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信息源使用实证研究
2017-06-26刘鑫
摘 要:新闻信息源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他们往往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知情人,能够为新闻报道提供大量的素材。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新闻信息源更加丰富,提供的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但也伴随着匿名信息源过多使用等问题。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相结合,以澎湃新闻为例,对网络新闻信息源进行分析发现,新闻报道中网络信息源于现实信息源相结合,匿名信息源使用较多。记者通过使用多个信息源,对信息进行核实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词:信息源;内容分析;澎湃新闻;新闻真实性
信息源是新闻信息的提供者,他们往往掌握着新闻事件的一手资料。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失去新闻源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人人都能发声的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信息信息源的使用一方面大大拓展了新闻线索来源,另一方面也给信息甄别工作带来困难。
本文以澎湃新闻为例对网络新闻信息源的现状通过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对象为澎湃新闻“直击现场”栏目2016.01.11——2016.01.17期间的新闻报道,一共74篇。澎湃新闻属于上海报业集团,于2014年7月22日上线,致力于发布优质的新闻内容,“直击现场”栏目侧重于社会新闻报道,强调现场报道,对新闻信息源的依赖性强,因此把它作为研究对象。
一、概述
一直以来对于新闻源的界定比较统一,是指新闻信息的来源,徐宝磺在其《新闻学》(1919)一书中写道:“新闻于何处求之乎?求之之处,曰新闻之来源。各公文机关如国务院、警察厅、审判厅、学务局、商会等处,各团体如学生联合会、各界联合会、华法教育会等会,均为新闻之来源。”
信息源有两种基本类型:物的和人的。物的信息源指文件、网络数据资料、档案、记录等;人的信息源包括报道线索的提供者、当事人、目击者某些相关信息的发言人等。在本文的分析研究中着重对新闻作为人或机构的信息源的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主要涉及了新闻源的类型以及提供信息的方式。其中提出两点假设:一是网络新闻信息源在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位置;二是新闻报道中匿名信息源使用较多且不规范。
本文首先对研究对象编码,编码内容主要包括对信息源个数、匿名信息源、信息源构成以及信息源提供信息的形态等9项。此项研究中编码员共3人,在正式编码前选择5篇报道进行编码测算平均信度为0.99,说明编码员之间对编码类目偏差小,可以进行编码,并对编码数据通过 SPSS进行数据分析。
平均信度
二、统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澎湃新闻“直击现场”栏目2016.01.11——2016.01.17期间74篇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发现:
1.新闻来源以转载其他媒体为主
本文所指新闻来源主要是最初刊载该新闻报道的媒体,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澎湃采访的报道有28篇,转载自其他媒体的报道有46篇占总数的62.2%。可以看出澎湃新闻“直击现场”栏目同样是一个聚合类新闻模式,对符合定位的新闻报道进行转载,反映了当下网络新闻的传播特点。
2.多信息源为主
在信息源的数量上,主要是多信息源,集中在2个信息源(21篇报道)和3个信息源(15篇报道),超过5个的信息源数比较少见,也存在1个信息源和0个信息源的情况。信息源的个数与新闻报道体裁和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没有其他信息源的报道是《少林寺广施“五行腊八粥”释永信为游客施粥》,这篇报道时记者亲临现场得到的信息报道的。同时通过相关分析,使用1个信息源时一般都是实名信息源提供,且信息源多为相关部门和官方微博。多个信息源的报道数比较少,含有7个以及以上的信息源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体裁上多深度报道,新闻内容丰富对信息源也相对要多一些,其中《陕西商洛五星级酒店“烂尾”,曾获政府5800多万补贴》就有22个信息源,对新闻事实进行多方求证,其中不乏一些使用化名的匿名爆料人。
3.网络信息源占有一定比重,但仍以现实信息源为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新闻报道产生重要影响。对于新闻信息源来说,网络信息源也成为信息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新闻报道中信息源由官方微博和知情网友的分别为18篇和21篇,占到总数的24.3%和28.3%,作为信息源的其他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站、论坛贴吧和微博微信,其中27篇从其他媒体获取信息的报道中有23篇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得的。
通过采访等非虚拟网络的信息源仍然是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现实相关部门54篇,现实知情人的有38篇,分別占总数77.0%和51.4%。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记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信息,很多新闻信息很可能成为某一新闻事件的重要线索,但在报道中可以还是需要进行采访证实,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
4.图片、视频成为信息源提供的重要信息形态,口头信息仍占主导
对研究对象信息源提供信息的形态进行了考察,从分析中可以发现口头信息仍然是信息源提供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与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的方式相关,也印证了信息源更多的是通过现实途径提供信息的方式。图片信息、视频信息、和文本信息大都是通过网络途径提供给记者,或者是记者在网络上发现的新闻线索,这些信息的提供对新闻事实的呈现有重要作用。记者不可能随时都在新闻现场,而知情人、目击者拍摄的现场图片和视频就成为获取新闻事实的有力证据和重要线索。如在《湖北男子驾凯迪拉克违停被查殴打执勤协警,自称“老子有钱”》和《山东初一女生遭离校女生1分多钟扇25记耳光,校方警方介入》的报道中,记者在网上看到了相关的视频信息,才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和采访最终把新闻事实呈现出来。
5.匿名信息源使用较多endprint
新闻报道中对匿名信息源的使用比较普遍,在研究的74篇报道中有46篇使用匿名信息源,占62.2%,其中只有4篇对使用匿名信息源进行解释。匿名信息源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着重要的联系。
根据不同信息源分类可以发现,知情网友的匿名信息源占85.7%,其次是现实知情人占66.8%。网上信息源可以提供重要新闻线索,但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记者并不能确定真正的信息源,经常以“据网友提供的信息”来报道,更有甚者记者只是从网络上得到信息并不对信息来源进行考证和说明。相对来言,官方微博则都是以实名来进行报道的,一方面官方微博是现实相关部门的信息发布平台,如在《遇难者每人一次性获赔75万,银川公交车纵火案公布补偿方案》报道中,新闻源是银川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该微博发布了银川公交车纵火案的补偿方案,它的发声代表的是市委市政府的角色,可以作为权威信息源。
其中以相关部门作为信息源的54篇报道中匿名信息源有15篇,当事人作为信息源一共有20篇,其中匿名信息源为5篇。所占比例较小。值得注意的是,在74篇报道中采访到当事人的报道只有20篇占27.0%,可见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较少而重视相关部门的信息。
三、信息源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信息源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也是新闻报道的开端,记者如何选择和使用信息源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受众很容易淹没在信息海洋中,虚假新闻也随之泛滥。高质量新闻信息源的能够成为新闻真实性的保证,同时对新闻源的利用不当也会损害新闻的真实性。这也是对网络新闻信息源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
1.网络信息源的影响
网络传播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进行转载、评论和点赞等传播行为。网络信息成为新闻的重要新闻线索,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不一定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这时候现场的目击者通过网络把拍到的现场视频或图片发布出来,这些视频和图片往往能够成为重要新闻线索,而发布者则往往会以“知情网友”的身份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实际上会对核实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带来困难。同时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还有故意炒作的嫌疑,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即使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因此对网络信息进行多方核实和甄别,才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
在澎湃新闻“直击现场”栏目的新闻报道中,对网络信息源的使用还是比较谨慎的,通过对新闻内容的分析发现在报道中有网络信息源出现时,往往会通过多个信息源来对新闻事实进行核实和验证,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同时,也可以注意到政府或者机构的官方认证微博也能够能为权威信息源,即使是在网络上实名之后仍然代表机构发声,其权威性和可信度比较高。
2.匿名信息源的影响
对于新闻信息源的可靠性从路透社为例对消息源的定义可以看出来:“其一,最值得信赖消息源就是记者,显而易见,记者亲历新闻现场做第一手报道其准确消息来源其他无法比拟的。其二,实名消息来源,就是有名有姓,可以确认身份的消息来源。其三,相对于实名消息源来说的匿名消息来源,不愿意公开身份,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因此其可靠性和准确性是最差的。”
对匿名信息源的使用问题是新闻界一直争论的焦点。在西方媒体注重对匿名信息源的使用甚至把匿名信息源作为独家新闻的重要法宝。但是在过多的依赖匿名信息源也给虚假新闻提供了温床。
我国对匿名信息源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规定,西方媒体一方面倚重匿名信息源但也深知其对新闻真实性的损害,因此对匿名信息源的使用有相对明确的规定。以美联社为例,美联社规定第一,匿名消息提供的材料必须是对新闻至关重要的信息而非观点;第二,信息只有在匿名情况下才能被披露;第三,信息必须是可靠且准确无误的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时候美联社才考虑使用匿名消息源。
通过对澎湃新闻的研究发现在74篇报道中就有46篇使用了匿名信息源,且在使用匿名信息源的报道中只有4篇对匿名信息源的使用进行解释。特别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知情网友,爆料网友经常出现在新闻信息源中,不得不让受众产生怀疑,这位网友到 底是谁,是否为知情者,他的信息可信度怎样等问题。
3.信息源的核实
为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具有怀疑精神,对信息源的信息要进行核实。比如在《北京一青年从北大退学后做期货赔了数百万,流浪街头乞讨卖艺为生》的报道中,一共有9个信息源。在报道中记者采访了当事人马骏,最开始马骏的提供的信息里提到了他的姑妈抢占爷爷留给他的遗产,爸妈离婚都不管他等信息。虽然马骏作为当事人提供的信息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仍然需要采访更多的信息源来证实他的说法才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整个事件。接下来记者采访了马骏的姑妈马小平,马骏的父亲马小琳、母亲侯女士,然而从这些信息源那里得到的信息却与之前马骏提供的信息差异很大,于是再次找到马骏,他才把事實真相说出。很多事实往往是在采访多个信息源之后逐渐拼凑出来的。核实信息源是新闻信息真实性的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对澎湃新闻“直击现场”栏目74篇新闻报道的分析发现,网络信息源占有一定比重,成为提供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官方微博成为权威信息源。但是在网络信息源中匿名信息源的比重较大,影响新闻的可信度,需要通过其他新闻源进行证实。从整体来说,匿名信息源的比重较大,易给受众造成困惑。在新闻报道中多以客观中立的倾向进行报道则得益于权威信息源和多个信息源的使用,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孙宁丰.多维视角下大众传媒与新闻信源的关系解读.四川大学.2004年
[2]叶向群.信息源使用与媒体公信力.新闻实践.2009.12
[3]古那尔·艾则孜.消息源对新闻媒体影响的利弊分析.新西部.2014年第6期
[4]王郁涵.新闻批评中匿名消息源的使用.新闻传播.2009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刘鑫(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2014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新闻及新媒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