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健康心理与人格的优化塑造
2017-06-26贾志杰
贾志杰
743311 甘肃省通渭县榜罗教育学区
【摘 要】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实现的一个途径——教育。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小培养孩子的个性,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让其成为人格相对稳定而且被受到尊重的个体。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笔者认为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优化塑造,主要从爱心教育,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交往教育,自助自理的教育,积极自我意识的教育这四方面来做起。
【关键词】人格;健康心理;两性化人格;人格教育
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对此培养健全人格必须从幼儿做起。幼儿时期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个时期,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学期,所以又叫学前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讲到也听到性格一词,然而性格恰恰就是人格的核心。人格的概念宽泛与性格。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
正因为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学校教育正处于迅速转变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我国的学前教育越来越健全完善,对幼儿教育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丰富。那么人格在心理学上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呢?对此各个领域的学者对人格概念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人格的内涵,展示了人格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启发心理学家深入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重视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当代幼儿教育的主题
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一个人具有面对现实,不怕空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关心他人、家庭、社会、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自主、自信、自强的人格品质、这意味着,跨世纪的一代,不仅要有良好只能素质,更要具有一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我们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的要求初步确立了幼儿心理教育的十条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目标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有不怕失败和挫折的意志。
(4)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5)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二)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1)爱心教育。
(2)探索周围世界的教育。
(3)交往教育。
(4)自自理教育。
(5)積极自我意识的教育。
三、塑造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尊重幼儿心理权益,把心理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上
通过研讨、实践,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们努力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
(二)开展幼儿心理辅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辅导是对幼儿进行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所谓心理辅导,就是运用现代教育、心理科学等理论,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发展所进行的帮助,指导和服务,它包括发展性辅导和矫正性辅导两种基本方式。通过讲故事、情景表演、亲身体验、角色换位、游戏、竞赛、问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幼儿解决在平时生活和心理活动中面临的问题。内容包括:情绪情感辅导、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家庭生活问题辅导等。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幼儿处理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矫正性辅导是一种面向部分心理缺陷儿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和性格特点,恢复其健康心理的辅导活动。它是一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辅导方式。它更多地反映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表现为教师对幼儿“一对一”式的辅导。
(三)对幼儿进行两性化人格的培养
幼儿人格的优化塑造,重在培养孩子的特质性人格,也就是说在于培养孩子的个性——优秀的男性特质和优秀的女性特质,即两性化人格的培养。
个性幼儿教育应当培养个性健康发展的人。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男女性身上不同的特质。以及具备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的情况,发现同时具有两性人格特质的人心理更健康,能更好地在各方面胜任工作适应社会。两性化人格教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新的主题,我们幼儿教育者和研究者应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两性化人格是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较强的肯定性男性特质和肯定性女性特质的人格类型。”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表现为既独立又合作,既敏感又豁达,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既热情又成熟。并不是我们所通常认为的“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的这一好观点。
准确理解把握两性化人格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幼儿园女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并不一定导致全体幼儿女性化”的误区,还可以为我们培养、塑造幼儿健全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由于性别角色尚未成型幼儿教育界和许多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关于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这一问题都比较重视。性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性度是不以性别而定的。
研究发现,六岁以内的幼儿期,生理和心理发育异常迅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及记忆力等开始形成,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日趋完善,这阶段幼儿对周围因好奇而发生极大的兴趣,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望,这个时期对幼儿的身心发育和日后个性的形成都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除上述学校教育外,还有一个方面便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么正规、有目的性,但是它的影响的本质的,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好的学校教育的实现是以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幼儿的变态心理的预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幼儿时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与否又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须从幼儿做起。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成功的幼儿教育应当培养具有两性化人格这种理想人格的人。按成人世俗的标准对男孩和女孩做出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会造成孩子在个性发展方面的片面性。要缩小男女两性的心理品质水平,使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具备两性中的优秀心理特质,才能真正最终实现这一目标。这也是提高人类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增进社会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高欣.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教育的探索.理论界.2010(Z1)
[2]宋晓颖.从儿童逆反心理看健康心理的培养.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3)
[3]刘海玲.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男幼儿教师现象.科技广场.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