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师一校”的理论基础探究

2017-06-26沙正传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探究

655501 后所镇中心学校

【摘 要】自国家“撤并政策”推行以来,大量农村小学被撤并,只有少数处于偏远山区的学校被保留下来。“一师一校”就是最典型的一类学校,本文主要从“一师一校”的定义、类型、特点等方面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课题涉猎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阐释,希望对处于困境中的“一师一校”有所启发。

【关键词】“一师一校”;理论基础;探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教学点、“一师一校”、复式教学,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概念分析

教学点是指相对于规模较大的学校(如中心小学、村完小)而言,具有规模小、布局分散、地理位置偏僻等特征的农村小学,其中包括规模最小的“一师一校”。

“一师一校”是为适应我国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办学形式。“一师一校”是一种特殊的、规模最小的教学点,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开放性。

据考证,复式教学源自德国。1854年,德国实施由一位教师、一间教室、多个年级组成的复式教学班,这类学校在当时被称为“单人教师学校”。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当时称为单级教学,随后被称为复式教学。

2.念间的关系

教学点和“一师一校”是为适应偏远农村教育而存在的一种办学模式。教学点中包含“一师一校”,“一师一校”是规模最小的教学点。教学点和“一师一校”是包含与被包含、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复式教学是教学点、“一师一校”实现教育教学主要采用的手段或方法,它是为适应农村地区人口少、地理环境差、师生生源不足等客观现实而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随着“一师一校”、教学点的产生而产生。

二、理论基础阐释

1.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入学机会均等,享受的教育资源和福利待遇平等,毕业条件和机会均等,人人能上学,人人上好学的一种理念。教育公平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可能的改善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受教育的情况。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国家的教育资源要重点向少数民族聚集的偏远贫困山区倾斜,务必将政策观念付诸实践,真正促使教育公平公正。”[1]“一师一校”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一师一校”教学环境、师资力量、教学实施设备等与其他学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经费的获取、师资配置、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受到种种冷落、歧视。其次,“一师一校”教师待遇福利低下,进修培训机会少,信息闭塞,难以接受新鲜事物和现代科技。第三,“一师一校”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最早是由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之后南宋理学家朱熹总结了孔子的教育经验:“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先后加强了“因材施教”的讨论,一致认为教育工作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认识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内将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快班”、“普通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思想。

3.木桶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认为“一只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那块”。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根据该理论,我们也可以说: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城市重点学校的发展水平,而取决于最边缘、最薄弱的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如“一师一校”)。该理论还指出“若想要使水装得更多更满,最根本的办法是换掉那块短板,或者将其加高”。

4.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提出的。其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成人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我国偏远地区的“一师一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资源匮乏,可利用资源有限。从该层面来讲,他们交往的凝聚力更强,更有利于“最近发展区”的形成。“一师一校”教师集教育、教学、管理于一身,教授学生所有科目,师生间的交往、接触机会多,教师就极易成为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一师一校”主要采用复式教学,年级多、学生多,能力强的孩子容易成为能力较弱孩子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一师一校”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占多数,高年级学生容易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总结

目前关于“一师一校”的研究较少,对于其理论基础的探讨更是寥寥无几。本文对提及的这些理论的研究虽然深度不够,但希望有助于“一师一校”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能真正意义上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与管理,2014(1).

[2]田红艳.混龄教育基本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0-22.

作者简介:

沙正传(1980.9.25~),男,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人,后所镇中心学校教师,研究方向:农村教育,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机理、理论、动力和机制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推”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