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尾”教学的艺术

2017-06-28蒲东华

神州·下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小学语文

蒲东华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课尾既是师生对全课的总结,更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网”的重要措施。如何做好课尾处理,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尾处理;教学艺术

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很多同行都认为应是“虎头、猪肚和凤尾”。这就是说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但要重视课的开始和过程,而且也要重视课尾的结束工作。俗语说“做事,应有头有尾”。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课尾既是师生对全课的总结,更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网”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语文课尾一定结合课文内容,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怎么才能做好语文课的课尾工作呢?现个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重点段(关键句)”,深化认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充分依托课文可以帮助师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现行教科书中大多数课文的最后段落或话语,都是总结性的句子,是最好的教学“收官”之据。我们在师生共同分析和探究完成相关的知识后,可以通过这种总结性的句子或段落来深化全文的重难点,这样能使学生对课文的重点知识提升理解。如课文《郑成功》,最后一段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既是全文的中心句,又总结全文,点明了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紧扣这个重点句子,找出全文中哪些地方是写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哪些地方是写郑成功建设台湾的?抓住了这个句子,可谓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学生抓住了这个句子,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也就进一步感悟到郑成功的爱国情怀。

二、突出“训练点”,习得语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做人的交流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感悟,培养他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智慧。学生在进行课文阅读时,教师全心全意进行合理的启迪和引导,使他们知道应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挖掘,探寻文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说明,比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教学结尾时,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方法,以突出的信息来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查找或探寻出课文的立意、选题等内容,促使他们在其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如课文《孔子游春》的第八小节,写了孔子以水为喻,教育学生要做像水一样的真君子。句子采用比喻和排比的方式,先写水的特点,然后作结。我以此作为训练点,让学生仿写一些句子。学生写的答案精彩纷呈:水浩浩荡荡,奔向大海,他好像有志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水清澈透明,他好像纯洁无瑕……在训练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又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循循善诱、语重心长。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三、拓展“感官区”,升华体验

现代科技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学生在多个层面中有效的理解课文及其表达的含义。比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视频播放音乐与学生的朗读结合,让他们体会课文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知、认识作者写作的背景等等。

如教学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课文写道:肖邦在法国巴黎创作了《革命练习曲》鼓舞波兰人民团结起来,与沙皇俄国做斗争。在讲解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革命练习曲》,感受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意境和情感。再结合文本内容,体验肖邦的爱国情怀,升华自己的情感。

四、妙设“读写链”,读写迁移

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仅仅是停留在让他们理解的层面上,忽视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不利于学生习得知识的再利用。事实上,高效的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合理的积累语文知识并有效的利用它。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内容,多多的让学生表述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想,让他们在课中进行口语描述,并以此为内容,指导他们课后进行练笔。

再如《詹天佑》一课,课文主要讲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在青龙桥附近有一座詹天佑的铜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我以此作為“读写链”,让学生以一位游客的身份,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学生通过前文的学习,对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顶住重重压力,建成京张铁路,早已敬佩不已。因此,学生纷纷拿起笔来,倾吐自己的心声:有的写道:詹天佑,你真是爱国的楷模;詹天佑,你为中国人争了光,不愧是“中国铁路之父”……读写链的设立,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表达出对课文的理解,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

五、延伸“阅读面”,自能读书

现今苏教版教科书中课文都是选取的适合学生身心规律和年龄特征的,这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真正的认识社会、感知世界,并逐步积累、丰富他们的知识。实际上,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仅仅“沧海一粟”,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延伸和引导。 如: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讲了一家三代相传的书是《鲁滨孙漂流记》,这一家三口传承的不仅是一本书,更重要的是传承一种精神: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做生活的强者。课文对鲁滨孙的事例写得比较概括,学生的印象比较肤浅。因此,我让学生自己去借或买原著——《鲁滨孙漂流记》,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然后,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一个竞赛活动:讲一讲鲁滨孙的故事。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兴趣,更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如何做生活的强者,学会生存。既让学生读了书,又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可谓是一举多得。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既要帮助学生积累各种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利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逐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语文教学活动课尾处理,同样也应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中心理念,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发展和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小学语文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