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困扰与定位

2017-06-27翟颢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6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十余年的探索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如语文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取舍、内化理论等等。在反思阶段,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修订后的课标文件,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做学生“想学”的激励者、“会学”的导引者和监督者等。

关键词: 角色困扰;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一、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困扰

新课改给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教育观念的革新,同时也带来了角色定位的困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内涵与外延把握上的困扰

新课标指出:“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与协调,不断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而在语文教育本质的探索过程中,涉及语文内涵和外延的论断很多,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语文”“大语文”等。对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挥之不去的愁思是:到底怎么才能坚持语文的生活性,又不让语文陷入到“泛语文化”的泥淖中去呢?

(二)语文教学内容取舍上的困扰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较为笼统,并未指明每阶段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未明确规定某一阶段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语文素养。由于缺乏固定而又明晰的教学内容规定,一线语文教师不得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教学内容,这就势必会出现同课文、同年龄阶段、同知识能力水平,而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却千差万别的情况。于是一些语文教师开始困惑了:教学内容的“弱水三千”怎么“只取一瓢”?“同课异构”的“同” 在哪里,“异“在何处?

(三)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应试教育的接轨困扰

语文新课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并反复重申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这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而表现出的结果是显性和隐性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语文素养隐性方面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除此之外,全国教育的不均衡性使得学生及家长要想获得优质教育唯“竞争”无他。因此,本应承载着更多基础教育性质的中学语文教学就不能置“选拔”于度外。就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社会和家长评价好学校的唯一标准仍是成绩,它并未随新课标的推出而改变。许多语文教师,尤其是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就在新课标理念和重成绩、重升学率的现实中茫然。

(四)内化当前各种教育理论的困扰

新课改推行以來,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策略模式潮水般袭向语文教育界,撞击着传统语文教育,为其理论与实践输入新的血液。这本该使语文教育走出当年“语文教育大批判”的阴霾,步入百家争鸣的春天,可现实是,在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盲目而机械地推行某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让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甚至迷失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于是教师产生疑问:新课改后,我们怎么就突然不会教语文了?为什么语文评课活动中,听到评课者使用“专业术语”越多感觉他越牛?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参与度”上把握的困扰

怎样才算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回答一定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能动地参与课堂。“学生不像一面镜子似的接受客体的反映,也不像录音机似的听取和储存教师的语言信息;他们对自身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是在主动同客体交往过程中取得正确认识,促进自身成长”。然而,要想真正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绝非易事。“主导”和“主体”不是同一个哲学层面,教师不可能置身教学情境之外去作“主导”。于是教师不免困惑:教师的主体性要不要体现,怎么体现?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度”怎样平衡?怎样巧妙地处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二、新课标中对语文教师地位的表述与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修订稿中都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既然是“平等”,那还要不要分主次呢?一段时间以来,许多秉信“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主张消解教师作用,他们甚至认为,如今的教育“敲响了教授时代的丧钟”,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片面理解。事实上,即使是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话理论,也并未完全否定教师的作用,就连“后现代主义”鼻祖威廉姆·多尔仍把教师的作用界定为“平等中的首席”,认为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因此,笔者认为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作为“首席”的教师,其引导、组织、调控的作用无可替代。只是在确认谁是主体的时候,不要忽略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即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语文教学的践行者。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言:“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教师要能树立“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理念和意识,在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偏向和心理特征规律,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意义的建构。

三、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鉴于以上对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探索阶段角色困扰的总结和分析,结合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在新课改反思阶段,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想学”和“会学”两方面的引导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一)学生爱语文、用语文以及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者和激发者

语文学习的兴趣是学生爱上语文的内驱力,故此,中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担。那么,怎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很多人会问:学习不是很累吗,怎么会快乐呢?笔者想反问,长时间的坐在电脑旁打游戏,感觉累吗?回答是:不累。为什么?因为游戏情节设计得很刺激,娱乐性比较强,并且能够使玩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快感。即使过关失败,也会受到鼓励再来一次。因此,语文教学要创设情境增加娱乐性,缩减枯燥的讲析,精选习题,减少学生的劳累感。其次,注意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教师要先认真解读文本,继而让学生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关注学生差异,利用对话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你”与“我”的灵魂碰撞。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充分体现自主意识的创造性学习。

(二)学生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引领者和促建者

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主要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综合内容。很多语文课程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都曾对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过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何更生的语文学习四类型理论等。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它是一个 “集合式”的短语。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熟知语文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和语文素养的完整内涵,还要有意识地协助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完整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构建语文学科体系方法示范者和监督者

中学语文教师在协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后,不能替代学生往学科知识体系框架中填补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地往这个学科知识体系中填补语文知识,并让学生明白应将学到的新的语文知识填补在哪里。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时常监督学生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填补到学科知识体系中去,使其形成一个常态化的语文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师要倾其毕生精力去研究学生“想学”和“会学”的问题。只有学生想学了,会学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地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1984,(5).

[2][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翟颢(1978— ),男,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教师,中学一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电视台编辑角色定位及转变研究
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
人民法院普法定位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探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