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7-06-26张彦杰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会使用到教具。通过教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运用知识,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在长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从科学教学的高效达成出发,吃透教材,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整体规划,方便实验观察;精挑元件,讲求配备合理;特制零件,突破制作难点;组装调试,改进教具不足;外观美化,展现功能特色,逐步自制出较为完美的科学教具。
关键词:自制教具;兴趣;效率;有效教学;实践能力
自制教具就是师生一起动手动脑,巧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或相应的设备,采用简单易行的办法,自己动手研制简单的教具。自制教具在现有教学仪器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生共同参与制作教具,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做中学,为自主学习、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培养了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一、自制教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制教具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材料,再进行制作和实验的过程,对学生进行了言传身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试用、最后定型,都要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论证。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创造地设计出新教具,学生的能力和思维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中可体验到创造的无穷乐趣。
例如,“有趣的磁铁”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上课时准备了这样一些教具,一块木板做成的斜面,一枚曲别针,还有一块磁铁。“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把这枚曲别针放到这个斜面的高处,曲别针会怎样?”学生回答:“滑到低处。”老师一松手,曲别针果然滑到低处。“老师有办法让曲别针在滑回高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老師用磁铁藏在斜面下面吸着曲别针从低处滑到高处。这是为什么?这样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讲解“热气球上升的秘密”一课时,做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是火柴、酒精灯和一次性塑料袋。我把酒精灯点燃放在桌上,让每小组选派一名同学手拿塑料袋罩在火焰上面,让热气充满塑料袋,塑料袋很快就飞了起来,冲向屋顶,学生当时兴奋得大叫,实验效果不言而喻。
二、自制教具,使科学知识化难为易
有的科学道理比较深奥,抽象难懂,学生不能直接感知。这就必须用形象逼真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实物,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例如:“水往高处流”一课。学生头脑中早有了水往低处流的生活经验。水往高处流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甚至怀疑老师说的话是否正确。上课时我端来一杯水,里面加了一些红墨水,再拿来一摞餐巾纸,叠成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的一条边放在杯子中的水面上,慢慢地整个长方形都变成红色。这一过程再现了本课的探究重点——毛细现象。这一简单的教具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毛细现象这一科学知识。把毛细现象这一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既让学生目睹了这一科学现象,又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创造美;既让学生充分理解,领悟了毛细现象,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把科学教学推上了高潮,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科学课不仅仅是学科学,更重要的是让科学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的欲望。这一切都是科学教育所努力追求的。
三、自制教具,突破了成品教具的局限性
自制教具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品教具的优点在于精细、准确,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切探究性的学习中,往往因为成品教具的统一性,研究结果出现了单纯的一致性,这一点也降低了学生的兴趣。而自制教具却不一样,由于制作材料的差异性和学生制作能力的不同,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探究,不停地动手从而让实验变得更有趣、更科学。
自制教具,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局限,运用身边的现有材料,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优秀品质,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自制教具运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郁波.走进课堂:小学科学课程案例与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彦杰,毕业于聊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主持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研究,聊城市教育教学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优秀辅导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