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艺术发展现状探析
2017-06-27张聿婷
人们对柬埔寨艺术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对吴哥古迹的赞叹。与对柬埔寨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了解相比,我们对这个国家近现代所遭受的苦难却不甚了了,至于柬埔寨的当代艺术则更鲜为中国观众熟悉。
其实柬埔寨的金边、暹粒省、马德望等地的艺术氛围已今非昔比。各类画廊和艺术机构正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柬埔寨艺术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逐渐崭露头角。柬埔寨正在通过推动文化上的立法、宣传、合作来实现高棉文化的复兴。事实上,柬埔寨由于上世纪的战争原因,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进入战后重建时期,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化及多元文化融合的一系列问题。这些现实的困境使得柬埔寨当代艺术家重新思考本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不同于柬埔寨古代艺术中透露出的对前世的敬畏和对来世的寄托,其当代艺术更关怀现世的生活和个体的感受。
柬埔寨的当代艺术家中Vandy Rattana是一个代表,自2007年以来,他便活跃于柬埔寨当代艺术空间,2011年更成为其联合创始人之一。此外他还创办了柬埔寨第一个致力于当代艺术的展览空间,名为SA SA BASSAC;此外,他也希冀通过积极的翻译出版国外优秀的作品,使柬埔寨艺术更具国际视野。他的艺术作品曾于波尔多当代视觉艺术中心、巴黎国立网球场美术馆、纽约亚洲协会、赫塞尔美术馆、及上海、台北等地进行展出。其创作主要通过纪实般的影像方式来诉说画面背后的社会内涵。把过去和现在相衔接,借由窥探自然环境的变化揭露社会历史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烙印,而这些沉重的回忆和鲜活的当下都是真实的。他在09年创作了《弹坑水塘》系列作品(“Bomb Ponds"series,數码打印),影响中在越战时期被炸出的巨大的弹坑随着时间的流转已覆满草木形成水塘,但也形成了不可抹去的战争伤痕。
(Vandy Rattana,影像,《弹坑水塘系列》之一(共九件),91 x 111 cm,2009年)
历时三年零八个月的“红色高棉”政权时期被称为20世纪最为残暴的灾难性事件之一,其间估计数十至上百万柬埔寨人死于饥荒、劳役、疾病或迫害。Vandy Rattana没有经历这场“自我屠杀”,而他的年幼的姐姐却被永远的埋葬于一片林地之中。其影像作品《独白》中郁郁葱葱的芒果树和棕榈树下的某个地方就是那个女孩尸骨的所在。在另一件作品《时间的风景》,延续了《独白》的叙述方式与内容,艺术家带领我们看到那片埋葬了无数难民遗骨的荒林如今已然成为了肥沃的农田或是建筑工地,这样情绪的矛盾与冲突,让人恍惚觉得往昔的苦难只是一场梦,现在梦醒了眼前却是勃勃生机,历史似乎被掩盖、被遗忘。
Vandy Rattana通过对战争废墟的记录,通过亲历者的视角以图像的象征意义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给柬埔寨人留下的不堪回首的创伤记忆,这些静默的画面背后有声音在控诉和拷问。
艺术家Remissa Mak也有着类似的思考。红色高棉军队在1975年占领金边时,年仅7岁的Remissa Mak伴着震耳欲聋的枪声跟随着庞大的人群离开这座几乎被夷为废墟的城市。难民们沿着公路前行,在极端疲惫和缺乏饮用水的情况下甚至只能从漂浮着尸体的河流里取水。他坦言“这段悲惨的过去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发生在柬埔寨的1975至1979年间的种族灭绝的故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脑海中,就像被风吹走的烟。事实上,我们不希望这种悲剧和痛苦的事件在我们的祖国再次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为了让下一代了解我们的历史,使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重要的是要抚慰受害者,以弥补他们的脆弱的记忆和情感的痛苦。”因此他通过剪纸创作来展示战争给柬埔寨人带来的恐怖记忆。并将传统的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那段悲惨的历史被带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画面呈现出来。
柬埔寨当代艺术家大都通过当代艺术的形式来追忆的苦难历史、思考眼前的困境,同时强调人的主体性、追求文化的多元化。当然,柬埔寨当代艺术的创作方式和主体并不仅限于此。
(Remissa Mak,剪纸作《Left 3 Days》)
现在越来越多的海外藏家关注到柬埔寨当代艺术,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这里的艺术家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将新艺术语言、艺术观念与本土传统文化结合,呈现出一种不局限在宗教主题和传统审美经验的、更为关注自身情感体验和内心诉求的当代艺术特色。他们告诉世界,柬埔寨的艺术不是他者异域风格的猎奇,更有着一种对普世问题的深刻探索和人文关怀。
随着柬埔寨政府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既能保存传统工艺,又能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道路。民间美术当仁不让成为了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文化发展战略。并设计出适用于柬埔寨文化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已达到帮助农村的年青人就业,让他们有尊严地谋生的援助目的。早在1992年,the Chantiers-Ecoles de Formation Professionnelle(CEFP职业建设学校)(最初由法国发展署(AFD)提供资金)就开始在丝绸、石雕、木雕和漆器等传统技艺方面为柬埔寨残障或贫穷的青少年提供了专业技能培训。既可以保存、传承吴哥窟古代艺术、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同时也可以有助于减缓农村人口的减少并增加家庭收入。在1998年至2001年间,由欧盟支持开发实施的项目“REPLIC”,即设立稳定的工作场所为那些在CEFP接受过培训的年轻工匠们提供就业的机会。随之吴哥艺术学校应运而生了。现在这里已成为一个真正展示高棉手工艺的窗口,例如丝绸面料、服装、木雕、石雕、漆器、彩绘、银器和绢画等多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在这里教授。吴哥艺术学校的成功经验也成为周边一些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的典型案例而被不断复制模仿,这样的教学与就业模式为东南亚的振兴传统工艺开辟了道路。在主要由政府出资的金边王家艺术学院也是一个典型,该校设置包括有杂技、传统舞蹈、声乐表演、器乐、绘画及戏剧专业,学生在这里免学费学习。相较于一般的现代美术院校教育,柬埔寨的艺术院校更关注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endprint
谈到柬埔寨民间工艺就不能不提及Sbek thom,Khmer shadow theater,即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它早于吴哥时期就已经产生,后随吴哥王朝的衰败而渐趋衰微。至2000年斯贝克托姆才随着政府提倡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重新开展。时至今日斯贝克托姆已演化为了保留仪式规范的典礼性艺术形式,并在2005年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类型兼具着活态性、表演性、社会性、传承性的特征,成为柬埔寨民间艺术的世界名片。斯贝克托姆表演所需的傀儡约两米高,由大张母牛的透孔皮革制作而成,牛皮需通过Kandaol树皮溶液进行染色处理,再系上两个竹棍,由舞者操控,每次演出需用到的皮影能达上百件之多。表演阵容由舞者、讲述人和乐队构成,以印度的古代史诗《罗摩衍那》作为主要传统剧目。人物造型呈现高度的程式化、有很强的象征性、装饰性。据传柬埔寨皮影最早由中国传入,后又融入印度文化元素,并从造型、图案、色彩与当地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相融合,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柬埔寨艺术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加呈现互利互惠的态势。柬埔寨政府为了推广本国的民间文化以及手工艺品大力展开了多重领域多种层次的对外合作。包括了前不久开幕的吴哥T广场(T Galleria by DFS,Angkor),它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装饰均体现出暹粒悠久的传统艺术魅力,通过大量运用自然元素营造了高棉文化的独特氛围。柬埔寨手工艺者及公益性组织——Artisans dAngkor的工匠们在该建筑的石柱上描绘了取材于巴戎寺(Bayon)和吴哥城寺庙的浮雕圖案,此外还随处可见的传统高棉纹样的装饰品。DFS方面表示,“能够与柬埔寨当地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家合作,彰显他们的传统文化,并使我们的顾客徜徉于古老神秘的暹粒文化氛围中,我们深感荣幸。”
无论是古老精妙的吴哥古迹,还是与民间传统的斯贝克托姆——高棉皮影戏,亦或是渐入佳境的柬埔寨当代艺术,从古到今的高棉人都在以一种充满着虔诚信仰的态度来创造艺术。而这种虔诚的信仰来自神圣的宗教,也来自平实的生活。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柬埔寨艺术家都在试图用一种更加包容的精神来表现本土的万千世界,贯通古今、融合中外、兼顾人神。在这种不失特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当代柬埔寨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这种经验不但正在挽救柬埔寨的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也为周边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发展提供一个有益范本。
作者简介:张聿婷(1988.11)女,籍贯:天津,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外美术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