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 期盼未来
2017-06-27王义飞凌洁
王义飞+凌洁
5月5日,记者来到贵州省社科院社会研究所,采访了社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义飞,就贵阳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养老面临的形势等畅谈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贵阳市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
2005年左右,贵阳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而根据贵阳市民政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5年,贵阳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达59.33万人,老龄化率(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率)达15.25%,即每100人中就有15名60岁以上老年人。
近年来,贵阳市老龄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老龄事业有关部门在落实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维护合法权益、深入调查研究以及营造老龄事业工作良好社会氛围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与此同时,养老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加快,保障体系难以跟上。一般而言,老龄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贵阳市却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无论是在养老的政策法规、服务体系,还是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等方面都来不及做出迅速应对和有效化解。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财政投入有限。与发达地区相比,贵阳市乃至贵州省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状态,由于对养老服务业特别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十分有限。
养老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养老床位数总量不足与空置现象并存的问题突出,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部分民办养老机构的养老床位却出现空置,造成资源浪费;其次,养老服务机构在区域分布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尤其是农村养老服务基础差、起步晚,主要靠农村敬老院、幸福院支撑;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与养老需求之间差距较大,供需矛盾突出。贵阳市养老机构大多只具备基本的生活需求服务设施,缺乏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用房,多数养老机构缺乏电梯等人性化无障碍设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现有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以及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营养、康复、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普遍偏低、劳动强度大,养老护理队伍的流动性大,未能建立起稳定、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养老服务企业发育不足、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产品研发和生产、度假养老服务基地和目的地建设、养老产业集群发展等领域的参与度还远远不够等。
居家养老仍是主流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如何养老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提出了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这一要求体现出我国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的三个层次,也体现出老年人主要可以选择的三种养老方式:即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目前,贵阳市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是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人养儿防老、居家养老的文化传统在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心中仍然占据着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家庭的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减少,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因此,绝大多数老年人要靠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这一趋势也适应中国未来养老的新方向。从具体实践来看,上海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90%居家养老、7%在社区养老、3%在机构养老),早在2007年起,贵州省就在贵阳市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2008年试点扩大到9个市(州),2009年在全省城市社区普遍铺开。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机构养老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主要是对于高龄、失能、“三无”等特殊老人群体能起到兜底保障作用。
多措施并举共同应对老龄化考验
人人都会老,我们该怎样面对现实,应对这一状况呢?
制度保障。根据国家、贵州省的有关文件和精神要求,适时出台符合贵阳实际的地方性系列法规和制度,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诉求,规范养老事业和产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着力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配套支撑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贯彻执行《贵阳市“十三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中涉及到老龄化的相关任务和要求,为贵阳市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完善服务。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務及其配套的家庭服务业。根据贵阳实际,努力打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示范典型,带动全市居家养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既符合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也顺应世界养老模式的潮流,例如,美国的“居家养老院”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非营利老年照顾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保健、安全和生活照顾服务,瑞典也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收费标准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养老服务。同时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家政、康复护理和保健医疗等服务,对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如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并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增加室内无障碍设备的安装等。
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加快构建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和服务网络,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加快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建设。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实施社区无障碍环境改造,加快推进坡道、电梯、公厕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同时,加强乡镇敬老院的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功能。
健全完善养老机构建设。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必须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属性。在设施建设上要经济适用,在使用上要优先保障“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兜底”作用。此外,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发老年消费市场和用品产品,打造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和服务品牌,采取医养结合、候鸟式养老等方式,满足老年人高层次的生活、文化需求。以健康养老需求为例,除了必要的诊断治疗需求外,老年人还存在着康复护理、健康指导等多方面需求,通过医养结合的创新方式,上游提供健康管理,中游及时诊断,下游康复护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把人口老龄化打造成为新的经济推动力,让“银发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老龄事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运用贵阳大数据建设的机遇,推动整合多种数据的“养老云”服务平台建设。《贵阳市“十三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中就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与现有的社区、人口、医疗等信息网络衔接,建立包含社会化养老服务系统、养老评估系统、居家养老管理系统、养老机构管理系统、老年人补贴管理系统、志愿者服务系统等功能模块的全市养老数据资源中心及应用服务平台。
同时,贵阳市老龄工作部门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建立活动载体等方式,树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加大老年人的在文体、公益等活动的社会参与,营造关心爱护老年人的社会氛围,以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为目标,让老年人感觉到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尊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度过人生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