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授课制”到“小组合作制”如何打造

2017-06-27李龙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课改生本课堂

摘 要:传统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催生出了一种以学生为本,更加适合现代教学的课堂形式——“小组合作制”课堂(或曰“生本课堂”)。那么,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怎样才能从传统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呢?

关键词:班级授课制 小组合作制 生本课堂 课改

首先,笔者要说的是,本文不是理论论文,而是实用的操作思路的总结,是作者负责学校课改推进的经验汇总,对于现代中小学进行课改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班级授课制,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按照学生的学情编成班级,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安排(课程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该制起源于16世纪欧洲,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清朝1862年,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1903年的“癸卯学制”)后,在全国广泛推广。[1]

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该制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以“课”为活動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它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它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独立学习,没有分工合作。[2]

传统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事实证明,这种“流水线”式教育“生产”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匹配。大学扩招,每年几百万大学生毕业,一方面是企业用人需要的巨大缺口,另一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因为企事业单位等对人才的要求是良好的如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执行力、学习能力等,而传统课堂很难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于是,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催生出了一种以学生为本,更加适合现代教学的课堂形式——“小组合作制”课堂(或者称作“生本课堂”“高效课堂”)。这种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健全学生人格”是生本课堂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一课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小组合作”,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产物,国内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早就开始运用了,尤其是在决策、培训方面,小组合作的优势大显。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怎样才能从传统课堂转变为生本课堂呢?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这个都能达成共识。那么,是需要借助外界的教改(课改)力量,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课题——论“班级授课制”到“小组合作制”的打造。

一、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支持

一个学校的课改工作,首先一定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和认同,否则很难推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失败,就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从中作梗,导致变法失去了上层的支持。有了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如同拿到尚方宝剑,改革才能不受阻。

二、学校管理层是方向盘

就学校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层的问题,学校要做课改,管理层首先必须学习,弄清楚小组合作制是什么,为什么要改,我们学校要改的话,具体如何改,从哪里着手,什么步骤。

学校正副校长等管理层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思路。针对怎么解决管理层的问题,可以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掌握精髓。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学校课改工作能否成功,能否走对路,关键就看管理层的指引,他们就相当于课改的火车头,方向盘。

三、课改核心团队是动力

学校管理层清楚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造一支先锋部队,一支核心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由学校德育、教学两大块的骨干力量组成,分工合作,统揽学校课改全盘。可以将队伍分为班组文化、课堂流程、导学案(单)三个部分。也可细分为班级文化、小组文化、课堂流程、导学案(单)、评价机制五个系统。每个体系由1-3个人负责,共同研讨,分工协作。

体系的老师要外出考察学习,端正理念,掌握方法。回校后,每个系统或体系要研讨出自己的操作细则和考核标准,务必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做没做有评价,好不好有奖惩。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就没法考核操作。每个系统或体系务必要拿出自己的操作文本(手册)和评价方案,才能保证课改往下推行地快速和有效。

一切制定好了之后,学校一定要先由校长开全校报告会,向全校师生传达要改,为什么改,怎么改,然后在全校告知几大体系和操作文本及考核标准。

四、体系老师传、帮、带

这个时候,很多老师还是不知道课该怎么上,导学稿(单)该怎么用,学生也不清楚课堂上该怎么做。怎么办呢,体系的老师要负责教,通过视频、文本、报告、请专家等多种方式让师生掌握。

课堂的改革,不只是流程的改,也是文本的改,文化的改,是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要把原来的示范、板书、演讲等教学行为摒弃,从课堂的中心站到课堂的边缘,从台前站到幕后,以组织、点拨、拓展、打分、评价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学生要从原来的听、记、答、练转换为自学、对学、群学、展示、补充、评价。

五、小组文化打造

小组合作制课堂关键在于小组文化建设,小组文化是生本课堂的土壤和基础。首先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每组5-7人为宜。打造小组文化要充分发挥学生组长的作用,让学生们自主设计出组名、组徽(标)、组训(口号)、组歌、组规、小组目标、小组成员集体照等显性文化。另外,运用班会课等时间通过一些小组活动(拓展训练等)提升小组凝聚力,打造小组隐性文化。

六、导学单的设计和使用

教学教案要抛弃,使用导学单(案)。导学单(案),顾名思义,这个就是专门给学生使用,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的文书。具体设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情况,从基础知识、核心知识、拓展拔高三个部分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例如,对于A层次的学生,一定要掌握拓展拔高部分。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只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挑战核心知识。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全部围绕导学案实施,学生提前预习,做导学案,老师根据导学案完成情况,分层教学,有的放矢。

这一过程是课改的中心环节和实质环节,这一过程直接决定了课改的成败,所以,学校要慎之又慎,配合督查,巡课和奖惩机制来固化生本课堂。然后就是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个时间持续多长学校根据自己情况而定。

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制课堂下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可以通过选派老师外出参观学习,看课评课。可以组织小组组长进行组长培训和小组长家长培训,提高小组长学习和引领的积极性。还可以针对班主任专门安排班主任培训和外出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巩固成果,提升效果。

七、评价机制要跟上

另外,配套的评价机制要跟上,对体系负责人的评价、对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评价等要针对性设计。奖励为主,惩戒为辅;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要做到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年度评等。

不是你改不改,是时代和社会催着你改。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如此。这个改革不是一场突发奇想,不是一次教学尝试,这是时代的要求,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是教育要“以人为本”的需要和践行。相信,通过以上一步步的实施,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老师,大家共同努力,这场改革肯定大获全胜。

愿此文能帮助到捧着一颗心想要耕耘出一片教育新天地的你!

参考文献

[1]蔡洪伟.课改路上: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小组合作制[J]《浙江教育科学》,2015(03)

[2]汪晓丹.浅谈小组合作对于班级管理的作用[J]《教育》,2015(10)

作者简介

李龙军(1988—),男,汉族,安徽泾县人,公考培训讲师,硕士,单位:中公教育江苏研究院,研究方向:行测及面试教学。

猜你喜欢

课改生本课堂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构建生本课堂为主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