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负荷与脑微出血的关系研究
2017-06-29周艳丽郎春华滕军放
周艳丽 郎春华 滕军放
1)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00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52
动态血压负荷与脑微出血的关系研究
周艳丽1)郎春华1)滕军放2)
1)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00 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5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aension,EH)患者动态血压负荷(blood pressure load,BPL)参数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关系。方法 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合并CMBs者为A组,其中血压达标者为A1组,血压不达标及未治疗者为A2组;无CMBs者为B组,其中血压达标者为B1组,血压不达标及未治疗者为B2组。全部患者作动态血压测定,比较2组各时域动态血压BPL差异及分级血压负荷(分为1~3级)。结果 (1)A2组与B2组比较,24 h、日间及夜间收缩压BPL(SBPL)和舒张压BPL(DBPL)水平均有明显差异;A1组24 h-SBPL明显高于B1组;(2)A组1级高血压SBPL、2级高血压与3级高血压SBPL、DBPL与B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24 h、日间及夜间的SBPL和DBPL增高与CMB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2级、3级SBPL、DBPL的增加,均可能预示脑微出血的发生。
脑微出血;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负荷
脑微出血、脑白质病变及腔隙性梗死均被认为是脑小血管病变的标志,且脑微出血与症状性脑出血、认知功能损害有一定的相关性[1-2],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探讨与脑微出血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其开展防治,对脑卒中的预防意义重大。高血压可造成靶器官的损害是共识,高血压是公认的CMB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CMBs是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的类型之一[2]。无创动态血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探讨脑微出血动态血压负荷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1999年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选取2014-01—2016-03于我院就诊的109例EH患者,其中54例合并CMBs者为A组,男34例,女20例;血压达标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值<140/90 mmHg为血压达标标准)7例为A1组,不达标者及未治疗者47例为A2组;年龄49~78岁,平均63.65岁;高血压病程2~23 a,平均14.37 a。55例无CMBs者为B组,男33例,女22例;血压达标者8例为B1组,不达标者及未治疗者47例为B2组;年龄50~75岁,平均62.34岁;高血压病程2.6~25 a,平均14.48 a。各组年龄、性别,血压达标、不达标与未治疗者的构成比例,随测血压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史;严重心血管事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及急性脑出血,既往有心肌梗死、脑梗死及脑出血史;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采用雌激素治疗的绝经期妇女;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MRI检查 利用德国siemens Ⅰ型1.5T磁共振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常规T1WI、T2Wl、DWI和SWI检查。所得图像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患者病史不知情)阅片,同时参考CMB观察者量表(brain observer microbleed scale,BOMBS)以提高一致性[3]。
1.3 方法 使用TM-2420型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仪进行监测袖带缚于左上臂,设定日间(06:00~22:00)每30 min测量1次,夜间(22:00~06:00)每60 min测量1次,记录时间>22 h为有效。受试者继续服用原降压药物,日常活动不受限制,但袖带充气时测量血压的上肢不应活动。有效测量值范围为收缩压60~290 mmHg,舒张压40~160 mmHg,监测值超出上述范围时,监测仪自动删除后重新补充。如果24 h内有效监测次数小于应获得次数的90%者重复监测。从记录的原始数据中读取下列参数指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心率、脉压,计算不同时域(24 h、日间、夜间)的血压BPL。日间血压负荷值(d-BPL)指SBP≥140 mmHg,DBP≥90 mmHg所占比例;夜间负荷值(n-BPL)指SBP>125 mmHg,DBP>75 mmHg所占比例。分级血压负荷参照1999年WHO的高血压分级,白昼收缩压负荷值(d-SBPL)分级:l级140~159 mmHg;2级160~179 mmHg;3级≥180 mmHg,夜间收缩压负荷值(d-SBPL)分级相应下降20 mmHg。白昼的舒张压负荷值(d-DBPL)分级:l级90~99 mmHg;2级100~109 mmHg;3级≥110 mmHg,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BPL)分级相应下降10 mmHg。
2 结果
在A组患者中,24 h-SBPL、d-SBPL、n-SBPL及24 h-DBPL、d-DBPL、n-DBPL水平明显高于B组的EH患者;A1组24 h-SBPL同B1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24 h-SBPL、d-SBPL、n-SBPL及24 h-DBPL、d-DBPL、n-DBPL水平明显高于B2组
的EH患者。A组1级高血压24 h-SBPL,2级与3级高血压24 h-SBPL、24 h-DBPL明显高于B组;A组2级高血压与1级高血压24 h-SBPL、24 h-DBPL有显著性差异,3级高血压与1级高血压24 h-SB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表1 各组收缩压血压负荷比较±s,%)
注:与B组比较,■P<0.05;与B1组比较,※P<0.05;与B2组比较,■P<0.05
表2 各组舒张压血压负荷比较±s,%)
注:与B组比较,■P<0.05;与B2组比较,□P<0.05
表3 各组24 h分级血压负荷比较,%)
注:与B组比较,▲P<0.05;与1级高血压SBPL相比,■P<0.01;与1级高血压DBPL相比,※P<0.05
3 讨论
脑微出血(CMBs)是小血管病、动脉硬化和纤维透明变性或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结果,是一种以血管周围含铁血红素沉积为主要特征的脑实质亚临床损害。高中宝等[4]研究显示,年龄、高血压、脑出血史及脑梗死史是CMBs 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合并CMBs 的风险是非高血压患者的5.415 倍,高血压患者脑小血管长期直接暴露在高压力血流的冲击下,阻力小血管直接受到损害。Staals等[5]研究表明,24 h动态血压升高和CMBs 密切相关。刘文宏等[6]发现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随访的变异也与CMBs 相关。
ABPM受患者情绪和环境的影响较小,是患者血压的实际情况和24 h血压变化规律的较好体现方式。血压水平和血压升高的持续时间均是血压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因素。BPL是反映血压增高值与持续时间的二维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血管系统在血压升高时所承受的负荷程度和变化。研究表明,BPL负荷增加易导致EH并发症。国外研究表明,BPL>40%警示EH并发症发生,但国内研究认为,EH并发症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是BPL>25%[7]。本研究显示,合并CMBs组的血压不达标亚组(A2组)不同时域的SBPL和DBP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1组24 h-SBPL也显著高于B1组,提示24 h、日间和夜间的SBPL、DBPL水平升高与脑微出血密切相关,表明小血管承受血压高值及其时间的累积易导致CMBs。
分级血压负荷显示不同幅度级别的高血压发生频率。不同级别的血压负荷在CMBs中有不同的表现。在A组中2级与3级SBPL、DBPL均较B组明显增加,表明2级、3级SBPL、DBPL的增加,均可能预示脑微出血的发生。且A组中,2级高血压与1级高血压24 h-SBPL、24 h-DBPL,3级高血压与1级高血压24 h-SB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合并CMBs的EH患者血压负荷以SBPL升高为主,且主要集中在2级与3级高血压负荷,进一步证实血压幅度的升高和高血压时间的累积均可导致CMBs的发生。众所周知,高血压降压治疗可以减少靶器官的损伤。但降压治疗不仅是降低平均血压,且要减少每天血压升高的幅度和累积的时间。合并CMBs血压达标的A1组24 h-SBPL较对照组的B1组增加,进一步提示减少血压负荷压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靶器官的损伤、CMBs的发生。因此,降压治疗应同时重视血压动态负荷节律的变化。
[1] Pantoni L.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from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rapeutic challenges[J].Lancet Neural,2010,9(7):689-701.
[2] Schneider JA.Brain microbleeds and cognitive function[J].Stroke,2007,38(6):1 730-1 731.
[3] Cordonnier C,Potter GM,Jackson CA,et al.Improving interrater agreement about brain rnicrobleeds:development of the Brain Observer Microbleed Scale(BOMBS)[J].Stroke,2009,40(1):94-99.
[4] 高中宝,赵杏丽,王炜,等.老年脑微出血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34(3):201-207.
[5] Staals J,van Oostenbrugge RJ,Knottnerus IL,et al.Brain microbleeds relate to highe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levels in first-ever lacunar stroke patients[J].Stroke,2013,44(10):e139.
[6] 刘文宏,刘冉,孙葳,等.长期血压变异性及其与脑微出血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4):259-263.
[7] 马文英,竺清瑜,沈毅,等.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9):399-401.
(收稿2016-11-02)
R743.34;R544.1
B
1373-5110(2017)05-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