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教学的小妙招

2017-06-27刘冬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8期

刘冬美

摘 要: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表达自己思维的语言。而小学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中的概念,对于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走进数学这个神圣殿堂的敲门砖。

关键词:教室一角 黑板一边 作业本一侧

数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表达自己思维的语言。而小学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课中的概念,对于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是走进数学这个神圣殿堂的敲门砖。小学数学课,小学数学老师起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如果有一个在学科领域很有建树的学科老师,那么这个学科就会产生一批很有建树的学生。小学数学概念知识的教学,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学生学的快,理解的透。现将所想所得总结如下,抛砖引玉,希望看到更多同仁们的真知灼见。

一、教室一角

有些概念知识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的,比如大数的认识,比如计量单位等等。但这些知识仅凭老师的一张嘴,说破了天,收益也不大。或者让学生感知了,但仅仅是一节课中的某几分钟时间,学生不久就又模糊了。我觉得给学生一个长期感知的时间很有必要。比方说在学习升、毫升的时候,我让学生带来一个盛饮料的大瓶子,大约容积是2升,我把大约1升的水盛在瓶子里,滴上一滴蓝色钢笔水,把它摆在窗台的一角,让学生每天都有意识无意识的看一眼,渐渐地学生就记住了这些浅蓝色的液体体积大约就是1升。有些填计量单位的题目,有这个1升的标准在这里,学生就不太容易出错了。语文课上有个词叫耳濡目染,还有个词叫潜移默化,我觉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最容易被接受,也最持久。

二、黑板一边

每当学习一个新知识,我都会在课前的“每日一练”中体现。这个“每日一练”就仅仅五六分钟的时间,在黑板的左边一角或右边一角出几个题。比方说前一阶段刚学习完了《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求表面积和体积这两个公式有些学生掌握的不太扎实,我就在黑板上今天画个圆柱,明天画个圆锥,给出不同的条件,每天练个小项目,不出半个月,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掌握这个知识点了。班里有个学生,挺聪明的,就是不愿写家庭作业,我用尽了办法也不没多少起色,但他却对黑板一角的题目情有独钟。每天课间我在黑板上出题,他就迫不及待的趴在讲桌上先做起来,因为这个做对了是要加分的,所以上课了别人开始做时,他已经做完了,就让我先给检查对错。后来月考时,他成绩居然很高。我笑着说,你的知识全拜这黑板一角所赐啊。相比起家庭作业来,这个“每日一练”题目少,重基础,学生更容易感兴趣,不知不觉中课本中的概念应用就熟记于心了。

三、课本一页

在每学期的学习中,我都会将课本中的重点概念句子,重点公式等等归纳出来,让学生分类抄在课本前面或后面的空白页中。这是跟一个老教师学的,我觉得挺受用的,尤其是遇到填空等单纯考概念题目时,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要是没有这么一页概念归纳,部分学生就懒得翻书去找了,宁愿空着不写也不愿翻书看看。所以对于这些有点“懒”的学生,老师就得帮他少走一步了。

四、作业本一侧

每天的课堂作业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脑瓜不如一支烂笔头。所以课堂作业的书写与格式也要讲究一下。记得听过一个老师的讲座,他说他课堂本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写作业,后面一部分当做写竖式的草稿纸用。我从中受到启发,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我将最后一部分当做概念笔记本用。比方说,在进行圆锥体积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把圆锥的体积公式写在上面,并将公式中的三分之一用线标注一下,很好的提醒了那些在计算时漏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进行正反比例教学时,把几个常用的关系式也都写到上面,这一部分如果充分利用好了,那课堂作业本也可以当笔记本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老师的肢体表达

记得听过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课,《用手學数学》,在感叹柏老师教学之用心之外,也惊叹于借助肢体表达来学习概念公式这种方法的奇妙效果。经典的教学片断就是用手的指头和指缝来学习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的关系通过指头与指缝的关系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当学生张着十指,饶有兴趣的学习时,又有谁说学习数学是枯燥的。而且当一个知识点能被学生用肢体语言来展示时,那么这个知识肯定已经属于学生了。在学习负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张开手臂,身体中间就是零点,往左伸开的手臂,就是负数,往右伸开的手臂,就是正数。通过简单的一个展示,“所有负数都小于零,所有正数都大于负数。”这些知识在身体的这个“数轴”上立马就呈现出来了。

六、自创的小口诀

在进行名数的改写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经常有学生不知道怎样移动小数点,出现“3.29吨=(0.00329)千克”这样的错误。我总结了一个口诀:大右小左看仔细,移动几位看进率。也就是说当大单位在等号的前面时,小数点是要往右移动的,当小单位在等号的前面时,小数点是要往左边移动的。移动几位要看看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还有个同事总结了这样一个口诀:大小大,小大小。意思是:大单位化成小单位时,数据越来越大,小单位聚成大单位时,数据越来越小。不管什么样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分析题目,就是好方法。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属于自己,属于自己学生的小方法,虽然有的不能称其为方法,甚至有的还欠缺规范,但就这些土土的,贴着自己标签的教学片段,给自己,给自己的课堂带来了点点灵光。我觉得这就是财富,这就是经验。积累自己的经验,妙用别人的经验,都是一种智慧与成长。

当然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建立在老师认真备课,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的。这个概念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与讲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也是各有各的妙招。多研究多思考多交流始终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