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颈源性头痛36例

2017-06-28曲志伟宋秋实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颈源椎旁非甾体

曲志伟,宋秋实,张 一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颈源性头痛36例

曲志伟1,宋秋实1,张 一2

目的:比较颈椎椎旁神经阻滞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国际头痛研究会制定的有关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A组)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B组)2周;比较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频率及睡眠情况,评定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2周、2个月的头颈部疼痛剧烈程度分别是(2.72±2.60)分、(3.69±2.47)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减轻(P<0.01);B组治疗2周、2个月的头颈部疼痛剧烈程度分别是(4.41±2.89)分、(5.73±2.06)分,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A组治疗后每周疼痛(0.61±0.24)次,B组治疗后每周疼痛(1.03±0.47)次,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组治疗后有效率达83.3%,B组为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明显优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

颈源性头痛;颈椎旁神经阻滞术;非甾体抗炎药物

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如颈椎间盘疾病、颈椎小关节退变及颈部肌肉血管病变等引起的头痛[1]。颈源性头痛多发于中年人,女性多见。近年来,患病人群年龄偏于年轻化。发病原因多由于工作及休息方式不当所引起,临床表现常为阵发性或持续性单侧偏头痛,偶有患者发作时伴有背部及肩部放散痛。由于此病症状特点不明显,以及部分医生对此疾病了解不充分,

易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耳神经痛”。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有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针灸、理疗、神经阻滞、颈神经毁损等技术[2]。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是口服药物治疗中的首选,在减轻炎症反应的同时可以减轻疼痛[3]。由于此类药物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并存,长期使用或使用不当对胃肠道造成严重不良反应。2015年6月—2016年6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对口服NSAID与颈椎椎旁神经阻滞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72例,男30例,女42例;年龄27~60岁,平均43岁。颈2~3间盘膨出10例,突出20例;颈3~4间盘膨出18例,突出24例。根据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病程至少6个月;颈椎MRI颈2~4间盘膨出或突出。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肿瘤、神经系统、部位感染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各36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颈源性头痛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患者取坐位,双肩自然下垂。C形臂X线机引导,确定进针位置即颈第2颈椎横突前结节。使用10 cm 7G穿刺针至颈第2颈椎横突,直抵颈椎骨质,相当于下颌角水平。病人自觉放散痛,少许退针,回吸无血液、脑脊液且无阻力,缓慢推入0.3%利多卡因10 mL与曲安奈德2.5 mg混合药液。术后观察30 min,经鼻导管氧气吸入2 h。每周2次,4次为1疗程。B组给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 mg/次,2次/d,服用2周[4]。

1.3 疗效评测指标及方法 疼痛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定。第1次:治疗前受试对象独立完成VAS。第2次:治疗2周后受试对象独立完成VAS。第3次:治疗2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完成VAS。疗效评定采用MacNab评分,分为治愈、好转、无效。治愈:症状完全缓解,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症状基本缓解,能完成轻微工作或坚持工作;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较术前加重。有效=治愈+好转[6]。次要指标为对比治疗前后每周头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间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72例,2例因疼痛剧烈未能接受完整的治疗,4例在随访中失联。66例完成治疗与随访,其中A组32例,B组34例。

2.1 治疗前后VAS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行样本配对t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2个月较2周时明显好转;A组与B组在治疗后2周及2个月比较,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

注:与B组比较,aP<0.05

组别A组B组n 36 36治疗前8.55±0.24 8.51±0.25治疗后2周2.72±2.60a4.41±2.89治疗后2个月3.69±2.47a5.73±2.06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颈部疼痛次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每周疼痛次数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A组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周疼痛次数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周疼痛次数比较(±s)

注:与B组比较,aP<0.05

组别A组B组n 36 36治疗前每周疼痛次数5.34±1.12 5.31±1.07治疗后每周疼痛次数0.61±0.24a1.03±0.47

2.3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两组总体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疗效比较

3 讨论

在1990年,国际疼痛学会颁布了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目前颈源性头痛已经在临床上广泛被人们所接受。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慢性头痛,可有颈椎外伤史。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有的可涉及肩和上臂痛,是一种以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为主的疼痛综合征[7]。以慢性、反复性头痛为临床表现,疼痛性质为牵拉痛。严重的颈源性头痛可并发一系列精神症状,焦虑、抑郁等[8]。颈椎椎体退行性病变和肌肉痉挛是导致颈源性头痛的主要原因,反复的机械损伤使颈神经根受到压迫,从而导致颈部肌肉痉挛,长期的肌肉痉挛使组织缺血,导致局部肌筋膜炎,产生疼痛[9]。

本研究中,B组采用经典的解热镇痛药物,具有广泛的抗炎镇痛作用。但据报道口服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不肯定,本研究结果与之前研究相一致,该组患者虽然有效率达55.6%,但治愈率只有33.3%。近年来,随着对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是目前治疗颈源性头痛相对安全、有效的常用手段。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是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直接将消炎镇痛药液注入颈部神经丛、交感神经节组织内或附近,注射部位精确,达到缓解患者局部疼痛的目的[10]。消炎镇痛液成分包括利多卡因及曲安奈德。利多卡因可通过神经细胞膜内外的Na+和K+流动,在颈椎神经处及病损软组织处阻断痛觉传导,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肌肉痉挛频率,也可松解周围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曲安奈德起到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及阻断疼痛恶性循环的作用。郑淑洁[11]研究显示,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镇痛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副作用小,但一定要选好适应症及禁忌症。对于穿刺部位有感染、凝血功能较差、妊娠者、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全身情况差、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及高龄患者,不可行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12]。有些学者认为,精神类疾病患者不应给予神经阻滞治疗。本组有2例因头痛而患有轻度焦虑及抑郁,在经过系统治疗后,出院时给予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均回归正常值。虽然神经阻滞可以缓解颈部疼痛,但不能纠正缓解患者颈椎的生理曲度、小关节紊乱等解剖结构,所以对于头痛严重、顽固者,缓解并不能持久。所以,神经阻滞主要面向于经济条件不允许手术、惧怕手术、症状没达到手术适应症、身体素质不足以承受手术者。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副反应[13],症状有血压升高、脉搏增快、眩晕、耳鸣等,故穿刺时一定要掌握好穿刺深度,根据患者的身材胖瘦做出相应调整,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心电、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再者,穿刺时不要一味地寻求解剖位置。药液在组织里有一定的浸润作用,可浸润到靶点,起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是一小样本随机分组研究,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探讨颈部神经阻滞治疗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都有明显减轻,治疗后2个月的VAS评分都明显小于入院前。说明颈椎椎旁神经阻滞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对颈源性头痛都有治疗效果,但治疗后2个月VAS评分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长期治疗效果优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往椎旁神经阻滞是通过自身经验盲探,导致疗效不明显及副反应概率增高。本研究使用C形臂精准操作,使操作成功率明显增加[14]。由于神经阻滞治疗不会改变颈部局部解剖关系,故治疗后有一定概率复发,故出院后的康复锻炼也是必不可少的。患者出院后需注意生活方式,少低头看手机,低枕睡眠,睡觉时注意颈部有枕头支撑,勿颈部悬空,闲暇时可做“米”字操活动。

通过本研究观察,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并且副作用小,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Sjaastad O,Fredriksen TA,Pfaffenrath V.Cervicogenic headache: diagnostic criteria.The Cervicogenic Headache 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J].Headache,1998,38(6):442-445.

[2]杨枫.非甾体抗炎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 50.

[3]王丽英.非甾体抗炎药的合理应用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8(20):161-162.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6-1203.

[5]Marsh-Richard DM,Hatzis ES,Mathias CW,et al.Adaptive Visu⁃al Analog Scales(AVAS):a modifiable software program for the creation,administration,and scoring of visual analog scales.[J].Be⁃hav Res Methods,2009,41(1):99-106.

[6]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 Am,1971,53(5):891-903.

[7]Biondi DM.Cervicogenic headache:a review of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J].J Am Osteopath Assoc,2005,105(4Suppl2): 16S-22S.

[8]李庭梅,姚薇,张志民,等.慢性非器质性头痛与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J].四川医学,2010,31(8):1090-1092.

[9]全养雅,钱自亮,周玲君,等.颈源性头痛临床诊断依据的分析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1):17-20.

[10]张虹.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旁神经阻滞术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8):76-77.

[11]郑淑洁.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影像技术,2015,27(3):46-47.

[12]廖义清,杨政雄.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1):4212-4213.

[13]丁常云,丁常聪,林斌,等.星状神经节和局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2038例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3,9(1):57-59.

[14]Naja ZM,El-Rajab M,Al-Tannir MA,et al.Occipital nerve block⁃ade for cervicogenic headache: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Pain Pract,2006,6(2):89-95.

(收稿:2016-12-26 修回:2017-04-16)

(责任编辑 白人骁)

R681.5+5

A

1007-6948(2017)03-0309-03

10.3969/j.issn.1007-6948.2017.03.024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人才引进项目(2013SYYRCYJ01-0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1.骨科;2.精神科(哈尔滨 150001)

张一,E-mail:zwqdvbg@163.com

猜你喜欢

颈源椎旁非甾体
肌骨超声评估支具干预对Rigo E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椎旁软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疼痛治疗药物
基于IDEAL-IQ序列MR纹理分析评价慢性腰痛患者椎旁脂肪浸润
“低头族”注意了:当心颈椎病引发高血压!
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围术期及近期疗效分析
怎样合理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处方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