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坪坦河流域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采集研究

2017-06-29彭黎余凌云邱大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侗寨鼓楼侗族

彭黎,余凌云,邱大平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坪坦河流域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采集研究

彭黎,余凌云,邱大平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对通道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景观进行研究,通过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标志性建筑物、主体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其他景观要素等识别性要素对侗族聚落景观基因特征进行了识别与数字采集研究,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以中心空间为主要识别特征,标志性建筑物主要是鼓楼,主体公共建筑则包括风雨桥、寨门、戏台、萨坛等。这些景观基因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共性与稳定性,同时受到聚落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景观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传统聚落主要景观基因的提取,对于分析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景观的文化特征,识别与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景观基因,进一步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景观基因;侗族传统聚落;坪坦河流域;基因识别

聚落是人类在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地理对象,为众多居住房屋构成的集合或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由共同成员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它是人类从事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空间[1,2],也是人类的基本社会空间[3,4],往往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5]。传统聚落是指在历史时期形成的、保留有明显的历史文化特征且历史风貌相对完整的古村落[6]形态。聚落景观则是指传统聚落内部与其周边环境相区别,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均质性的面状或点状的空间要素形成的地域实体以及以该地域实体为空间载体的人类行为。人们在适应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形态多变、格局迥异的地域文化景观。复杂而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数量丰富的传统聚落,传统聚落成为我国“乡土文化的活化石”[6]。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怀化市南端,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侗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坪坦河流域是通道侗族主要的聚居区域,在历史上由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造成了民间的自然隔离,因此其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保留了较多的民族文化遗存。两岸侗族人们聚族而居,形成了大小十多个侗寨,坪坦河如同纽带一样串联起河流两旁的侗族聚落。这些传统聚落中,一定程度上保存着原有完好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和质朴的民风民情,建筑环境、建筑布局、村落选址基本保持原貌,并延续着独特的民俗民风和传统生活方式。

关于侗族的特色文化特别是侗族独特的聚落景观及主要构成要素,目前已有了许多研究。蒋卫平[7]等考察了湘西通道侗族自治县南部的侗族古村落群,分析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景观——风雨桥,剖析了其独特的装饰艺术。杨颜菲[8]等将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侗锦,巧妙地运用到了聚落景观空间中,通过对比研究来了解侗族聚落空间的设计特点。吴红宇等[9]对侗族聚落的核心景观要素鼓楼的文化内涵和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析。岐周等[10]考察了侗族聚落公共建筑设施群,通过公共建筑发掘侗族的文化核心,指出侗族的学习性的特质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王俊等[11]对“南侗”的鼓楼的造型、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其建筑学价值、社会功能以及美学内涵。蒋馨梵等[12]以侗族传统建筑鼓楼、风雨桥等侗寨景观要素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了侗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姜思华等[13]还以湘西南侗传统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传统住宅的空间构成方面的特点。在侗族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开发上,杨洪等[14]分析研究了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他们从侗文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区域开发思路。李苗等[15]以当地的侗族建筑、人文遗产以及丰富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对现有侗文化景观保护及发展规划的改进措施,寻求适合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对于侗族聚落的景观空间形态,罗康隆等[16]在对通道阳烂侗寨的调查中发现,侗族聚落的空间格局是按照侗族的文化逻辑而形成的,是当地自然资源、地方制度和信仰体系的体现,这对于维护并实现传统聚落的发展很有意义。

目前对于侗族传统聚落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建筑景观要素(如鼓楼、风雨桥、戏台、民居建筑等)和聚落空间格局上。在这些研究中,单体建筑成为聚落景观最小不可分的研究单元,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对单一景观要素的建筑工艺或文化内涵的研究;(2)对侗族建筑的技术研究;(3)研究侗族某一种景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这些研究注重了单一元素的特性,而对于多地域、同种类建筑的共性与差异性却较少涉及。在本项研究中,将借助“景观基因”这一概念,对通道坪坦河流域的侗族传统聚落进行聚落景观的微观分析,与以往将聚落分解为空间、建筑群、单体建筑等空间要素不同,本文将尝试将传统聚落解构为具有一定“稳定性”、“遗传性”与“变异性”的景观基因,并加以识别,提取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景观要素进行必要的数字化处理,这对于研究侗族传统聚落文化,调查聚落景观要素,分析侗族聚落景观的美学、文化内涵、生态价值,实现对传统聚落文化生态的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开发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景观基因的概念及其特征

景观基因是存在于在文化景观中并在时间或空间上传递时保持一定稳定性与特殊性的某些景观要素,是文化景观得以“遗传”的基本单元。景观基因它对某种文化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它也是识别这种文化景观的决定因子。一个景观基因除了具有一定的外部形态之外,还包含深刻非物质因子,诸如自然、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因此,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出发,不同区域的聚落景观之间的差异,将进一步体现在其特定景观基因的差距上。两个聚落景观的相同或相似景观基因越多,则说明这些景观的相似性越明显,其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反之,地域性差距较大的景观相比较,其相似的景观基因则相对较少。区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内在唯一性(即在内在成因上与其他聚落明显区别)。(2)外在唯一性(外在景观表现上与其他聚落明显区别)。(3)局部唯一性(某些局部关键要素与其他聚落景观明显区别)。(4)总体优势性(与其他聚落具有相似的景观要素,但本聚落的景观基因表现更为优势)。

二、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景观基因识别

坪坦河流域包括梓檀溪和高步溪两条源流以及坪坦河主流,自南而北流经23个侗寨,本文重点考察了该区域内商业开发程度较低,受到外界文化侵袭较少,保留侗族原生景观基因较多的几个侗族聚落,主要包括芋头侗寨、横岭侗寨、坪坦侗寨、阳烂侗寨、高步侗寨与中步侗寨等。本文对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的景观基因识别主要是从聚落空间形态、聚落标志性建筑物、主体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其他聚落景观要素等方面进行的。

(一)空间布局形态识别

图1 侗寨聚落空间分化

侗族聚落是侗族居民集体迁徙而形成的村落集群系统,相沿“依山而寨、择险而居”的选址原则,既要求“险”以御外敌,又要求“安”以利生产生活,尽可能选择适于生存、具有良好生态条件的地方,发展格局呈自发形态,没有事先规划,根据地处河谷、近山傍水,村落建筑随地形伸展,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有序的村落风貌。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按照空间布局与功能特征,聚落空间可以划分成多种空间组分(图1)。其中,中心空间成为侗族聚落空间结构形态的一个最典型的标志性特征,即侗族聚落在景观外在表现形态上所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景观基因符号。

中心空间通常是由侗寨中主要的公共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公共建筑(如鼓楼、戏台、风雨桥等)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侗族聚落就是以该空间为中心构筑起来的,这个中心空间不但是空间上的中心,更是侗族人日常生活的中心,精神生活的心理中心。

鼓楼一般位于整个村落的中心位置,处于中心空间的主体与核心位置,是寨子中宗族的象征,鼓楼前有较大的鼓楼坪,形成一个开敞空间,可以作为族内公共事务、节庆活动的场所。与鼓楼相对而立的是戏台,这是侗族人的娱乐休闲中心。鼓楼与戏台的两侧有常有学校、萨坛、宗祠等公共建筑。这些村落内部的重要公共设施构成了侗族聚落的中心空间。在侗寨的发展过程中,民居建筑围绕着鼓楼为中心,不断地加建,这样以鼓楼为中心围合出具有一定几何形状的寨中中心空间,成为侗族人族内生活的公共空间。

在坪坦河流域各主要侗寨,都有非常明显的中心空间,如芋头侗寨,其中心空间的划分非常显著,由芦笙鼓楼、戏台和学校等公共建筑围合形成了一个较为空旷的空间。坪坦侗寨的中心空间是各侗寨中最大的,其中有鼓楼、萨坛、风雨桥等重要的公共建筑,还有萨坛、南岳宫、孔庙、城隍庙等宗教、宗族文化建筑,成为整个寨中物质、精神、文化的中心。

(二)标志性建筑识别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族建筑的精华,是侗族人民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智慧结晶,也是侗族村寨精神和物质的集中表现。鼓楼文化是侗族人的核心文化,侗族人自古便有“未建寨,先立楼”之说,即使在没有鼓楼的地方,人们也会临时砍一棵杉树,将其立于寨中基址代替鼓楼。用最好的木材,最好的工匠,建最好的建筑,这是族人的共同追求与愿望。鼓楼是侗寨的中心,寨子以鼓楼为中心向外辐射,宗族团团而居,鼓楼通常也是寨中家族的标志,如果一个村寨建造了一座鼓楼,可以初步推断这个寨子里生活的人都是同一姓氏的或者同一姓氏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而如果有多个高低不等的鼓楼,则可以推测这是一个较大的侗寨,有多个不同血亲的宗族聚居于此。鼓楼更象征着一种权威,侗寨中的所有公共建筑如萨堂、戏台、民居、凉亭等都如众星拱月般烘托着鼓楼,寨中大小建筑,无论所属都不得高于鼓楼的高度。正如侗族古歌所述:“未曾立寨先建楼,砌石为坛敬圣母,鼓楼心脏做枢纽,富贵光明有根由。”本文考察了坪坦河流域各侗族聚落的鼓楼,将其从外部建筑形态上划分为三个直观的类型:阁楼式、宝塔式与组合型三类。

最初,鼓楼主要是氏族首领居住或聚众议事的场所,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鼓楼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的民族象征,其主要功能有:(1)聚众议事场所;(2)击鼓报警功能;(3)社会娱乐中心;(4)平日休闲场所;(5)重大仪式(如祭祖)场所。

鼓楼极具代表性地体现了侗族人民的自身民族文化及其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侗族人民族性的象征、民族意识的标志;反应了侗族先民的图腾与宗教信仰;是侗寨生活的中心与根源,更是侗族人民的族徽寨胆,鼓楼是侗族积淀最深厚、表达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坪坦河流域各主要聚落的标志性建筑———鼓楼景观基因识别如表1所示,除此之外,还对部分鼓楼进行了数据提取,构建基本结构的三维数字模型(图2)。

(三)主体公共建筑识别

坪坦河流域各侗族聚落中分布着各种重要的公共建筑,除了标志性的鼓楼外,还包括风雨桥,寨

门、戏台、古井、萨坛等,这些公共建筑成为侗族聚落空间中的重要景观节点,以众多的民居建筑群为基质,以寨中道路为脉络,构成了侗族聚落空间序列的基本轴线与骨架。

表1 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标志性建筑景观基因识别

图2 鼓楼基因数字化提取左上:牙上鼓楼平面数据;右上:牙上鼓楼数字模型左下:龙氏鼓楼平面数据;右下:龙氏鼓楼立面示意图

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的空间序列通常由寨门开始,寨门是一个聚落的地标节点与地域界定的边界,也是进入寨子的前奏部分。河上的风雨桥,是寨子中的交通与休憩空间,在空间上起过渡作用。寨中的鼓楼在聚落空间的视觉焦点,成为聚落的构图中心。民居围绕着鼓楼,形成一定的开阔地带,与鼓楼相对的是戏台,鼓楼、鼓楼坪、戏台构成了寨子的中心空间,这也是聚落空间序列的高潮。

风雨桥,又称花桥或福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以杉木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靠凿榫衔接。桥面铺板,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就现存全国范围内留存下来的风雨桥而说,坪坦河流域风雨桥群属其中规模较大,风格、种类较多的风雨桥群体。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风雨桥景观基因提取情况如表2所示。

寨门,是侗寨边界构成要素中的重要节点,它是一个村寨的出入口,是村寨内外空间沟通与过渡的“阀门”,通常设置在村寨的主要道路上,最初是以围筑土垒或栅栏的简单方式制成为村寨防卫的重点,而后逐步发展为干栏式的木构建筑形式,随着其结构外形的发展变化,寨门由最初的简单防御、信息传递节点的基本功能进一步转化到意念上加强聚落群体的地域识别性和民族凝聚力的功能。坪坦河流域侗寨的寨门可分为门阙式与干栏式。部分寨门景观基因识别如图3所示。

戏台。侗歌是侗族文学艺术的始祖,是侗族人传承民族历史、文化、礼仪、习俗、伦理的重要形式,因此,承载侗歌、侗戏的舞台———戏台,就成为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最重要场所之一。戏台代表了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侗族戏台为集阁、榭、亭于一体的干栏式穿斗木结构建筑,个别采用砖柱。戏台平面结构简单规整,多为方形或矩形,外部造型丰富,体形变化多样。戏台主要由舞台、侧台、后台、妆、厢房等组成。戏台底层架空、四周用木栏作围护墙为演前排练、休息、道具存放之场所:或全部透空作防潮、通风降温、堆放道具之用。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戏台景观基因识别如表3、图4所示。

古井。侗族人的主要水源来源是寨中的井泉。水源是立寨之本,因此古井也是侗寨中最为古老的公共建筑之一。坪坦河流域侗寨古井数量多,水质好,古井不仅是侗族人必要的生活设施,侗族人更在其上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均有古井,每口古井均设有井亭,形式多样、保存完好,成为聚落又一显著的景观基因。

表2 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风雨桥景观基因识别

图3 寨门景观基因识别(部分)左:阳烂寨门;中:芋头牙上寨门;右:牙上寨门数字模型

表3 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戏台景观基因识别(不完全统计)

图4 坪坦侗寨戏台景观基因识别与数据提取

萨坛,是侗族特有的祭祀场所,是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萨崇拜活动核心地。萨崇拜对于侗族人来说是极为神圣的信仰,侗族每个村寨都设有萨坛来祭祀萨。萨文化体现了整个侗族的历史文化、礼节习俗、道德标准、审美情趣等。萨坛是萨文化、萨崇拜的最核心实物存体,不仅记载见证了侗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而且使整个侗民族思想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是侗族人民崇高的信仰,更是表达侗族聚落宗教信仰的景观基因。

(四)民居建筑识别

聚落是众多居住房屋构成的集合,是民居的综合表现,民居建筑则是聚落的基本组成单元。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中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木质结构,建筑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往往采用架空、悬挂、叠架错层等处理手法来适应复杂的地形;出檐较深以防风雨;宽大的屋面形式大多为两坡悬山加三面披檐、也有歇山项形式的,用杉树皮为防水材料,古朴而粗犷;底部架空以防虫避湿;逐层外挑以减少占地面积、扩大建筑面积。建筑材料非木即石,与自然环境非常协调;木楼横向的扩建渐渐拉近了木楼之间的距离、甚至连为一排,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连绵不绝、自然生长的意象。按照其空间构成方式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图5):(1)干栏式,即人的居住行为主要发生在二楼以上,住宅利用多种结构形式将底层完全或部分架空;(2)地面住宅式,即人的居住行为主要发生在地面层,类似于大多数的汉族建筑。

图5 坪坦河流域侗族民居左:干栏式;右:地面式

图6 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其他公共建筑左:杨氏飞山宫(坪坦);中:城隍庙(坪坦);右:南岳宫(中步)

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的民居建筑装饰风格简约、洗炼,其装饰元素大多集中在檐口、门、窗及一些“穿”和“枋”上。构件上的装饰以明刻线条组成的图案为多见,多为无色。门多是简单的板门,朴实无华,简单实用,早期可在门簪上看到简单的装饰。窗则是民居中装饰相对多的部位,早期的民居用棂条做出各种几何图形,有的直接使用直棂窗、双开窗等。芋头侗寨民居不注重油饰,所有木构件都是素面,部分由桐油钻生。有些民居的屋面檐口用白灰堵头,有圆形和扇形两种,使单调的灰黑色中产生对比,改变了立面的视觉效果。

侗寨民居在装饰上很少使用华丽的色彩,整体风格朴素、自然,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把所有装饰的热情都倾注在了村寨的灵魂——鼓楼身上。

(五)其他景观要素识别

除了以上几种公共建筑与民居建筑外,在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中,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公共建筑,如南岳庙、孔庙、飞山宫、城隍庙等,这些建筑同样在聚落空间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并非存在于所有的侗族聚落,他们很可能是侗族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发生交融,并与之相互影响后,发生一定程度异变或部分消亡后残留的文化景观基因。

三、小结

本文对通道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的聚落景观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对主要侗族聚落的主要景观基因进行了识别。景观基因是聚落景观的主要识别因子,在坪坦河流域各主要侗族聚落中,这些景观因子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遗传性,与其他景观环境相比,这些景观因子则表现出独特性、区别性。本文从聚落空间形态、标志性建筑、主体公共建筑以及民居建筑等景观基因着手对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进行了识别分析与数字化研究。从基因识别结果可以看出,在坪坦河流域中,聚落景观基因在时空上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共性与稳定性,而同时随着聚落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各聚落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这些景观基因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与变异性。特别是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聚落景观基因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若无有效的措施,这些景观基因很可能消亡或是发生较大变异而导致聚落景观整体性质发生改变。因此对传统聚落关键性景观基因的提取,对于分析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的文化景观特征,保持侗族聚落的文化生态背景,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合理、可持续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邓春凤,冯兵,龚克,等.桂北城镇聚落空间形态及景观[J].城市问题,2007(9):8.

[2]王海宁.“屯堡第一村”——九溪的聚落形态研究[J].新建筑,2008(5).

[3]王鲁民,张帆.中国传统聚落极域研究[J].华中建筑,2004,21(4).

[4]魏德毓,李华珍.廉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与文化意象初探[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

[5]周宏伟.基于传统功能视角的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类型探讨[J].中国农史,2009(4):1.

[6]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7]蒋卫平.湘西通道县侗族廻龙风雨桥的装饰艺术与文化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2012(4).

[8]杨颜菲,范伟.侗锦图案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1,(24).

[9]吴红宇.侗族鼓楼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0,02(4).

[10]岐周.侗寨鼓楼——侗乡环境公共设施的文化核心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4).

[11]王俊.侗族鼓楼的社会功能和美学内涵[J].云梦学刊,2007(6).

[12]蒋馨岚.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3]姜思华.湘西南侗传统住宅的空间构成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14]杨洪,黄静,李树棋,刘艳.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研究[J].热带地理,2007(5).

[15]李苗.通道侗族村落建筑风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16]罗康隆,麻春霞.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Investigation on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Do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the Pingtan River Basin

PENG Li,YU Ling-yun,QIU Da-ping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Hunan 418000)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gene identification,landscape elements of major Do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Pingtan river basin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Landscape genes of Do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several aspects i.e.,space arrangement of the settlement,landmark building,main public buildings,residential architectures and other buildings,etc.,are identified and collected.In a Do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the Pingtan river basin,the central spa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identifying feature of space arrangement.The landmark building is drum-tower,and major public buildings include covered bridge,ancient village gate,theatrical stage,Sha-altar and so on.These landscape genes exhibit some region generality and stability;however,the difference and variability due to influences of self-development of Dong nationality village and foreign cultures can be observed.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llecting of landscape genes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this paper is significant in studying cultural features of landscape,and also helpful to 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landscape resources,in Dong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landscape gene;Dong traditional settlement;Pingtan river basin;gene identification

TU-80

A

1671-9743(2017)04-0001-07

2017-04-18

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数字化景观在中小型功能性景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14C0885);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湘西侗族古村寨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通道坪坦河流域横岭侗寨为例”(16C1278);怀化学院教改项目“生态环保理论与技术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嵌入研究”(201324);怀化学院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重点实验室和武陵山区片风景园林资源研究中心委托项目。

彭黎,1982年生,男,湖南绥宁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侗寨鼓楼侗族
鼓楼颂
鼓楼颂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寨里的斗牛舞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