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波大学“钢琴技能课”教学改革案例的思考①
2017-06-28宁波大学音乐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徐 奋(宁波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关于宁波大学“钢琴技能课”教学改革案例的思考①
徐 奋(宁波大学 音乐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宁波大学以“舞曲”为契点进行了“钢琴技能课”的教学改革,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舞曲类型的过程中突破“文化屏障”,强化“音乐内涵”的体验和感悟,这对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
钢琴演奏;教改;舞曲;教育
钢琴教学改革历来是被广为关注的课题。从18世纪中叶以来,国外钢琴教学领域中涌现出的C.P.E.巴赫、克莱门蒂、车尔尼、哈农、莱谢蒂兹基、玛格丽特•隆等无疑都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佼佼者;而以涅高兹为代表的俄罗斯钢琴学派,更是由于在钢琴教学领域的改革,而独领风骚近百年。国外钢琴教学改革大多以演奏技术作为切入点,这些成果虽然对我国钢琴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钢琴教师们留下了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钢琴教学改革成为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仅从“中国知网”进行“粗略”查找,就搜寻到相关成果1,044 篇。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梳理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大多并未“跳出”国外研究的“套路”,且局限于教学形式的改革方面。笔者发现,作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重要力量之一,一般普通高校相关系科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等方面尚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钢琴教学领域,有两个制约着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首先,学生“程度”(指“演奏技能”)的参差不齐困扰着教学曲目的选择;其次,“文化屏障”成为对学生作品内涵把握的最大“拦路虎”。为此,笔者尝试从课程设计入手进行教学改革,以音乐教育最基本的“触发点”作为根本依据;同时结合钢琴演奏自身学科属性、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在宁波大学进行了“钢琴技能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将初步实践收获的结果,以及通过钢琴教学而产生的音乐教育的一点体会求教于大家。
一、以舞曲为内容的教改案例设计
在高等音乐教育中,“钢琴演奏”本质上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它不仅是一门“应用型”的专业技能,而且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都是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常规的钢琴教学流程是:教师按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和教学进程设计、布置作业(新作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作品按照专业要求进行研习,其中包括:视奏(初步练习)、摸索演奏要点;然后进入课堂指导,进行作品背景研究,并进行反复循环的练习,直至达到能够娴熟地演奏该作品。钢琴号称“乐器之王”,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浩如烟海的重要作品,其中许多经典作品至今仍被普遍视为是钢琴音乐的巅峰之作。目前在我国高等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中,钢琴技能课教学已然形成一种规范,习奏经典作品是所有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这些古典音乐杰作本身所蕴含的音乐美感,而且,演奏这些作品时需要精湛的技艺。然而,相较于专业音乐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钢琴演奏教学虽然通过数十年的发展业已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但在完备性上尚需要做相当的改进。
普通高校的钢琴演奏课目前存在着两点局限:一方面,钢琴演奏历来是一门非常强调“循序渐进”的课,在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学生的能力所及,而普通高校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入学时“程度”相差很大,很难统一;另一方面,在钢琴演奏的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缺少对演奏曲目背景的系统性研究,缺乏能驾驭作品的信心;于是,教学曲目的选择上一直以来都是困扰钢琴教师的一个问题。对此,笔者于2015-2016年在宁波大学钢琴演奏专业班二年级展开了试点教学:以常规教学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在选择作品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在选曲时注意与学生沟通协商,选取学生比较熟悉、喜爱的作曲家,以及他们对乐曲风格的喜好,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和练习兴趣。在这样的常规教学流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反应各不相同:一种认为,“简单的”、“应该很快能够摸出来”、“看起来很容易”的乐曲好;另一种认为,一首容易掌握、过于简易的乐曲的要求无非就是识谱无误、节奏准确、有表情的,等等……。针对这样的现象,有没有兼顾到学生各方面需求,满足他们选曲方面的这些可能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发现,“舞曲”是西方古典钢琴作品中自成体系的一个门类,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①舞曲是人类最原始的音乐形式之一,自原始社会以来就积累下种类繁多的舞曲,中外莫不如此。在西方古希腊时期,舞蹈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虽然在中世纪由于教会的干涉,舞曲的发展一度受到阻碍,但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后,舞曲首先发展成为早期世俗音乐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如:帕凡(Pavane)作为宗教性的列队或游行音乐,来自于意大利的民间舞曲萨尔塔列洛舞(Saltarello,意大利的一种轻快的舞蹈)常用于狂欢节;而吉格(Gigue)与小步舞曲(Minuet)是在宫廷中作为上流人士交流礼仪的特色宫廷舞曲。自此,舞曲在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每个时期都经历着繁复而重大的变迁,音乐领域迎来了各类古典舞曲崛起的年代,为适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交际场合的需求,产生了带有功能性的舞蹈音乐,尤以十五至十七世纪为鼎盛。由于早期的舞蹈音乐均为短小精悍的片段,所以经常把两种可以形成对比的、不同速度的舞曲组合在一起,作为成对舞曲出现。如:阿列曼德(Allemande)和库朗特(Courante),帕凡(Pavane)与加利亚德(Galliard),等等,这类舞曲拥有独立的发展历史与音乐性格。伴随着西方舞曲向器乐演奏的转型,钢琴舞曲在众多璀璨的钢琴作品中具有不可取代、影响至深的地位。
以小步舞曲为例。小步舞曲可以说是学生们在学习钢琴入门阶段就经常会接触到的舞曲类型。在每个学生最初的习琴阶段,汤普森基础教材中就有若干首简易小步舞曲、此后选自巴赫或莫扎特旋律优美、却又短小精悍的小步舞曲。学生往往认为节奏组合规律简单、和声结构搭配简约、乐句划分短小精简,小步舞曲简单易弹,甚至对小步舞曲本身的技术难度产生错觉。这种印象也让学生无意中忽视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深厚的历史与传统的社会环境、人文色彩。尤其是对舞曲中提供的舞蹈的社会作用、舞蹈性格等文化特点的了解,实际可以弥补对作品灵感和心理感受的空白。于是在常规的课堂演奏与指导之外,笔者提示学生进一步阅读有关该类型舞曲的背景资料。包括:介绍舞步、服饰、发型、鞋履,交际场合的氛围;观摩相关欧洲古典舞蹈视频、影视作品中表现该舞蹈片段的形象资料等,建议学生着重于舞步与舞蹈动作的速度、身形、态度、仪表,以及礼仪动作等细节,同时要求学生将角色带入进行联想。如此一来,学生认识到小步舞曲是蕴含着西方礼仪与文明的音乐作品。
在本次试点教学规划中,笔者选择钢琴舞曲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定制了一套以学习经典钢琴作品为主,渗透其它舞曲为辅的曲目系统。在试点教学期间,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舞曲的演奏要点,笔者在教学中探索、采用了能够进一步发挥教-学双方优势、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见附表)。现选择两个具体的“教改案例”展示钢琴舞曲独特的技能教学价值。
二、两个教改案例的试行效果分析
在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大趋势。此教学案例的对象是宁波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大二”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前均有5-7年的业余学习钢琴经历;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又经历了一年左右相对专业的钢琴演奏训练。针对这两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设计了恰空舞曲(学生A)和小步舞曲(学生B)作为教材。
(一) 恰空舞曲
恰空舞曲(Chaconne)是巴洛克时期流行的一种三拍子舞曲。笔者发现,恰空舞曲的数量可观,在与学生经过比较后,选择了其中较为出名的亨德尔《G大调恰空舞曲》(G.228)与李斯特《萨拉班德与恰空》作为教材。
亨德尔的《G大调恰空舞曲》(G.228)是一部拥有61个变奏的大型作品的前奏。符点节奏贯穿了整首作品。在八小节的主题中,几乎每小节都带有符点节奏,且出现两种不同时值的符点节奏:
恰空舞曲的特点是以一个短小的和声(通常是以固定低音为基础)进行片段反复并加以变奏。与帕萨卡里亚(passacalia)舞曲极为相似。我们在试唱主题时不难发现,根据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慢步舞曲所带来的提示,与之相似的恰空舞曲(Chaconne)并不适宜用快速来演奏。而且,“符点”使舞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节奏的柔韧性,柔化了主题中四度旋律进程的棱角,由此也缓和了整个主题的速度。
通过练习亨德尔的恰空舞曲作品,学生在掌握作品的初期阶段,首先从乐曲本身了解了有关恰空舞曲的速度与音乐形象。但这只是亨德尔笔下的古典式恰空舞曲。在李斯特的恰空舞曲中,可以从浪漫派的作品中了解更全面的舞曲讯息。亨德尔常把恰空舞曲作为变奏曲中的前奏曲,李斯特则多将恰空舞曲与其他舞曲组合而成为套曲。
李斯特的《萨拉班德与恰空》,严格说来是与萨拉班德组合以套曲形式呈现的舞曲,恰空的小快板速度与萨拉班德的慢板形成速度与音乐特征上的明显区别与对比。这样的对比正是浪漫主义时期舞曲组合而成的套曲的典型形式。从速度来看,恰空舞曲也仅标识为“小快板”,与亨德尔的恰空区别并不太大,但引子处上扬的跳音预示着这是一首传统中略带活跃与创新性的恰空舞曲。从句型来说,该首恰空也是由神秘的弱起呈示,随着主题的进入,会发现高低音之间由和声改变引起愈来愈大的差距,距离悬殊的高低音从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一种音乐进行时的紧张感。
通过两首不同时期,展现不同风貌的作品,使学生对恰空舞曲一个大概的了解。早期恰空舞曲被作为纯舞曲音乐来使用,速度进行得较为缓慢。渐渐发展为器乐音乐之后,随着乐器的不断革新,速度显然是增加了不少。通过学习与实践的深入,学生将清晰地发现,与其他舞曲的低音声部(如小步舞曲、圆舞曲等大多规律均匀的伴奏部分)对比,出现在恰空舞曲中的低音则明显活跃多变,低音声部的地位在恰空舞曲中不可小觑。
如果说恰空舞曲带给了学生一些来自古典舞曲节奏与律动的感受,那么从小步舞曲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汲取到更多的技能内涵。
(二)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Minuet,亦称Menuet)源自法国的一种双人交际舞,因舞蹈步伐短小而命名。考虑到普通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成熟的情感感知能力,但在音乐表现能力方面缺少经验,对演奏技术也并无太多自信,曲目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应从技术、音色、情感等几个方面考虑。针对这一状况,本教改设计的曲目是:带有独特古典浪漫主义情怀的作曲家舒伯特的作品《小步舞曲》(D.334)。
从节奏来看,这首作品已不具备传统意义上小步舞曲流动、均衡分布的特点。和声上,这首小步舞曲已不再是强调社交功能的、以旋律性为主的方式展现,而是更为复杂、且适合纯器乐的作品,具体体现在和声应用上的大胆与创新:
早期旋律进展的主动性模式完全被和声决定音乐色彩的形式所替代,从而引起内在隐秘的律动与变化。这是一首带有“三声中部”(Trio,或译“三重奏”)的小步舞曲作品,使作品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步舞曲的音乐原本往往短小精悍,经常带有反复,加入三声中部以后,使其更具规模性与音乐延续性;二是,小步舞曲的旋律简练,通常与三声中部以ABA式的顺序进行反复,使得听者加深了对小步舞曲主题的记忆;三是,在调性与节奏上的对比,使得小步舞曲主题再次进行反复时具有新鲜感。
舒伯特创作的钢琴小步舞曲作品包括:D.380(2首),D.334,D.335,D.336,D.91(2首),D.41,D.2d(或D.995-6首)基本都带有三声中部。这些作品在节奏与音响依旧承袭传统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与传统小步舞曲形成适度的对比。
通过教学训练中对舒伯特的小步舞曲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了解:舒伯特的小步舞曲在规整的节奏、严谨的和声对位、完整的结构等方面延续了古典主义小步舞曲的风貌,而在速度或力度等方面进行了更大化的提升。
三、普通高校钢琴教学的任务、目标及前景再思考
笔者在所处的教学环境中觉察到,大学生研习钢琴演奏的过程,不仅是他们建立自身演奏结构的基础,更是大学生了解、丰富音乐语言的必要途径。尤其是在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人才的能力构成中,这应当作为表演学科本身始终关注的要点。宁波大学钢琴演奏教学,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其初步实践结果表明,选择舞曲作为大学生研习钢琴演奏的教材有以下主要优势:
首先,舞曲在钢琴作品中特点鲜明,如节奏、速度等往往具有代表性,譬如,钢琴舞曲的旋律往往亲切优美,节奏律动鲜明,便于舞蹈,曲式结构简洁,表现出一种优雅、活泼、庄重、潇洒、华丽的特征;其次,在钢琴舞曲作品中具有常见、宽泛的选择属性,即作品所属的舞曲类型曲目量丰厚;第三,作曲家具有代表性的舞曲作品常常能够体现出其鲜明的风格特色;第四,“有学习价值”的舞曲作品难易适中,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把握。因此,国内外的既有研究资料,按国家或按时间的不同划分和归类来对应作曲家,往往集成一套有根据的舞曲资源。
如此一来,舞曲钢琴作品的教学并非简单的门类乐曲弹奏指导,教改中更需要注意到的是引导学生围绕钢琴舞曲的演奏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对比和演绎研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并相互讨论,寻找舞曲的一些共性特点,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与筛选,争取把握不同作品的特质。教学中的经典钢琴舞曲作品大多来自欧洲,西方学者对这些作品的发掘、研究和评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使欧美学者们对欧洲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我国音乐学人对音乐分析的理论及古典音乐作品的解读也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这个体系之上。音乐家的认知体系恰恰可以提供通向把握作品灵魂的通道,以此为基础,可以加强对不同时期和民族文化背景下钢琴作品的有效解读。然而,目前高校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演奏曲目缺乏相关性与针对性,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例如,对于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有两点局限制约了教学的效果:
首先,学生演奏的钢琴曲目在理论课程的设置中缺少相互照应,西方舞曲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领域;其次,学生本身比较缺乏独立研习作品的经历,普遍没有对演奏曲目作系统性的背景研究;即使有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对作曲家的个人背景、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风格、音响效果等展开分析和解读,其中对于作曲家的民族背景(如“德奥系作曲家”、“法国作曲家”等),一般仅限于在介绍作曲家时提及,并将之当作对作品风格进行标注的标签,虽然教、学双方都能意识到作曲家的国家、民族、年代背景对作曲风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分析、研究具体作品时对此并不能进行有效地展开。为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笔者从舞曲的知识与历史人文背景上给予指导。如学生B以往总是把小步舞曲理解为非常简单易弹的乐曲,在学习了小步舞曲的舞蹈教程后才体会到该舞曲中所蕴含的内在精华,内敛、有节制地身体语言与演奏时需注意的音色与速度息息相关,而不仅仅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外在的简易节奏与旋律线条。又如,当遇到与三声中部(Trio)组合的小步舞曲,学生对此颇有疑惑,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入解析这种舞曲形式在音乐史上背负的重要使命。舞曲本是西方宫廷古典舞蹈的产物,舞曲的创作初衷也是为了伴舞,三声中部与小步舞曲并无本质上的联系,而加入三声中部后,事实上使小步舞曲形成了套曲的形式。加入三声中部是以音乐的延展性或补充性为目的,从而成为一种经常出现的、类似于固定模式搭配的小步舞曲类型,通常被广泛使用在小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也经常出现在弦乐四重奏(或交响乐、亦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这种固定模式的搭配我们也可以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或协奏曲中看到,在贝多芬的钢琴作品中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这都是基于加深小步舞曲影响为目的另一种组合。而舒伯特作为古典主义的继承者,又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小步舞曲得到了升华。学生开始对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树立起明确的对比意识,不再一味地进行简单的乐句反复,因而学生把握舞曲的整体风格(包括速度、音色、乐句、重音等)时也从无所顾忌到小心谨慎地处理。
钢琴作品的灵魂或者说音乐力量的源泉,往往源自其背后复杂的创作背景和音乐语言中文化基因,包括其中涉及到的特定民族气质、民族性格、语言特征和潜在的社会风俗等。因此,在对具体作品进行研究时,音乐元素中的很多文化内涵不刻意解读往往很难感悟到。尤其当演奏者与创作者民族文化背景差异非常大的时候,演奏者对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把握会有更大的难度,演奏时也往往会陷入“缺乏情感”或者“情感使用不当、不到位”的困境。对于东方文化背景的演奏家来说,当面对音乐家设定的带有东方民族性的音乐元素时,他们与生俱来的理解能力往往会制造出无法言喻的魅力;然而这对于那些有着西方文化背景、没有把握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诗句,要领悟到其中的文字形式之美,以及中国文化中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这些词组所带有的象征意义,或展开延伸联想、欣赏到画面意境之美谈何容易。这说明,“文化屏障”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普遍存在。
笔者根据自身研究与实践,将相关案例实施原则与训练过程归纳如下:
综上所述,宁波大学以“舞曲”为契点进行的“钢琴技能课”教学改革说明,我们安排各种类型的钢琴舞曲作为教学内容,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音乐语言内涵的研究,在把握各民族历史背景的过程中,加强相关本体内容和文化元素的解读和相互渗透,从而具备在钢琴演奏中把握作品的基本能力。笔者认为,突破“文化屏障”乃是把握整个习奏作品过程的关键。就此而言,正确理解音符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才是普通高校钢琴教学提升学生演奏水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更为有效的一种途径。
表一:
[1]A•索哈尔.音乐社会学[M].杨洸,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M].马英珺,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布鲁姆,伯尔曼,纽曼.民族音乐学与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4]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M].穆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5]Meredith Little, Natalie Jenne.Dance and the Music of J. S. Bach[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6]Simon Trezise.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责任编辑:钱建明)
J604.6;J624.1
A
1008-9667(2017)01-0151-05
2015-09-11
徐 奋(1981— ),女,浙江宁波市人,宁波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与教学。
①本文为浙江省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钢琴舞曲教育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3NDJC160YB)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