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疗效观察

2017-06-27王广武宋学鑫滕秀英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电针中风疗程

王广武,宋学鑫,滕秀英△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疗效观察

王广武1,宋学鑫2,滕秀英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中风后恢复期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治疗)和对照组(药物治疗)各3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的差异。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方法操作简便,疗效明确,更适于临床应用。

电针;尿失禁;中风

中风病是中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且常预后不佳。尿失禁是中风病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显示,住院期间约有32%~79%的中风患者会并有尿失禁症状,出院时约有25%的中风患者会遗留尿失禁[1]。这不仅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常常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出现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身心的康复。目前认为本病主要由于颅脑内出血或梗死导致两侧大脑半球的旁中央小叶不完全性受损,使排尿中枢对膀胱的反射抑制作用减弱,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而致[2]。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为药物疗法,针对原发病灶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改善循环、扩张血管、维持或改善上尿路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药物治疗在临床上虽有一定疗效,但副反应较大,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 大量的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及发展空间,尤其是针灸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介人治疗。本研究采用电针治疗此病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二科住院处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经颅脑CT和(或)颅脑MRI确诊为脑梗死,其中男性39例,女性31例,年纪最小42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9日,最长2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一组静点改善循环扩张血管药物,称对照组;一组给予电针治疗,称治疗组。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①患者病情稳定,神志清晰,可配合各项检查;②经颅脑CT和(或)颅脑MRI检查诊断为由脑血管病引起的大脑双侧锥体束病变,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及尿失禁症状;③患者在脑血管病变前无尿失禁症状;④患者在脑血管病变后不能自主控制排尿,表现为尿频、尿急、间歇性尿失禁,尿液分析培养及尿常规检查结果多无明显异常,尿动力学检查可见膀胱内收缩压升高,超声检查可见膀胱容量大小不定,有残余尿; ⑤除外膀胱自身器质性病变。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织公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执行。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及中医的诊断标准;②中风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可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③随意排尿功能存在或不完全,抑制排尿功能减弱或消失;④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意识清晰,语言功能不影响一般医患交流;⑤患者自发病之日起,病程在2周~6个月,尿失禁程度Ⅲ度或Ⅳ度;⑥无尿路感染,小便常规检查一般正常;⑦年龄在40~75岁范围内,性别不限;⑧签署知情同意书[4]。

1.4 排除标准

①中风前即存在尿潴留、尿失禁者;②因下尿路梗阻、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疾病、脊髓疾病、脑外伤等非脑血管疾病意外引起尿失禁者;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④不能配合检查治疗者。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①治疗过程中患者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治疗;②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或转入他院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穴选择:于头部取百会穴、四神聪穴,于腰部取肾俞穴、会阳穴。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头部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取安迪牌规格为0.35 mm×40 mm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右手持针,与皮肤呈30°,迅速斜刺入皮下,针入1.0寸(约33 mm),提插捻转,以酸麻胀感为得气。腰部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取安迪牌规格为0.35 mm×50 mm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右手持针,与皮肤呈90°,迅速垂直刺入皮下,深刺,针入2.0寸(约66 mm),提插捻转,以酸麻胀感为得气,针感向下肢放射为度。使用华佗牌SDZ-Ⅱ型号电子诊疗仪,头部于四神聪穴位连接电极,前面穴位连接正极,后面穴位连接负极,左边穴位连接正极,右边穴位连接负极,共两组,电刺激频率为2 Hz,强度为2 mA,持续时间30 min,选用疏波形;腰部于肾俞、会阳连接电极,肾俞连接正极,会阳连接负极,电刺激频率为100 Hz,强度为2 mA,持续时间30 min。每日于上午10时进行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后判定治疗效果。

2.2 对照组

使用临床上针对中风后尿失禁的常规药物治疗法,静点改善循环扩张血管药物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台湾济生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25 mg/次,配以0.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每日上午10时静点1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治疗效果。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测定 采用B型超声测定膀胱最大容量[5],测定膀胱残余尿(残余尿量+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0.5)[6]。

3.1.2 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 临床症状评分参照美国老年学会制定的失禁程度量表[7]而定。

3.2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尿失禁Ⅰ~Ⅳ度评估方法[8]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并按照尿失禁程度疗效评价标准[9]进行疗效评定。

3.2.1 尿失禁程度评估方法 Ⅰ度:无尿失禁;Ⅱ度:用力、屏气时尿失禁;Ⅲ度:行走、活动时尿失禁;Ⅳ度:直立、翻身时尿失禁[10]。

3.2.2 尿失禁疗效评定标准 ①无效:尿失禁程度无变化,测评无提高;②好转:尿失禁程度有所改善,测评提高1~2度;③痊愈:无尿失禁[11]。

3.3 统计学处理

3.4 治疗结果

3.4.1 尿失禁程度疗效比较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改善情况记录并分析,如表1所示,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明显优于静点改善循环扩张血管药物。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疗效对比 (例)

3.4.2 治疗前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患者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情况记录并分析,如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进行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比较,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同其治疗前的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有改善;将两组治疗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明显优于静点改善循环扩张血管药物。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3.4.3 治疗前后膀胱功能对比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对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包括膀胱最大容量与残余尿量两方面)改善情况进行分析,见表3、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对比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如表3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分别同其治疗前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膀胱功能有改善;两组治疗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明显优于静点改善循环扩张血管药物。

如表4所见,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内残余尿量通过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内残余尿量分别同其治疗前的数据通过统计学分析进行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膀胱功能有改善;两组治疗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明显优于静点改善循环扩张血管药物。

4 讨论

尿失禁是中风病后遗症之一,在中医学中归属“遗尿”的范畴。《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提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隋唐时期,《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 亦指出:“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寒也 ……”。强调了其病位在于肾与膀胱。经大量临床观察,中风后尿失禁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病程长的特点,患者体弱,肝肾气血亏虚,且伴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活动不便,久卧于床,耗伤阳气。肾为阴阳之根,主水,为水之下源,患者肾阳不足,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致尿失禁。

国内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方法主要围绕非手术方法进行,包括留置导尿管、药物治疗等。导尿极易引起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且操作不慎可损伤尿道导致出血等;药物治疗包括中药与西药,中医药物治疗疗程长、起效慢;西医药物治疗用药单一,副作用较大,且目前尚无针对中风后尿失禁的特效药。电针疗法是我国现代中医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一大特色,国内关于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研究方兴未艾,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疗效显著。电针具有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加强针刺以到达“气至病所”,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此外,电针还可改善血液循环,疏通调节膀胱经气,使膀胱气化有权、开阖有度。

百会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与督脉阳气在此交会,可振奋阳气。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与膀胱经督脉相连,可固摄膀胱,调节膀胱司水开阖的功能。百会与四神聪为颅内旁中央小叶高级排尿中枢的头皮反应区,给予疏波电刺激,对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强,可促进恢复排尿中枢对骶髓排尿中枢的抑制。肾俞为位于膀胱经的背俞穴,可强壮肾气、调节水液代谢。会阳位于膀胱经上,补阳益气。“刺之要,气之而有效”,肾俞、会阳为腰部排尿中枢的体表反应区,针刺需深入,并给予密波电刺激,抑制膀胱传入神经冲动与神经递质的释放,促进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而抑制排尿。诸穴合用,针刺配合电疗,补肾升阳、固摄益气、调节水道,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提供简便易行、疗效明确的治疗方法。

[1] 罗文舒.针灸任督脉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12-14

[2] 李浩,熊嘉玮.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急症,2016(3):464-467

[3] 付渊博.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若干思考[J].上海针灸杂志,2016(9):1133-1135

[4] 王卫强,冀来喜,孙春枝.“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4):545-547

[5] 钱蕴秋.使用超声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561

[6] 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42

[7] Valerie C Crooks,John F Schnelle,Joseph P Ouslander,et al.Use of the Minimum Data Set to Rate Incontinence Severity[J].JAGS,1995,43(12):1363-1369

[8] 张玉海,赵继懋.神经泌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7-351

[9] 郭应禄,杨勇.尿失禁[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25-333

[10] 李晓宁,宋春华,孙平.电针治疗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4(3):49-50

[11] 盛国滨,包瑞,于志刚,等.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4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0(4):93-94

王广武(196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外科工作。

△通讯作者:滕秀英(1966-),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康复工作。

R246.6

A

1005-0779(2017)06-0022-03

2016-12-06

猜你喜欢

电针中风疗程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治前列腺增生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