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慈父的爱刚刚好
2017-06-27强江海
强江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竺安,1929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上有大姐竺梅,大哥竺津,二哥竺衡,下有小妹竺宁。此时,父亲竺可桢应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之聘,带着全家人去了南京,出任气象研究所所长。
在竺安的记忆中,父亲很忙,早出晚归,家里的大小事都由母亲张侠魂操持着。竺安8岁那年,二哥竺衡13岁。恰逢二哥生日,父亲送了一份很特别的礼物,竺安叫它“木盒礼物”。父亲很用心地在盒盖上写着“少年化学实验室”,其实就是一个大木盒,里面放了试管、酒精灯、石蕊试纸、各种化学试剂,还有一本记录了十几种化学实验做法的小册子。竺衡收到这个礼物很兴奋,当即把兄弟姐妹召集起来,按照小册子的记录动手做实验。竺安和妹妹年纪小,只能睁大眼睛看着哥哥姐姐从木盒里拿出一堆东西,在桌子上捣鼓着。虽然那次哥哥姐姐想要制造“笑气”的化学实验失败了,但竺安看着那些试管、试剂,好奇地想:“这些东西就能制造出我们想要的气体吗?那能不能制造出挠痒痒气体?”无数个问题悬在竺安的心里,他对化学的兴趣一下被激发了。那以后,竺安经常去附近的书店翻找化学科学书来看,还经常借用二哥的这个“木盒礼物”做自己的实验。
1946年,竺安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就读自己最喜爱的专业。竺安说,是父亲一步步把他引向化学这个领域。父亲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才能学得更精。”父亲从不要求几个孩子必须学什么,也不会去为孩子设计什么未来,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追求个人兴趣,去走自己想要走的道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
1936年秋,竺可桢接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公务繁忙。1938年,竺安的母亲和二哥相继患上痢疾,在半个月之内相继离世,这对竺可桢是个沉重的打击。后来,亲友给他介绍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源的胞妹陈汲,两人于1940年举行了婚礼,当年年底,竺安多了一個同父异母的妹妹竺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带着全家定居北京,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繁忙的工作并没有打断他的记录工作,他还发动全家一起成为他的物候观测员,夫人陈汲、小女儿竺松都成了竺可桢观察物候的帮手之一。
那时,竺安已经在化学研究所工作了,有一个周末,竺安回家看望父亲,他看到竺可桢正在整理物候观测的资料,就说:“爸爸,我们研究所大楼前的杏树开花了。”
竺可桢随即问道:“哪天开的?”
“大概是最近两天吧。”竺安答道。
竺可桢当时就不高兴了,严肃地说:“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你是搞科研工作的,不应该使用‘大概、‘可能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去代替实际观察。”很少见到父亲如此严肃的神情,竺安低下了头,科研工作确实来不得半点马虎。
父亲的严谨认真,深深地影响着竺安。在竺安的印象中,父亲不仅热爱自己的事业,更爱惜人才。他记得父亲常说,国家的人才储备越多,才能发展得更快,才不会被外强欺凌。为了成为父亲口中的人才,竺安努力上进,也鼓励自己的孩子刻苦钻研,成为在职岗位上的人才。竺安说,小儿子从北京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在一家工厂做化验工作,工作虽然单一,但孩子兢兢业业,喜欢在家研究怎样提高效率,在岗位上成绩显著,他感到特别欣慰。
“先有好身板,才能去谈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多年来,竺安都保持着游泳的习惯,不到16岁时,他就获得贵州省游泳冠军,后来在1952年和1954年又两次获得浙江省游泳冠军。这些荣誉的得来,源于父亲对自己以及家人健康的重视。竺可桢曾跟孩子说起自己的过去,当年他的个子和体重比同龄人要差得很多,显得又瘦又小,一副病态样。从家乡到上海澄衷学堂求学时,他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冷嘲热讽的对象。父亲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心想没有一个好身体,就算学业再好,也没有机会去为国家出力。他立马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定了一套详细的锻炼身体的计划,还手写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作为警句贴在宿舍里最明显的地方,时时地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父亲坚持锻炼身体,养成定期游泳、远足和练拳的良好习惯。即便是雨雪天气,他也从未间断过。
竺可桢对竺安说:“一个人,先有好身板,才能去谈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那以后,无论春夏秋冬,只有有空,父亲就带着竺安去周边的江河里游泳,或者去爬一爬周边的山,遵义桃溪、广西宜山、广西湘江等地,都留下了父子俩的身影。也正是父亲关爱孩子健康的无心之举,成就了竺安的游泳冠军。
后来,随着竺安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竺安从父亲身上不仅看到锻炼身体的好处,更觉得坚持游泳、爬山也是磨练自己意志力的表现。竺家的子孙,个个身体清瘦有力,精神矍铄,他们也把“健康”理念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