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胸壁结核的诊断价值
2017-06-27宋东梅
宋东梅
【摘要】 目的 总结胸壁结核的超声造影表现, 探讨超声造影在胸壁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80例经穿刺活检后由病理、结核菌培养、Xpert证实的胸壁结核患者的声像图、超声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80例患者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85.0%, 根据声像图表现分为低回声型9例、混合回声型59例、混合回声伴窦道型12例, 根据超声造影表现分为均匀增强型6例及不均匀增强型74例。结论 超声造影能准确判断胸壁结核病灶的情况, 对胸壁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胸壁;结核;超声;造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6.056
我國是全球第二位的结核病高负担国家, 胸壁结核是常见的胸壁疾病, 近年有上升趋势[1]。本文通过分析胸壁结核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旨在探讨超声造影在胸壁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6年4月就诊于锦州市中心医院感染科的胸壁结核患者80例, 男28例, 女52例;
年龄19~58岁, 平均年龄31岁;53例为前胸壁、15例侧胸壁发病、11例为后胸壁发病、1例为双侧胸壁多病灶;28例合并胸腔积液, 9例合并肾结核, 有7例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后病理、Xpert检查阳性或结核菌培养证实。
1. 2 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 iU22, 频率5~12 MHz及3~9 MHz等。患者平卧位或侧卧位, 充分暴露患者患侧胸部, 行二维超声及多普勒超声检查, 多方向大范围探查胸壁病灶及胸腔积液情况, 病灶窦道形成情况以及血流情况, 然后取声学造影剂SonoVue(规格59 mg)2.5 ml, 经外周静脉弹簧式注射, 观察胸壁肿块内造影剂增强模式。
2 结果
80例患者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0%(68/80)。①80例患者根据声像图表现分为:低回声型9例、混合回声型59例
(单纯混合回声型、混合回声伴单发肋间淋巴结肿大型、混合回声伴肋骨破坏型)、混合回声伴窦道型12例。a.低回声型:病灶呈低回声区, 周围肋骨及胸膜无明显受累, 内彩色血流信号点状, 部分低回声内部可见钙化灶。b.混合回声型:单纯混合回声型44例, 病灶呈混合回声, 内可见透声差的无回声, 与周围肋骨及胸膜无明显受累, 周边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混合回声伴单发肋间淋巴结肿大型9例, 胸壁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混合回声, 深部与胸膜关系紧密, 壁层胸膜回声中断, 混合回声深部膨大, 肋间隙处狭窄, 体表处又膨大, 呈现 “工”字形, 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周边呈点状状彩色血流信号。其中2例女性患者, 病灶位于乳腺后方, 有1例侵犯乳腺组织, 病灶所在肋间淋巴结回声肿大, 最大淋巴结约0.3 cm×0.3 cm;混合回声伴肋骨破坏型6例, 病灶多发前胸壁, 靠近胸肋关节或胸锁关节, 与胸肋关节或肋骨骨膜中断处融合成团, 可见死骨。c.混合回声伴窦道型:病灶向皮肤破溃形成窦道。②80例患者根据超声造影表现分为:均匀增强型6例及不均匀增强型74例(环状增强型、分隔样增强型、蜂窝样增强、结节样增强型)。a.均匀增强型:病灶呈低回声区, 超声造影表现为均匀增强, 多见于内科治疗后或穿刺引流后。b.不均匀增强型:环状增强型16例,
病灶呈混合回声, 超声造影后, 内部未见增强, 周边可见环状增强;分隔样增强型8例, 病灶呈混合回声, 超声造影后, 内部呈大部分无增强, 偶可见条状增强区, 数量不一;蜂窝样增强20例, 病灶超声造影后成蜂窝样无增强区;结节样增强型30 例, 病灶呈混合回声, 超声造影后, 内部呈大部分无增强, 边缘区部分呈增强区, 数量不一, 形态不规则。
3 讨论
胸壁结核占全部结核病的 1%~2%[2], 原发性胸壁结核罕见, 可因接种结核杆菌卡介苗引发, 多继发于肺及胸膜结核, 可与原发结核病灶同时存在, 但多数发现病灶时, 原发灶已治愈。
结核菌侵入胸壁组织有三种途径:①非胸膜的原发病灶经淋巴系统感染胸壁组织最为常见;②肺、纵膈的结核病灶穿破胸膜直接侵犯胸壁各组织;③结核菌经血液循环进入胸壁各组织。以经淋巴系统最主要传播途径[3, 4], 病程进展病灶所在肋间淋巴结可受累或反应性增大。病灶多见于前、后胸壁, 胸侧壁次之, 脊柱旁少见[5], 大多数患者有无痛性胸壁包块。本研究中以前胸壁最为多见, 与报道相符。
胸壁结核的基本病理变化为结核性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 病变转愈可见纤维化、钙化。 因此内部回声可呈现多种改变[6], 病灶可侵犯胸壁各种组织, 多表现为结核性脓肿, 少见慢性胸壁窦道形成 [7, 8]。结核病变病程较长, 病情迁延。病灶常沿肋间“浸润”生长 , 常穿透肋间肌, 病灶增大后, 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 形成冷脓肿的典型表现:混合回声内可见点状偏强回声, 探头挤压可见点状偏强回声来回移动。本研究中9例低回声病灶, 经超声造影后3例表现为不均匀增强, 可见超声造影能更加准确的判断坏死区。
本病应与胸壁非特异性炎症及胸壁肿瘤相鉴别, 骨与软组织肿瘤超声表现呈低回声, 而骨肿瘤常溶骨性破坏, 向外发展形成肿块, 一般无死骨形成, 软组织肿瘤则向胸外生长, 两者少见有无回声, 超声造影可准确判断病灶内的血供, 能准确判断坏死区, 对鉴别两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非特异性感染炎性很少出现钙化, 临床一般有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病灶发生乳腺后方的女性患者应与乳腺肿瘤相鉴别, 肿瘤后者一般向外生长, 少见穿透肋间肌层, 彩色血流信号常丰富并可测得高阻频谱。本研究中2例病灶位于乳腺后方, 1例患者部分乳腺腺体受侵犯, 深部穿过肋间肌层, 与胸膜相贴, 超声造影提示不均匀结节样增强, 提示胸壁结核可能。
作者认为胸壁脓肿较大时, 包绕肋骨, 胸壁的混合回声病灶穿过肋间肌层, 形成“工”形, 超声造影表现为环形、分隔样或结节样增强是其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造影表现为均匀增强, 有恶性肿瘤史患者, 应尽早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 以免延误治疗。
胸壁结核行超声造影检查, 具有方便、可重复检查等优点, 能显示各型胸壁结核病灶的情况, 对胸壁结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成瑞明, 徐静, 孙雅丽, 等. 胸壁结核的超声分型与临床术式选择的相关性研究. 医学信息, 2015(28)18:16.
[2] Morris BS, Maheshwari M, Chalwa A. Chest wall tuberculosis: a review of CT appearances.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4, 77(917):449-457.
[3] 霍雅清.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胸壁结核诊断中的探讨.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5, 14(4):371-372.
[4] 郭建英, 王金环, 丁瑞花, 等.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46例胸壁结核中的临床价值. 青海医药杂志, 2015, 45(2):49-50.
[5] 解惠安, 阳国太, 林善梓. 现代结核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74-477.
[6] 李俊荣, 段秀琴.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胸壁结核中的临床价值. 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2):226.
[7] 周永昌, 郭万学. 超声医学. 第4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1448-1449.
[8] 吴在德. 外科学. 第5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