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金会对外投资现状研究
2017-06-28张乐乐周咏梅
张乐乐 周咏梅
[摘 要]投资增值是基金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我国2014年获得投资收益的973家基金会的投资规模、投资收益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了基金会性质、规模、成立时间和活动区域等因素对投资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基金会规模越大,成立时间越长,活动区域经济越发达,基金会的投资规模越大。同时,概括分析了我国基金会对外投资的特点及其成因,并分别从国家和基金会的角度提出提升我国基金会投资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基金会 对外投资 投资收益
一、概述
历经十余年的努力,我国慈善立法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1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慈善组织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并将对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基金会等慈善组织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除捐赠收入以外,投资收入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基金会进行投资不仅是自身生存和存续的需要,也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国外学者已从投资必要性、投资策略和投资风险等方面对基金会的投资问题展开研究。在投资必要性方面,Philip认为,基金会需要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并通过资产配置来保证其支付能力[1]。在投资策略方面,Ostrower研究发现,只有长期投资才能保证基金会的永续发展[2]。Isabelle等人探讨了使基金会预期收益最大化的最佳资产配置策略,并建立模型来衡量基金会投资效率的合适标准[3]。在投资风险方面,DimmoAK和Stephen G.指出,基金会投资于有固定收入的资产比投资于非金融资产面临的风险更小[4]。国内学者关于基金会投资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必要性方面;另一方面,集中在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上。综上所述,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有待于对基金会的投资收益等问题进行定量的说明和分析。
纵观国外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其初始捐赠收入一般只是基金会设立时的启动资金,之后便通过资金运作而不断保值增值,这已成为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的法门。美国大型私人基金会平均将90%以上的资产进行投资,并形成绝大部分收入来自投资收益,而非捐赠收入的资金管理模式[5]。例如,福特基金会庞大的项目支出,全部来源于投资收益;盖茨基金会坚持投资的“多样性”和“保守性”,在2014年以443亿美元的总资产获得了15亿美元的投资收益。与国外相比,我国基金会在投资问题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有必要对基金会进行投资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数据说明我国基金会投资的真实情况,客观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期提出解决的方案。本文搜集了关于基金会投资活动的最新数据,详细分析了基金会目前投资活动呈现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本文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我国基金会投资现状、投资特点以及提升基金会的投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基金会对外投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金会对外投资现状
基金会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8日,基金会的数量已达5000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556家,占基金会数量的31%;非公募基金会3444家,占基金会数量的69%。由于基金会的年度工作报告的公开披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搜集的关于投资收益的数据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973家基金会参与投资活动,约占当年基金会总数的30%,基金会的净资产高达1057亿元,捐赠收入达到343亿元,但投资收益不足29亿元,大约只占当年收入的7%。从数量和金额上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基金会在对外投资方面保持谨慎态度。
本文的研究對象为在民政部和各级民政部门备案的基金会,基金会的基本数据和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基金会中心网和基金会官方网站等。本文利用基金会中心网筛选出2014年投资收益金额为正的973家基金会,并手工收集和整理了这些基金会2012~2014年的相关信息,统计得到基金会进行投资的数量、规模和取得收益的情况。
1.有投资活动的基金会数量。本文统计了2012~2014年的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数据的基金会的情况,如表1所示。统计得到的基金会的数量明显少于有投资收益的基金会的数量,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的基金会是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取得的投资收益,此类投资活动没有反映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项目中。
从表1可以看出,基金会进行投资的数量稳步上升,其中2013年和201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7%和25%。对外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中2013年和2014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0%和16%。对外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大体维持在40%左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基金会对外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在稳定中不断增长。
2.基金会取得的投资收益。基金会取得的投资收入没有指定的用途,既可以弥补管理经费,也可以用于机构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等。投资收益作为基金会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2014年的投资收益约为29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 54%。其中,非公募基金会取得19亿元的投资收益,超过了公募基金会。从总体上看,我国基金会虽然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总体比例仍然偏低。
基金会在投资活动中当然不全是盈利,也会发生亏损。2011年,一共有21家基金会投资收益为负值,其中亏损最大的是河仁慈善基金会,金额达到3402万元;2012年,有6家发生亏损,最大金额为247万元;2013年,有11家基金会发生投资损失,最大亏损额为120万元;2014年,有9家基金会发生亏损,最大金额达到324万元。可以看出,基金会发生亏损的情况正在逐年好转,因此,基金会应该向取得收益规模较大的基金会学习和交流投资经验。
2014年,投资收益前10名的基金会中有6家为大学教育基金会,其中第一名为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2014年的投资收益达到了2.9亿元。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国一共有589家学校基金会,而大学基金会达到了398家,是中小学基金会的3倍多,是职业院校基金会的5倍多。由于大学基金会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投资理念比较先进,因此投资取得的收益也更高。
综上所述,我国进行投资活动的基金会的数量比较少,取得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重也较低,我国基金会在投资问题上比较谨慎。然而,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基金会对外投资和取得收益的规模都在不断增长。
(二)我国基金会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对有投资收益的基金会从性质、规模、成立时间和所在区域等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以期探寻这些因素是否会对基金会的投资活动产生影响。
1.基金会的性质。基金会根据是否可以公开募集资金,可以分为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根据募捐的区域范围,可以分为全国基金会和地方基金会。从表3中可以看出,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100家全国基金会和873家地方基金会取得了投资收益,比例分别为52%和22%;共有437家公募基金会和538家非公募基金会取得了投资收益,比例分别为29%和20%。
从中可以看出,全国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进行投资运作的比例比较高。全国基金会的原始基金的设立标准高于地方基金会,因此全国基金会的规模相对较大,资金相对比较充裕,有足够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运作。从理论上讲,非公募基金会由于不能公开募集资金,因此更有必要对外投资获取收益,增加基金会的收入来源,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然而,非公募基金会对外投资的比例低于公募基金会,这就说明,影响基金会对外投资活动的因素除基金会的性质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由于針对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在原始基金、法人资格、治理结构、信息公开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分析影响基金会对外投资的因素时,对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进行了比较,以期探求两者在对外投资的问题上是否存在差异。
2.基金会的规模。一般说来,规模越大的基金会,可用于投资的资金也越多,因此获得的投资收益也越高。由于基金会的负债较少,因此本文选择净资产来衡量基金会的规模。
从表4可见,有投资收益、并且净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的公募基金会共有134家,占全部公募基金会的20%。我们发现,截止到2014年,基金会的净资产规模主要集中在1000万元以内的共有403家,其中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多于公募基金会。我们还发现,净资产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进行投资活动的基金会的数量较多,但是这部分基金会占总基金会的比例较低,仅为15%。而净资产高于3亿元以上的基金会中,有投资活动的基金会的比例就达到了55%。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规模较大的基金会拥有较多的闲置资金和专业的管理团队,因此进行投资运作的能力更强。非公募基金会由于资产规模普遍偏小,所以有投资活动的基金会所占比例较低。
3.基金会的成立时间。基金会的成立时间越长,其管理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对外投资。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基金会的成立时间与捐赠收入为负相关关系,但成立时间与投资收入的关系尚未得到验证。
2016年中国慈善发展报告指出,在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后,基金会数量激增,在2005~2014年这10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9%,在2010年更是达到21%。同时,管理条例打开了民间资本参与慈善事业的大门,企业、个人等民间力量出资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速度更快,近10年的年均增长率高达30%。
从表5中可以看出,有投资活动的基金会占全部基金会的比例并没有随时间的发展而增大。相反的,越早成立的基金会,进行投资运作的基金会占全部基金会的比例越大。例如,在1981~1990年间成立的基金会中,34%的基金会在2014年取得了投资收益,而在2001~2010年间成立的基金会中,有投资收益的基金会的比例仅为26%,与上个10年相比下降了8%。其中,这种下降趋势在非公募基金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可能是因为新成立的基金会运作经验不足,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对外投资。随着时间的发展,基金会逐渐意识到通过投资来保值增值的重要性。
4.基金会所在区域。基金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基金会所处区域的投资环境也会影响到基金会的投资活动。
从表6可见,从全国范围来看,在2014年有投资收益的基金会所占的比例并不高,约占23%。其中,湖南省有投资收益的基金会占全部基金会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1%。北京、江苏、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投资收益的基金会所占的比例较高。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投资环境越好,基金会的投资意识也越强烈。
综上所述,从基金会的性质来看,全国性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进行投资的比例较高。基金会的规模、成立时间和活动区域等因素,对基金会的投资活动都有影响。研究发现,基金会的规模越大、成立时间越长、活动区域经济越发达,有投资收益的基金会的比例越高。
三、目前我国基金会对外投资的特点及其成因
通过上文的统计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基金会在投资活动中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基金会参与投资活动的比例不高
从上文可以看出,全国约2/3的基金会没有任何投资活动,没有取得投资收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从外部原因来说,一方面,如果基金会大量从事投资活动,不仅违背了自己的使命,也会有损其公信力。当公众不信任基金会时,基金会的筹资能力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基金会资源依赖性的特点会制约过度投资行为[6]。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投资环境不成熟,表现在国债市场规模小,品种单一;企业债券市场刚刚起步;股市起伏大,收益不稳定;证券投资基金规模较小,投资欠理性[7]。投资环境的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基金会的对外投资活动。同时,目前针对基金会投资的法律只有《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慈善法》,而且仅规定了投资的原则,而对于细节的问题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基金会从事投资活动。从内部原因来说,投资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对外投资不足的重要因素,表现在投资目标不明确,投资策略不清晰,管理体系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清楚等。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基金会在投资的问题上过分谨慎,对外投资的参与程度不高。
(二)基金会规模越大,对外投资的比例越高
根据基金会净资产数额可以将基金会分为三类:大型基金会(净资产大于等于1亿元)、中型基金会(净资产大于等于1000万元,小于1亿元)和小型基金会(净资产小于1000万元)。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的数据显示,小型基金会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2%,但只有15%的小型基金会进行了投资活动;大型基金会的比例最低,只有6%,但是近半数的大型基金会都参与了投资活动。可以看出,我国基金会的规模呈现不均衡状态,大部分的基金会规模比较小,而且通过投资进行保值增值的意识不强烈。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基金会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运作经验,这一点也可以从上文的统计数据中看出,成立时间越短的基金会,有投资活动的比例越低;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基金会的规模小、资金有限、人员少,导致基金会没有闲置资金和能力从事投资活动。相反,规模较大的基金会进行投资的比例更高,这就解释了“富人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
(三)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高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投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最高才达到10%。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基金会用于投资的资产比例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基金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较低。我国基金会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比较少,大部分的基金会选择购买理财产品、国债等安全性较高,但收益较低的增值途径。然而,福特基金会等国外基金会已拥有成熟的资金运作模式,投资领域分布在私募股权、股票、债券、基金等多个项目中,年投资利润曾高达15%,投资收入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我国基金会成立时间短,投资运作经验不足,加上缺少相关专业人才,导致我国投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不高。
(四)非公募基金会比公募基金会更加重视对外投资
從上文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非公募基金会的成立时间比较晚,但是在参与投资活动的数量上、取得投资收益的金额上都超过了公募基金会。一方面,这是由于非公募基金会不能面向公众筹资的性质导致的。非公募基金会在成立初期,往往会获得原生力量在人力、物力、财力的鼎力支持,但是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也陷入了对原生力量依赖的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一部分当然要靠基金会自身的“造血能力”。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微薄的利息,已不能满足基金会的发展需要,因此,非公募基金会比公募基金会更迫切需要通过投资活动来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非公募基金会中的大学基金会、企业基金会中拥有更多的财会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先进的投资和管理理念,因而参与投资活动的比例更高。
四、增强我国基金会投资能力的相关建议
基金会进行投资获取收益,不仅能满足基金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增强自身实现宗旨和目标的能力。因此,政府和基金会自身都需要重视投资活动所带来的收益。
(一)政府层面
1.健全资本市场体制。我国基金会在对外投资方面过于谨慎,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第一,政府应保证资本市场的信息公开,为基金会开展投资活动提供一个公平的投资环境。第二,政府应积极发展金融创新,丰富我国资本市场上的适合基金会进行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相结合的投资工具的种类。第三,政府可以在基金会的投资领域引入保险制度,在基金会对外投资时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降低投资风险。2016年8月,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公布了13家入围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平台的名单,这意味着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有了公开的募捐平台。同样的,政府也可以针对基金会的投资活动建立公开的平台,将基金会的资金归集在一起进行投资运作,对资产进行保值增值,这将为规模较小的基金会进行投资活动提供一个安全、便捷的渠道,同时,可以加强不同规模基金会之间的交流。另外,将基金会的资金归集在一起,由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可以获得规模效应,提高投资收益率。
2.加强投资引导。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新成立的基金会有投资收益的比例比较低,进行对外投资的经验不足。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适时发布投资指引,鼓励基金会多渠道投资,科学理财[8]。可以参照《社保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基金会对外投资活动可选择的投资管理机构、投资种类和投资比例等做出详细规定。例如,对银行存款、国债等安全性较高的资产的投资比例不能低于50%,对于股票、基金等风险性较大的资产的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这种类似的限定,会对基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增强监督管理。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基金会参与投资活动是形势所趋,随着时间的发展,基金会进行投资运作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基金会投资活动的监管。美国为了保证基金会能保持其公益宗旨不受损害,法律专门规定了基金会禁止活动的范围。美国国会有权监督基金会的投资行为,限制其资金的使用范围[9]。我国基金会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管理,但对于投资行为的行政监管目前没有专业部门负责。《慈善法》规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的财务会计报告需经审计。本文认为,对于资产、对外投资和投资收益达到一定规模的基金会也应当进行审计,并详细披露投资信息,这对非公募基金会也会起到一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
(二)基金会层面
1.拓宽投资渠道。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基金会取得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不高,一方面说明基金会对外投资活动少;另一方面也说明基金会投资收益率不高。基金会将资金存放在银行获取利息的做法,虽然符合安全性的原则,但已经不能阻止资产由于通货膨胀、人民币贬值带来的严重缩水。国外的基金会已经从传统投资开始转向另类投资。基金会应扩大投资规模,并且进行多元化投资,提高投资收益率。多元化投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还可以降低违约风险[10]。基金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包括银行存款、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另类投资在内的各种金融工具的收益和风险,实现公益性和效益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结合,确定最佳的投资组合[11]。基金会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配置不同比例的资产,例如社保基金,将一半的投资资产投资于固定收益的产品,将30%多的投资资产投资于股票,将剩余20%的投资资产用于股权投资。国外基金会的资产配置体系更加完善,例如哈佛大学基金会,不仅投资本国的股票和债券,还投资国外的债券、房地产、私募股权、自然资源、期权等[12]。
2.优化组织机构。上文提到,基金会的内部组织机构不健全是影响基金会对外投资活动的重要因素。美国的私人基金会有专门协助理事会进行投资管理的投资委员会,并针对不同规模的基金会有四种管理模式,分别为投资部门管理、投资财务部门管理、财务部门管理和委托外部投资机构管理[13]。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基金会可以成立有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理事等人员构成的投资管理委员会,制定投资方向、目标和计划等,并对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基金会,可以委托专业的投资机构进行管理,并且选择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以降低投资风险。
3.提升人员专业素质。从上文可以看到,像大学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等拥有较多专业人才的基金会进行投资活动的比例较高。专业人才是基金会进行安全、有效投资活动的重要保证,因此基金会应该引进投资方面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成立专业的投资团队。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聘请投资方面的专家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进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在投资方面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为基金会的投资活动提供指导。颜克高等人研究表明,基金会应该吸收不同职业背景的理事,例如有企业和金融背景的理事,这样可以帮助基金会选择合适的投资渠道,提高组织的投资收入[14]。
参考文献
[1]Philip H Dvbvig. Using asset allocation to protect spending[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1999, 55(1): 49-62.
[2]Ostrower F. Foundation effectiveness: definitions and challenges. 2004.
[3]Isabelle Bajeux-Besnainou, Kurtay OgunA. Spending rules for endowment funds[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6,27(1): 93-107.
[4]Dimmock, Stephen G. Background risk and portfolio choic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s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2006.
[5]王崇赫,宮永建.我国非公募基金会资金管理研究——基于资金来源视角[J].社团管理研究,2009(6):35-37.
[6]姚海放.公益基金会投资行为治理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3(10):12-21.
[7]李季.基金会投资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社会组织,2015(11):43-45.
[8]王鑫,黄建,袁平.我国公益基金优化投资管理的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16(6):68-74.
[9]曹辉,李茹莹.美国大学基金会的资本输入投资行为与治理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2):81-85.
[10]扈基楚.关于基金会筹资能力的调查和对策建议[J].社团管理研究,2010(7):31-33.
[11]李洁.大学捐赠资金投资的困境和优化路径[J].江苏高教,2010(5):49-51.
[12]王鑫,黄建,袁平. 中国公益基金投资管理优化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6(5):78-83.
[13]王崇赫.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模式选择——美国经验及启示[J].社团管理研究,2010(2):41-45.
[14]颜克高,袁玥.基金会理事职业背景多样性能改善组织绩效吗?[J].商业研究,2017(3):14-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