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挈只言而纲举目张

2017-06-28朱海峰

启迪·教育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丰富简约

朱海峰

[摘 要] 抓一句一式,析透其事理;观一事一物,勘破其心迹;悟一言一字,摹尽其神韵。如此删繁就简,领异标新,方能在简约中走向丰富,从而彰显选修课的本真意義。

[关键词] 文言选修教学 文本把握 简约 丰富

当前,必修教学与选修教学渐趋“同质化”,原本应该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选修教学,特别是其中的文言教学却变得分外沉重。文言选修教学应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淘洗重组,来导引学生更加自由灵便地于“言”去提升,于“文”去深化。

一、抓一句一式,析透其事理

不同的句式,体现出不同的语气、情味和表达重点,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对此,司马迁运用得熟练自如。比如《刺客列传》在写荆轲刺秦王时用了“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这一系列短句,加强了节奏,烘托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又如《项羽本纪》中描述巨鹿之战一段:“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一些列短句写出了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连串的军事行动,表现了楚军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气势;又用了两个“莫敢……”、三个“无不……”等句式,极力渲染了战斗的紧张氛围和楚军勇冠诸侯的气概,让人身临其境。可见,把握句式对于文本的解读来说也至关重要。

而《屈原列传》更是将句式的妙用发挥到了极致,将事理叙写得鞭辟入里。全文大量使用被动句,有“见”、“为”、“被”等标志的被动句,也有无标识而意念上被动的句子。其中大部分写传主屈原:“屈平既绌”、“是以见放”写出了屈原遭黜的命运,“何故怀谨握玉而自令见放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则写出了屈原无辜被贬的不幸,“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则写出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写出了屈原始终不变的忠君爱国之情。还有部分写楚王、楚国等:“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写出了怀王的昏聩,也交代了屈原被逐的原因;“兵挫地削”、“为天下笑”写出了怀王昏聩的后果,也从侧面写出了屈原之于楚国的重要;宋玉等的“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则为下文写“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的结局作了铺垫,亦从侧面写出了屈原“直谏”之可贵。由此可见,只一被动句便串联起了全文,写尽了屈原的品行与命运,写透了屈原个人命运与楚国命运之间的关联,“自沉汨罗”中的“自”也便因此而显得熠熠生辉!因此,就文本形式而言,这不甚显眼的句式也可以成为我们选修教学的突破口,我们要善于抓句式,会其意;进而领其文,明其旨。如此便化繁为简,也终能回归至丰富。

二、观一事一物,勘破其心迹

司马迁叙写《史记》,一字春秋,看似闲笔之处往往透露出不尽深意。因而,文本中的任一事一物皆有可能成为探寻文本内涵的一把“密匙”,于此一切便豁然开朗。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司马迁注重音乐描写这一点来开展探究学习:在《刺客列传》中,他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使戚夫人“嘘唏流涕”;在《项羽本纪》中,又用“四面楚歌”和《垓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使“左右皆泣”。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究司马迁对于音乐感发作用的深遂理解,以明确其用以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作用,真正走入传主的内心世界。

而单以《刺客列传》来说,我们更可以大做文章,了然传主乃至作者的心怀,而文中所写的荆轲之“好”当是解读个中意旨的关键所在。首先,两处写荆轲“好书”,而“击剑”只出现一次,且“读书”置于“击剑”之前,这就说明荆轲并非一个单纯的带剑飘零的武夫,而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文化人。而书与剑的交融,恰巧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书剑飘零”的意象。其次,荆轲“嗜酒”,亦不过是人生失意时借以“浇却心中块垒”而已,而“文人饮酒”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意象。由此可知,荆轲的悲剧本质上源于人生理想的错位,流传千古的原因是他关乎一个梦想——“千古文人侠客梦”。而透过此三物,还揭示了全文在刺秦这一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暗含着荆轲一生始终不为人所知的人生悲剧:荆轲于卫终不为卫元君所知,于赵先后不为盖聂、鲁勾践所知,于燕先不为人知,后为太子丹所用却不为其所知。而司马迁同样有远大的理想和出众的才华,却不为汉武帝所知,不为众大臣所知,不为世俗之人所知;但他也像荆轲一样矢志不渝,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可见,作者的情感态度其实是直潜藏在文字背后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而正是抓住了这独有的三个事物,才真正把握了荆轲的形象,才明白了其失败及失败亦成英雄的缘由,才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根源和匠心所在。在教材处理上,我们一定要这样一种意识,“学完”未必等于“教完”,我们在把握文本时务必要注意突出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立体化和个性化。只三物而提挈全篇,由表及里,直入“文心”与“人心”,个中智慧,颇值得深思!

三、悟一言一字,摹尽其神韵

司马迁一向惜字如金,往往只聊聊几字,便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尽显其“摹形传神”之独特技法。于此,我们便可更加自如地整合文本,以从多维视角去窥探文字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刘邦与项羽皆曾“歌”而“泣”:前者自为《大风歌》,“泣数行下”;后者自为《垓下歌》,“泣数行下”。刘邦与项羽皆曾“笑”:未央宫中,刘邦不“笑”,群臣又何敢“大笑”刘老太公;乌江之畔,项羽将头颅“笑”赠叛己之故人。《项羽本纪》中项羽“笑”而自刎,刘邦于其死后则“泣之而去”。如此种种,无不传神地刻画出两人迥异的性格。于是,通过体悟这摹形的一言一字,便可以让二人进行一次近距离、全方位的比照,以全面而深入地去探究刘、项二人的同与异,去探究二人成败得失的功过是非。

而单就《项羽本纪》而言,更是如此。霸王别姬,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作者不吝笔墨对项羽最后的人生作了浓墨重彩地描摹。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如何让学生透过作者的精心描绘去体会项羽英雄末路的独特气韵自然就成了一个教学难点。而其实只要透过“泣”“快”“笑”三字去剖析,一切便迎刃而解。打了70多仗从未流过泪的硬汉子项羽,“泣数行下”。他“泣”什么?他“泣”逝去的美人、骏马、霸业、江山……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从泪水里,我们看到了项羽与江山、美人诀别的无尽辛酸,看到了项羽的热血柔情。而战要“快”,是因为他想要通过这一战来证明自己依然威猛盖世,证明他的失败只是是天意。可见极度自负的他,多么愤懑不平!一“快”极写项羽英雄末路之时更显英雄本色。而“笑”则表明他知耻知愧,与其苟且活不如悲壮死!这一“笑”,是壮士蔑视死亡的笑,是镇定安详的笑。至此,这最后的项羽便通过此三字而传神地揭示了出来。在进行教学时,便可借此引导学生走入这生与死、存与亡的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个性传神的语言,通过诀别美人的泪水、东城快战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等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去感受一个“西楚霸王”,一个“悲情英雄”。一字传神,风流竞显,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在历史的长廊里滋生独特的人生体悟,于泛黄的史册中看到自我,收获成长!

猜你喜欢

丰富简约
浅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说句教学的“简”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