地区最具优势的矿产之一,探明商品级矿石储量超过1.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多年来,哈萨克斯坦的铬铁矿探明储量所占世界比重几乎没有变化。铬铁矿集中分布在哈萨克斯坦西北部阿克托别州肯皮尔赛地区,南北走向的乌拉尔成矿带南段的晚古生代蛇绿岩带中。包括已开采近7O年的肯皮尔赛豆荚状铬铁矿床,矿石品位为3O%~55%。
从有色金属资源看,中亚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也比较丰富,钨、钼、铜、锌、锑和铝土矿等6个矿种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突出地位。铜和钼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铜的储量分别为18OO万吨、223万吨和8OO万吨;钼的储量分别为13万吨、1O万吨和6万吨,均位列世界前十位;中亚铜矿类型包括斑岩型铜(金钼)矿床、铜锌多金属火山岩型(黄铁矿型)矿床以及沉积砂岩型矿床。哈萨克斯坦锌的储量为16OO万吨,居世界第四位。除上述阿尔泰地区外,北天山铜锌矿区的层控型铅锌矿和北巴尔喀什铜锌矿区也是中亚重要铅锌原料基地,分别以卡拉套矿群为代表。铝土矿以哈萨克斯坦最为丰富,探明储量为3.6亿吨,居世界第十一位。哈萨克斯坦的铝土矿主要分布在中哈萨克斯坦图尔盖盆地边缘和隆起带中。锑矿是塔吉克斯坦唯一在世界范围内占优势的矿种,储量达5万吨,居世界第五位。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西北部地区。实际上,吉爾吉斯斯坦西南部和东北部也有几处大型汞锑矿床,但储量数据无法得知。
另外,金矿在中亚地区广泛、成群带分布,探明金矿储量达4333吨,占全球总量的8.5%。其中乌兹别克斯坦的探明储量最大,其次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根据成矿区带和矿床分布,共划分出8个矿集区。重要的原生金矿类型有黑色岩系金矿、石英脉型金矿以及斑岩型铜金矿。南天山矿集区的穆龙套和库姆托尔两个超大型黑色岩系金矿跻身世界十大金矿。
二、中国的经济比较优势应是劳动力要素
从自然资源要素看,和中亚相比,我国并没有比较优势。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约4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我国森林覆盖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近1/5,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雾霾天气增多,不少地区的环境容量已经逼近临界点。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硬约束。
而中国经济的优势要素,最大优势要素还是劳动力。下面结合刘易斯拐点问题谈谈中国经济的优势要素问题。什么是刘易斯拐点?195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此时劳动力过剩,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剩余变为短缺,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经济学一般把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转折点”。
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到了刘易斯拐点,在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领域,众所纷纭、莫衷一是。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蔡昉认为,随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张晓波等人在《中国经济到了刘易斯转折点了吗?》一文中通过对甘肃农村的调查认为:无论其他影响因素是否被控制,实际工资率总是不断地向上攀升。贫困地区实际工资的加速上涨,甚至农闲时期也是如此,表面剩余劳动力时代已经结束。在《解析1965~2009年中国二元经济的发展》一文中,魏征等认为:中国的高经济增长主要归因于其非农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而非农业部门的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于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再配置;剩余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再配置对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约为年均1.37%;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到2009年已经超过了二元结构理论所定义的制度工资,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宋立刚、张永生认为,由于来自农业部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的耗竭,工人工资上上升,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刘易斯拐点到来。另一派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并未到刘易斯拐点。Jane Golley和孟昕在《中国的剩余劳动力枯竭了吗?》一文中认为,尽管某些证据显示在2000~2009年间,城镇地区非技术工人的名义工资有所上升,但没有充分证据表明这是由于劳动力供应短缺造成的;中国农村仍然拥有大量未充分就业且收入非常低的工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口流动面临着独特的制度障碍和政策性障碍,阻碍众多农民工进入城市。在《中国的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文中,作者认为:由于制度约束的存在,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存的现象,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有可能持续。在《中国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了吗?》一文中,姚洋、张可通过使用1998~2007年的中国省份数据,估计了每一年中国转移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并特别将刘易斯转折点纳入供给曲线的估计,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还存在剩余劳动力,刘易斯拐点并未到来。葛苏勤、杨涛在《新古典理论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一文中认为,基于多方面数据的经验研究不支持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观点。有的经济学家则认为,中国已经越过了刘易斯拐点。如巴曙松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认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于判断未来中国经济驱动力异常重要,目前的数据,确认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同时,人口红利窗口期也即将关闭。另外,对于刘易斯拐点,中央党校教授徐祥临认为:所谓“刘易斯拐点”,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重大缺陷,是个可以被证伪的虚假概念,在一个虚假的概念上争来争去,肯定争不出个结果来;他还认为,“拐点陷阱”也导致中国贫富差距恶果。
针对上述讨论,笔者认为,首先,说刘易斯拐点是一个伪命题,有待商榷。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假设前提,若抛开假设前提,任何理论实质都是伪的。刘易斯拐点作为一个理论推演,对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不能一味否定。从理论分析角度看,刘易斯拐点并不是什么伪命题,其理论分析是有一定逻辑基础的。其次,笔者认为,中国目前出现的是“人口拐点”,而非“刘易斯拐点”。其一,不能否认中国已经出现“人口拐点”。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表现是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据统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8%。我国上世纪50年代婴儿潮时期的出生人口,现在正在形成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另一个方面的表现是人口抚养比上升。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其二,中国并未出现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出现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市场要素能充分流动,不存在劳动力的制度障碍;二是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工业劳动的边际产品,或者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劳动生产率基本相等;三是农业劳动报酬基本与工业劳动报酬相等。但这三个条件在中国都不满足。一是中国的户籍制度等多种制度設计限制了劳动力要素的充分流动;二是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要比工业劳动生产率低很多;三是农业劳动报酬及农民工劳动报酬并没有和正式的城市劳动者报酬持平。再次,目前,中国的主要问题不是二元经济的问题,而是二元社会报酬结构不均衡的问题。这二元社会报酬结构不均衡的主要表现是:一是生产体系劳动者的报酬偏低;二是非生产体系工作人员报酬偏高。譬如,在生产第一线的农业工人及企业工人,总体工资偏低,并且多年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政府、军队等部门有关人员工资一直在上涨,包括企业管理人员。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一方面,在报酬偏高的政府等部门,劳动供给远远大于劳动需求,比如,有关政府部门要录取一个公务员,后面往往就有几百个报考者;另一方面,在报酬偏低的劳动第一线,则劳动需求大于劳动供给,出现“民工荒”。总之,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并未达到刘易斯拐点,我国劳动力要素仍是优势要素,我们应积极利用好这个要素。
三、在比较优势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合作的中国对策
(一)进一步激活劳动力要素优势,并重点激活人才要素优势
劳动力要素最核心是人才要素,发挥劳动力要素优势,最重要是要发挥好人才要素优势。如何激活人才要素优势,核心是建设公平竞争制度。第一,人才需要培养,但培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若没有公平竞争,即使培养出许多人才,也不能得到公平有效利用,培养也等于是无效培养,等于白浪费社会经济资源。另外,若没有公平竞争,由于需求诱致,还会导致培养行为本身的不合理化,会鼓励培养一些不利于社会公平竞争的歪才,而不是有利于社会公平竞争的正才。第二,人才也需要引进,但引进不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治本之策。因为若没有公平竞争,引进的人才也很难发挥作用,有些也就是在单位内部当摆设,给领导当人才的形象工程。另外,若没有公平竞争,不恰当引进人才还会打击单位内部原来职工的积极性,使单位内部人际关系不协调,单位运行效率下降。另外,从吸引人才的角度看,公平竞争应是最有利于吸引真正人才的措施。因为真正的人才,最需要的是公平竞争,而不是所谓的特殊关怀。第三,公平竞争可以调动所有人工作的积极性,可以激活每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动力,使所有人的“才”都能得到有效发挥。
如何实现人才的公平竞争,关键是人才的考核奖励和晋升,应以实际业绩为最重要衡量指标,这样既符合公平原则,也符合效率原则。另外,实际业绩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劳动成果表现形式,为此,应分不同行业和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业绩考核奖励和晋升办法。
另外,激活人才要素,需要国家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何防止科研经费的不合理花费以及腐败,最重要是要把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的最终产出成果质量有效捆绑起来,应以促进科研成果质量的提高为目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如何把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的最终产出成果质量有效捆绑起来,应探索建立根据最终成果的鉴定质量划拨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体系。对科研质量不过关的成果,应考虑收回科研经费,或考虑只划拨一部分经费。对科研成果质量高的成果,可考虑在原有基础上追加奖励或追加划拨。对存在严重问题的科研成果,不仅应收回科研经费,而且应实行重罚制度。另外,在具体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如何花费经费,管理应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不能对科研过程的经费管理制度设计太死板。因为科研过程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生产劳动,而创新性又需要更多自主性为保障。限制了自主性,必然对创新性也是一种限制。
此外,如何保证鉴定质量,提高鉴定的有效性,需要在科研最终成果评审鉴定制度设计上进一步加大公开化的力度。应把评审鉴定的公开化和成果的公开化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评审鉴定过程要尽可能公开化,谁评审鉴定,如何评审鉴定,意见如何,都应尽可能公开,公开会增加评审鉴定专家压力,也有利于监督评审鉴定者的行为,提高评审鉴定质量。另一方面,成果也应尽可能公开化,这有利于实现社会监督。另外,对评审鉴定专家,也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相关责任追究制度。评审鉴定专家不能只享受收益,没有责任。对出了问题的科研成果,评审鉴定专家也要负连带责任。该收回评审鉴定费的,要收回评审鉴定费。违纪的要追究违纪责任,违法的要追究违法责任。为此,建议国家设立一个独立的学术监督机构,对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统一独立监督和管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独立的学术监督机构,一般科研上出了问题,都是各单位自己处理,导致科研管理和监督极不规范。一是更多单位为了自家的面子,或涉及自身利益关系,往往更多倾向于包庇自家科研人员出现的一些问题,这进一步纵容了科研中的不合理行为和腐败行为。二是同样一个问题,各单位处理尺度不一,随意性很大,人治的成分很浓,没有体现公平原则。
(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
基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中国和中亚五国在农业产业方面各有优势,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另外,也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与稳定需要,客观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需要积极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如何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需要国家大力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中核心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合作化。
推进农业合作化应体现国情特色,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模式。合作化不是空中建楼阁,需要立足在现实的基础上。基础不同,合作化应具有不同特色。首先,各国有各国的经济要素条件,包括人口、土地、环境、气候等要素,完全一样的很少。要素禀赋不同,必然决定要素的优化结合方式会有所不同。其次,各国有各国的制度传承历史。由于经济制度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所以,合作制度建设也不可能不受原来制度的制约。再次,各国有各国的文化。文化不同,必然会要求与之相容的制度设计不同。若新设计的制度与原来的文化不具有相容性,则新制度最终会被原来的文化所消解,导致新制度运转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只有新制度與原来的文化具有一定相容性,新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效力。
如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建设,需要综合发力,系统推进。第一,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中国农业合作化是一项艰巨任务,是一连串的事,需要一连串的动作,需要立足于自身基础,一步一步扎实推进,不能一开始就想跟发达国家看齐,或者甚至想超越人家。第二,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第三,要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第四,合作化的实现形式应是多元的。应从广义角度理解合作化的概念,凡是有助于深化分工和有助于提高要素聚集程度的行为,都应纳入合作化范畴。合作化落实到组织层次上,应有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次。第五,对于我国存在的一些合作化形式,需要政府进一步规范引导和扶持。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建设。尤其对一些名不副实的农业合作经营主体,如一些挂名合作社等,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该规范的要坚决规范,要把质量建设放在第一位。二是扶持的关键是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要着力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目前,在资金扶持方面,我国现有的农业补贴制度有一个不足是补贴的收入效应大于生产效应,而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则需要大力提升补贴的生产效应,为此,应进一步深化补贴制度改革,让补贴在促进生产效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因为技术支持的生产效应要比资金支持的生产效应更好。另外,为有效规避市场需求波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在推进合作化的同时,应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农业应对市场需求风险的有效方式。如何发展订单农业,应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电商+订单农业”农业发展模式,为特色农产品销售拓展更多更快通道。第六,在推进合作化的进程中要大力加强农村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培育农民的诚信意识和规则意识。诚信和规则意识是实现有效合作的精神条件。第七,在合作组织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合作组织的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机制。要用现代经营理念武装各种合作组织。第八,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总引领积极推进中国农业合作化建设。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精神落实在农业合作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陈正,蒋峥.中亚五国优势矿产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DB/OL].http://www.gtzyb.com/dizhikuangchan/20120714_12827.shtml.
[2]李中海.曲折的历程(中亚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3]宋圭武.新常态新路径中国改革再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