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略读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2017-06-28田淑珍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刘老师风筝笔者

田淑珍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第一小学校)

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把精读课文看作重中之重,从而忽视了略读课文的教学。有的甚至误认为略读课文一般不作为考试内容,不重要,所以课堂上只做简单讲解;还有的教师对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没有区别,一律由教师“包办”。

精讲细导,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教得扎实。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教法都有些极端,压抑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仆。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个度?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既做到激活课堂气氛,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又能切实提高学生自学、自悟能力。

一、在平时的精读课文教学中渗透读书方法

常言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要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立竿见影的事,需要注重平时精读课文教学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读书方法。比如:

(1)借助字、词典以及工具书读懂文章。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抓重点词句感悟文章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5)朗读积累优美词句,提高鉴赏能力。

(6)概括文章各部分的意思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7)边读边做批注。

(8)遇到问题和同学讨论交流。

学生掌握了这些读书方法,学习语文就摸着了门道,为今后自学略读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前,凭借“阅读提示”预习课文

略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再加上每课前都有阅读提示,这些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1~2个问题,侧重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拓展开来。课前,让学生把掌握的读书方法用到阅读实践中,在“阅读提示”的引领下,自学课文。学生把读懂的收获以及不懂的问题做好批注,以便课上分享交流。

三、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

师生换位,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学能力的舞台。比如《理想的风筝》,这篇文章是一个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师,赞扬刘老师乐观开朗,身残志坚,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这篇课文一课时完成,笔者就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课上,笔者是求知欲强的“学习型老师”,是谦虚的倾听者,是讨论交流的主持者。

导语: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答: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身板书和学生放风筝这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你们还读懂得了什么?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纷纷举手,汇报自己的收获。“作者把人物的动作描写得细致生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丁×说。笔者趁机问:“丁老师能把那些句子读给我听吗?”平时学习成绩差的丁×同学,一听老师称呼自己“丁老师”,小脸涨得通红,大声朗读“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笔者接着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丁×争着回答:“这样写更能体现刘老师的不容易。”笔者点头,满意地笑了。笔者接着又问:“谁还读懂了什么?”同学们又纷纷举手,滔滔不绝地汇报自己的收获,一脸的成就感。

“文中的刘老师心灵手巧,他会做各式各样的風筝,有‘屁帘儿、三五只黑燕组成的风筝、蜈蚣……”学生甲说。

“文中刘老师故意把风筝撒脱手,自己去追赶,脸上荡着得意与满足的稚气,我从这句体会到腿有残疾的刘老师那种纯朴、对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学生乙说。

“我要像刘老师学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学生丙说。

“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是,通过列举事例,生动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突出人物品格的。这种方法,我们以后写作文时,可以采用。”学生丁说。

……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为了突破难点,升华情感,做到收放自如,当学生把主要知识点基本汇报完后,笔者抓主线,首先提问“你从中读到一位怎样的老师?”这个问题强调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热爱生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出示中心句“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学生理解有难度,而且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自己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的理想,照应课题。激情朗读中心句,引导体会含义。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文章主题也逐步清晰。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刘老师风筝笔者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幽默的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