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量补语基本式和变换式的研究

2017-06-29唐文菊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补语语料例句

唐文菊

时量补语基本式和变换式的研究

唐文菊

现代汉语补语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角度也有多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也一直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其中时量补语尤其是一大难点。本文根据对时量补语几种不同句式在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统计分析,将使用频率高的句式称为时量补语的基本式“V+了+T(+的)+N”,使用频率低的称为时量补语的变换式“V+N+V+了+T”。根据能否转换成变换式,基本式又分为几小类。这种分类将时量补语中几种复杂的句式联系起来,旨在为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教学顺序和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时量补语;基本式;变换式;持续性

时间量词作补语就是时量补语,时量补语主要用来表达某个动作或者状态持续的时间。对于时量补语这一语法问题的研究,语法学界一直很关注,研究成果显著,相关论文、专著丰硕。时量补语的句式复杂,存在多种句式。本文主要探讨V+了+T(+的)+N(坐了一天的汽车)和V+N+V+了+T(坐汽车坐了一天)这两种句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什么时候二者可以互相转换,什么时候不行。

本文将句式A:V+了+T (+的)+N和句式B:V+O+V+了+T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进行了检索,共找到1500多条语料。语料筛选的过程中排除掉了以下四种不在我们研究范围内的语料:

1.当T是时间点不是时间段时

(1)经历了1958年的大跃进

(2)谈起了1934年的大旱

2.当T做宾语不是时量补语时

(3)花了九个月时间

(4)拖了十分钟时间

3.当句子中的VO不是真正的动宾结构时

(5)颠簸了一天的水兵

(6)禁锢了多年的语言

4.语义断裂不连贯的例子

(7)过了几天爸爸问我妈妈

(8)与星海小别了五个月左右

最终我们保留了时间量词作动词补语的有效语料300多条,根据语料,我们将时量补语的句式主要分为两类,如表一所示。

表一

这个数据体现出来的趋势是本论文的起点,在表达动作持续了多长时间时,大部分说话人会选择V+了+T(+的)+N而不是句式V+O+V+了+T。据此,我们根据频率划分了时量补语基本式与变换式。

一、时量补语基本式:V+了+T(+的)+N

语言是复杂的,往往不是一两条规律就能总结出来的,但是语言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基本式和变换式的内部仍然有细小的分类。并不是所有的基本式都能转化成变换式,根据能否转化为变换式,在基本式内部又可以划分出三类,如表二所示。

(一)时量补语基本式一(可以转换成变换式)

表二

“基本式一”指可以转换成变换式“V+O++V+了+T”而基本意义不变的句子,共有184条记录,占基本式312条总记录的59%的比例,也就是说超过一半这样的句子都可以转换为“V+O++V+了+T”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可以转换”是指在基本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转换成基本式。

下面我们通过基本式中的一组例子来分析基本式的特点。如:

(9)教了一辈子的语文→变换式:教语文教了一辈子

(10)打了一辈子的官司→变换式:打官司打了一辈子

(11)当了十年军务→变换式:当军务当了十年

(12)喝了两小时的茶→变换式:喝茶喝了两小时

(13)练习了一小时书法→变换式:练习书法练习了一小时

上述句子中,动词共同的特点是持续性较强、动作性强,动作有较为明显的持续过程,并且随着动作展开有明显的时间感。郭锐(1993)①郭锐认为,“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过程,这个内部过程由起点、终点和续断三个要素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完整地具有这三个要素。郭锐根据三要素的有无将动词分为五种类型,文中基本式一中的动词即为“双限结构”动词。参阅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将动词分为五种类型:“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其中三要素的强弱用“了”“过”“着”来检验。

按照郭锐的说法,动词如“教、打、当、喝、练习”等都是“双限结构动词”,都与“了、着/正在、过”搭配。双限结构动词体现的动作都有实实在在持续的时间并且动作有明显的起点、终点和续断,如表三所示。

表三

(二)时量补语基本式二(一般不能转换成变换式)

“基本式二”在我们搜集的例句中有81条,占26%。通过对这81条语料的分析,我们将此类例句详细划分为A类和B类:

A类

(20a)尽了一生的责任 (18b)尽责任尽了一生

(21a)挨了半夜雨 (19b)挨雨挨了半夜

(22a)吃了一辈子苦 (20b)吃苦吃了一辈子

(23a)饿了一天的肚子 (21b)饿肚子饿了一天

(24a)遭了一辈子罪 (22b)遭罪遭了一辈子

我们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对以上的例句进行了检索得出以下结论,见表四:

表四① 表四中的数据统计时间为2016年4月27日。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http://www.baidu.com/中输入例句,将显示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填表。

从表四我们可以看出,基本式的百度指数大大高于变换式的指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本式二中的A类在使用上很少转换成变换式,也就是说,当动词表达经受、遭受、挨等抽象意义的时候,我们在表达习惯上不会刻意重复动词强调动作持续的时间。

像“走”“跑”“洗”“写”等动词是具体动词,表明了一种具体的动作、行为。但例(20)-(24)中的动词如 “尽责任” 中的 “尽”,“挨了半夜雨”的“挨”,“吃苦”中的“吃”,“饿肚子”的“饿”,“遭罪”的“遭”等,动词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行为,且多为抽象动词。“吃苦”中的“吃”基本意虽然是具体的,但是在“吃苦”中“吃”的意思是经受、遭受、挨的意思,也是表示抽象意义。

这类动词虽然具有持续性,但是程度较低,多含遭受意义。V与N之间结合紧密,部分具有离合词性质,有的就是离合词。

B类

(25a)敲了半天门 (23b)敲门敲了半天

(26a)磕了半天响头 (24b)磕响头磕了半天

(27a)烧了一辈子香 (25b)烧香烧了一辈子

(28a)搬了一辈子家 (26b)搬家搬了一辈子

(29a)翻了半天跟头 (27b)翻跟头翻了半天

同样的,我们用百度搜索引擎在网上对以上例句进行了检索,得出以下结论,见表五:

表五② 表五中的数据统计时间为2016年4月27日。笔者在百度搜索引擎http://www.baidu.com/中输入例句,将显示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填表。

通过对这类例句中动词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我们需要表达某种夸张或者动作程度之深的意义时,我们一般不会重复动词来强调动作实际上持续了多久,并且动作实际持续的时间和句式中的“T”表示的时间往往是不对等的。

B类和A类例句中,动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动词表达的意义和动词使用的文体两方面。通过对比,我们发现A组中的例句往往表达一种夸张和程度,说话者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传达了一定的情绪。查看例句来源,我们发现这类句子经常用在文学作品和口语中。

如例(28)“搬了一辈子的家”是为了夸张强调自己过着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并不是指说话人真的一辈子没有停息,无时不刻不在搬家。又如例(29)“翻了半天跟头”并不是指“翻跟头”这个动作实实在在地持续了半天,而且“半天”这个时间段也不是确指,具体是几个小时我们也不清楚。句子的重点并不在说话人的动作进行了多长时间,而是为了表达说话人不停地翻跟头的一种状态或者行为持续了很久,为了突出强调说话人因什么事情在翻跟头,动作实际持续时间只有几分钟。

(三)时量补语基本式三(多重歧义句)

这种类型共有47条语料,占15%,是比例最少的一类。这类例句均具有歧义,能够表达两层甚至三层的意思。如:

(30)请了十天的假

A:花了十天的时间请假(请了十天的假才请到)

B:请的假是十天的假(我请的是十天的假,不是三天)

(31)开了三天的会

A:开会开了三天(还没有结束)

B:开的会是三天的会(会期三天,现在已经结束)

C:开了会期三天的会(不止一个会议)

(32)下了三天的大雪

A:下雪下了三天,说话的时候雪还没有停

B:下了三天的大雪终于停了

(33)打了几年的官司

A:打官司打了好几年,官司还没有结束

B:打了几年的官司终于结束了

形成歧义的原因主要与T的语义指向及句子结构层次相关。当T可以指向前面的动词时,动词可以重复,可以变成基本式且意义基本不变。当动词指向后面的名词的时候,时间词修饰名词,整个句型结构是动宾结构,时间词作名词的定语。

如果V前面有时间量词作为主语,并且主语表示的时间量比“V+了+T(+的)+N”中T表示的时间量小时,那么此类句子就没有歧义发生。因为V前面的时间量说明了动作持续的时间量,那么“V+了+T(+的)+N”中的时间量词就只能修饰限制后面的N。①如:“运了一个月的粮食”本来有两层意思A:“运粮食运了一个月”和B:“运的粮食是够吃一个月的粮食”。但当这个句子前面加上小于T的主语时,如“一个星期就运了一个月的粮食”时,只表示B层意思。参阅岳辉:《试论“V+了+T+的+N”》,《北方论丛》1996年第3期。

三、时量补语变换式:V+O+V+了+T

在国家语言文字网的语料库中,我们检索了“V+O+V+了+T”这个结构,共有65条记录,其中V是同一个V的只有两条,符合我们研究条件的只有如下的两条例句:

(34)打麻将打了一通宵

(35)看雪景看了半天

由于例句较少,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类句型的特点,我们从相关文献和书籍中找了更多的例句。对这些语料考察之后,根据不同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组

(36)我当大夫当了十几年了,都当烦了。

(37)我们坐车坐了四十多分钟。

(38)老李听报告听了一下午。

(39)刚才我找小刘找了半天。

(40)我喊你喊了有十分钟了。

(41)我们听讲座听了一天了。

第二组

(42)你们开展这项活动开展了这么久,有什么经验吗?

(43)我服这种药服了三个月了,不觉得有什么效果。

(44)我们停课停了一天。

(45)宿舍楼熄灯熄了一个小时了。

(46)这两个国家断绝关系断绝了十年。

(47)他丢车丢了好长时间了。

(48)录音机落价落了三天。

(一)时量补语变换式一(动作具有持续性)

第一组中动词的特点是持续性较强、动作性强,有较为明显的持续过程。第一组中的动词如“当”“坐”“听”“找”“喊”等也都是“双限结构动词”。动词能够与“了、着”“过”搭配,体现的是动作实实在在持续的时间并且有明显的起点、终点和续断。比如例(36)中的“当大夫”是指在十几年中一直在“当”。例(37)中的“坐车”也是指四十多分钟一直在“坐车”。动作中间没有中断,一直在持续,而T也表示了动作实实在在持续的时间。

(二)时量补语变换式二 (动作不具有持续性)

动词表示的动作不能持续进行,这里的动作都是瞬时动作,动作在瞬间就会结束。“V+O+V+了+T”表示的是动作发生后造成的状态或者产生的结果。T表示的时间也不是指动作持续的时间,而是指动作发生后,动作的状态或者产生的结果变化所持续的时间。①关于这个问题,马庆株根据动词的三个语义特征(完成、持续、状态)分析了V+了T了的歧义结构,指出时间词有时可以指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等了三天了),有时指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死了三天了),有时指动作行为造成的状态持续的时间(挂了三天了),并依此将动词分为了持续性动词、非持续性动词等。参阅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本文此处时间量词即指动作行为完成以后经历的时间。基本式二中的动作只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完成,不能持续进行很长时间,句中时间段并不是指动词从开始到结束这个过程中动作持续的时间,而是指从动作结束那一刻到说这句话时中间的时间,指动作发生后的结果或状态持续的时间。

例(43)到(48)中的动词“服”“停”“断绝”“丢”“落”等表示的动作本身不能持续,表示动作发生后造成的状态也是静态的,而例(42)到例(48)表示的是动态的且动词不具有持续性但可以进入“V+N+V+了+T”这个结构。 这样的动词是少数也是有限的,表示动作造成的状况也必须是能改变的。 如:停(课)——开(课)、落(价)——涨(价)、丢——找到、断绝——恢复、熄(灯)——开(灯)等。如果动作造成的状况在客观上不能改变,那么动词就不能用于B类中。比如结婚、发生、确诊、死、毕业、明白等,即不能说:

(49)*我结婚结了十年。

(50)*他毕业毕了两年。

(51)*我明白这个问题明白了一天。

(52)*他发生车祸发生了一年。

结语

根据对语料库的研究,我们对时量补语基本式和变换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并且对每种句式的特点尤其是动词的特征进行了说明,也讨论了导致句式表达意义的不同的原因。在一些对外汉语教材中,时量补语的教学顺序是先教变换式,再教基本式。根据本文的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基本式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变换式,那么在对外汉语时量补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先教基本式再教变换式。本文将时量补语的几种不同的句式用“基本式与变换式”说法联系起来,有利于留学生理解这几种句式之间的特点和关系。本文提出时量补语基本式和变换式的意义在于,希望能够对时量补语教学顺序有所帮助,解决留学生时量补语学习上的困惑。

【责任编辑 孙彩霞】

唐文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补语语料例句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补语的翻译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