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017-06-27邓小君
邓小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对学生培养数学兴趣的要求;提出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是所有教师的毕生追求。真正的高效课堂就必须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促进有效生成和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出发,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到实处,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的思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学情设计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从而生成富有智慧性的东西。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探究活动。我首先在投影上出示一张跳远记录单,对同学们说:看了这张记录单,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甲说:“我知道A、B、C分别跳了几米”。学生乙说:“我知道A、C都只跳了2米多,B跳了3米多。学生丙说:“我知道第一名是B”。教师问:“你怎么判断出B是第一名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回答说:“因为A、C都只跳了2米多,而B却跳了3米多”。
这时我进一步引導学生:这样看来,要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我们首先该看什么?该比什么?这时学生踊跃回答:“首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我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继续问学生:“那谁是第二名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明确C跳的是2.85米,A跳的是2.64米,引导学生比较2.85米和2.64米的大小,整数位相同,又该从哪个数位比呢?……
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比赛排名这一现实情境中进行学习,教师在学生面前适当展现源于已知而又发展于已知的“新的东西”,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跃跃欲试的学习境地,展开了有效的数学思考。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师生获得了“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我认为应重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让学生摆脱数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前,通知每个学生都准备好三根小棒,我先让他们自己摆一个三角形,然后再让他们逐一说说自己摆成的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之后我让学生把任意两根木棒长度的和与另一根木棒的长度作比较,他们自己就发现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科学结论。
在“你说我来做”这个环节中,当一个学生说出一种三角形的时候,其他学生都争先恐后摆弄,根本没有空闲去做小动作。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昂然,焕发出学习的活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作为数学教师,不单是给学生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古谚道:“受人以鱼,只饱一餐;授人以渔,受用终生”。我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回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重温已经学习过的重要知识,总结出这些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共同点,那就是将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自己熟悉的图形,引导学生自觉迁移,为顺利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接着我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兴趣起来了,我便分小组展开活动,大家一起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实行小组合作,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探究出很多创造性的方法。接着我让学生思考:(1)拼成图形的面积与原梯形面积的大小怎么样?(2)拼成图形的形状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3)从上述几种不同方法中,你发现了什么?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采用“分”还是“合”的方式,最后都能推导出s=(a+b)×h÷2。整个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家,所有学生十分来劲。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学生探求知识的尝试活动中,渗透到思维过程的展示中,渗透到课堂练习的设计中,渗透到小结评价中。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观念、思维方法将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