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2017-06-29李雅楠王成新
李雅楠,王成新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生态文明
生态空间演变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李雅楠,王成新*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针对山东省发展现状,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探讨山东省对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差异大、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冲突严重等问题,并对山东省在生态空间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生态保护观念,协调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以及转变生产模式,协调地区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根据地区具体情况加强山东省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空间;变动;对策;山东省
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起源于生态破坏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负反馈效应,其降低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空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资源类型,可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各种需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增长也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影响着生态空间的数量和质量,导致大量的生态空间被无序占用,使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在此背景下,人地关系协调度较差的地区如何协调生态空间和地区发展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需要。
生态空间占用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徐中民、李利锋等从理论、模型、方法等多角度对空间占用进行了研究和评价,使生态空间占用研究在我国得到不断发展[1]。苗长虹、郭荣朝等学者研究城市群生态用地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进化机制和互利共生关系时引用了生态学原理,并且建立了生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拓展了“基质、廊道、斑块”的城市生态网络[2]。在空间管控方面,崔莉提出分类、分级、分区三级管控相结合的空间管控系统[3];何光汉指出进行空间管控是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要求,保持空间均衡是空间管控的目标[4]。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生态空间可占用性反映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被生产或生活空间占用的角度,研究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的破坏程度。以生态可占用性为约束条件,搜集分析数据并发现山东省生态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山东省的生态空间变动特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探索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空间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全面阐述山东省生态空间的演变规律。
2 山东省生态空间变动特点分析
2.1 山东省生态空间数量变动分析
生态空间数量的变化是衡量生态空间变化趋势及结构的重要指标。依据2000年和2010年不同土地类型的数量(见表1、表2),对山东省生态空间数量变动进行分析。
其中,耕地和建筑用地作为非生态空间分析;未利用土地、草地、林地、水域作为生态空间分析。据表1、表2可知,2000—2010年山东省生态空间面积锐减逾10万hm2,大量生态空间被占用。不同类型的土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总体趋势是生态空间转变为非生态空间,建设用地是面积变化最大的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由生态空间转变为建筑用地的比例最多,其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
表1 2000年山东省土地类型面积hm2
表2 2010年山东省土地类型面积hm2
2.2 山东省生态空间质量变动分析
由于数据限制,本研究主要根据土地结构变化以及生态空间保护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是否协调作为生态空间质量评判标准。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用地比例变化,2000—2010年,各地市未利用土地均减少,但其变化类型存在地区差异。威海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多;青岛耕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面积增多;潍坊主要是由林地、草地、水域转变为耕地和建筑用地;日照、淄博、德州和泰安主要由林地、草地、水域转变为建筑用地;东营的耕地、林地、草地转变为建筑用地;莱芜土地结构变化较小,未利用土地所占比例较大,土地浪费严重;滨州利用林地、草地来扩展耕地面积,增加建筑面积;济南土地结构变化较小;济宁林地、草地面积锐减,且未利用土地较多,土地利用粗放;聊城的林地、草地大面积转变为建筑用地,且耕地所占比例较多;菏泽林地、草地锐减,建筑用地、耕地增多。17地市的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规模以及所处的发展时期等都影响着土地使用结构及其发展变化,例如潍坊着重发展本地区的特色蔬菜大棚产业导致耕地面积增多;菏泽、滨州等发展较落后地区仍在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大力扩展第一产业使得耕地面积扩大,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面积锐减;青岛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实施产业转型,减少耕地,保护生态空间。
图1 2000年和2010年山东省17地市用地比例
各类生态空间的相互转化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变化类型和变化程度的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单个地类面积相对变化率,反映17地市在土地类型转化的空间差异[5]。
其中,Ka:某区域某一土地类型研究初期土地面积;Kb:某区域某一土地类型研究后期土地面积;Aa:某一土地类型在研究初期的总土地面积;Ab:某一土地类型在研究后期的总土地面积;
如果某区域某一类型土地的相对变化率大于1,则该地区该土地类型变化的程度大于区域总体变化程度,也可以通过不同区域相对变化率的比较,进一步分析出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6]。
从表4可以看出,耕地相对变化率(Y)较大的是枣庄市、东营市、日照市、临沂市和菏泽市。其中东营、临沂处于产业转型阶段,耕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相对变化率(Y)都小于1,并不代表建筑用地变化不大。各地区都处在发展阶段,建筑用地普遍有增无减,且平均转化较高。未利用土地的相对变化率(Y)各地市相差不大,但都有所利用。其中林地、草地、水域的相对变化率(Y)是差距最大的,也是生态空间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泰安、日照、滨州、临沂、东营、聊城、德州、济宁、潍坊、菏泽等对林地、草地、水域的占用都超出全省平均水平,济宁、潍坊、菏泽的相对变化率甚至达到4%~6%,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林地、草地、水域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建设力度不够,生态空间存在较大损耗和占用[7]。
表4 山东省17地市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
3 山东省生态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冲突严重
山东省发展定位与发展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比重大,占据市场比重较大,发展仍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工业发展、生活进步时期,大量空间被占用导致生态被破坏,土地征用和开发建设规模扩张必将日益加剧土地供求矛盾。2000—2010年,山东省生态空间减少逾10 hm2,生态空间面积锐减,生态问题不容小觑。在快速城市化和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背景下,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越来越难以维系,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基本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逐渐增大。
3.2 对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差异大
山东省各地区谋求发展的效益不同,发展的产业和重点不同,兼顾的方面及力度不同。对山东几大城市为代表各个地区GDP增长和生态空间的协调度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不仅表现在生态空间面积在各个地区都急剧减少,也体现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空间保护的区域差异较大。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度较差,忽视了生态空间的保护,如淄博、潍坊、日照、东营。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对生态保护的力度不同,如济南在2010年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有所欠缺;协调度较高的威海因注重生态的保护,其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2.76倍;烟台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3.87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淄博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3.57倍,日照GDP增长3.70倍,但其生态空间面积锐减,并没有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4 生态空间调控的对策建议
4.1 增强生态保护观念
生态空间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空间首先要转变人们的观念,重视生态保护。不仅要重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更要兼顾长远利益和整体效益[8]。无论在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在城市建设中,都要优先考虑到生态布局,把生态保护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衡量的指标。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落实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保护生态的理念落实到基层,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公众的生态空间保护意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转变产业结构和粗放的土地开发方式,引导人口、工业、经济的合力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减少对生态空间的破坏。
4.2 协调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
协调人类发展与空间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建立空间规划体系,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9]。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建设要立足现在,兼顾未来,有益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经济发展中守住底线,集约发展。其次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破坏和不必要的占用,并维护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稳定的能力,保护其稳定性。最后要高效率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做到空间利用从过去的以生产空间为主导的国土开发方式逐步向着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协调的国土开发方式转变。
4.3 转变生产模式,协调地区发展
山东省不同地区发展模式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对生态空间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山东省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建设需要不同主体、不同地区、多级政府和多个部门之间协同发展、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必须采用符合各个地区情况的合适的管理体制以保障基本的生态空间的建设和发展。首先,17地市要相互协作和合理分工,成立能指导大局的省级层面的管理机构,指导山东省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发展[10]。其次,生态空间建设牵涉的国土、交通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合作。最后以市、县、镇、村为责任主体,层层落实并实时监测。在加强不同地市生态空间的管制和协调的同时,不能忽略本地区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山东省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问题仍然突出。山东省应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根据环境容量要求和不同生态空间的功能,依据地区现实对区域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的地区,要实现产业的升级,逐步退耕还林等。对重工业地区着重加强对已有生态空间的保护,减少生态空间的盲目压缩。对旅游业占优势的地区,要发挥产业优势,提高生态空间质量,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1]李利锋,成升魁.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J].资源科学,2000,15(4):375-382.
[2]郭荣朝,苗长虹.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J].经济地理,2007,27(1):104-107,92.
[3]崔莉.城乡空间管制规划方法初探[J].中华建设,2009(10):50-51.
[4]何光汉.区域空间管治下的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5]刘雷.基于空间管制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6]万薇,张世秋,邹文博.中国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2010,46(3):449-456.
[7]田嵩,赵树明,刘颖.我国城市群生态空间管制的“四分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3):13-16.
[8]张磊,申利亚,董元亮.生态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滁州市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7(1):32-35.
[9]燕守广,林乃峰,沈渭寿.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划分与保护[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3):294-299.
[10]陈海嵩.生态红线的规范效力与法制化路径——解释论与立法论的双重展开[J].现代法学,2014,36(4):85-97.
(编辑:周利海)
Ecological Spacial Evolution Law and Regulation Mechanism——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Li Yanan,Wang Chengxi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358,Chin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handong province:the large spatial varia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protection,and the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ecological spa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i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in Shandong province,the article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of enhancing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ecological space,and transforming production mode,and coordin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et al.,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pace of Shandong province.
ecological space,change,countermeasures,Shandong province
X171.1
A
1008-813X(2017)03-0025-05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7.03.07
2017-0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速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与优化研究》(41371170);国家社科基金《以人为本与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13BKS031)
李雅楠(1993-),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王成新(1971-),男,山东新泰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