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范读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7-06-26徐丽
徐丽
本学期,我教一年级语文,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群可爱的孩子读书习惯很不好,读书时拖腔拖调现象很严重。
一、表现
1.字词拖音
轻者在词与词之间拖音,如“我——多想——去——看看——”,重者字与字之间也拖音,没有词的感觉,如“小——小——的——船——儿——”。如果不是教师的刻意引导,后者比较多。这类学生读词也一样拖音,一个词非得拆成一个一个字来读,如“土——地——,大——米——”。
2.怪腔怪调,轻音不轻,二声读四声,三声读一声,存在语调问题
有一些学生语感较差,轻重音难以掌控,朗读起来也就怪腔怪调。尤其是轻声问题更严重,学生读轻声不但不轻不短,反而读得又长又重,特别是遇到“的”“着”“子”等字时,有的声调上扬,收音不及时,像是在吆喝什么似的。我们班少数民族学生占了三分之二,读书时这些少数民族孩子常常有拐调现象,如影子的“影”是三声,能读成一声。
3.停顿不当
因句子成分的不同,因词语之间的不同关系,词与词之间一般都有或短或长的停顿,有的学生每个词都停顿,停顿的时间一样长,有的学生字字拖音,有的学生则一字一顿。一句与一句之间、一段与一段之间,正确的停顿就更难。要是遇到翻页,那停顿的时间就是最长的。
4.前后鼻音分不清
特别是ong—un、en—eng、in—ing,但凡读后鼻韵母,大部分孩子就发成前鼻韵母的音。如“杏、风、景、城”这些字都是发后鼻韵母的音,单个读学生都能读准,但是放在词里、句子里就读不准了。
5.音量不适,声音不美
朗读的音量要适中,既需要让大家都清楚地听见,又不能大声喊,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的情感适当调整音量的高低。但学生有的听不清,有的大声喊叫,破坏了文章语言的美感。
新课标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我班的学生别说有感情朗读课文,连最起码的正确发音、流利读一段话都有困难。那么,怎样让孩子们改变不良读书习惯,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采取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读时,学生耳听老师读的声音,眼观老师读的表情和形体动作,才能充分获取老师所传递的信息,深刻地感知课文。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二、对策
1.范读引领,学会读书
一年级学生处于初学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在范读时,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教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记得教学《四季》,当我读时学生就在底下与我轻声附和着,读完后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读得真好听,真有感情。”“是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是!”随后学生努力模仿我,可见教师的范读在整个朗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有感情地朗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我有声有色的范读后,学生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语感,都有不小的进步,通过朗读读懂了课文,读出了味儿,这种方式不但读出好的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2.运用信息工具,示范指导
班级中少数民族孩子较多,在学校说汉语,在家和父母用本族语,孩子缺失汉语语言环境,导致发音不准。因发音不准,少数民族学生上课不敢举手读书,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不愿读书,越不读越发音不准。我课堂上经常纠正他们读书的发音,可是成效甚微。记得有一次班里有一个孩子读书不知道停顿,在他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一课时,句子很长,他却不看标点,不知道停顿,读着读着就大喘气,我就一遍一遍地示范指导,告诉他,看到长句子有逗号,要停顿一下,在个别词语之间要换气,在句子中画一条斜竖线作为稍稍停顿,晚上我通过微信的语音指导,帮助这个孩子改正读书不停顿的习惯。从那以后,我每天通过微信语音示范指导学生读书,每上新的一课我都会把课文范读一遍,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孩子们听了我读课文的语音,就模仿我读书的方法来读课文。
于永正老师说过:“对儿童来说,‘正统不如‘卡通。”教师的范读就是一种卡通,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指导。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倘若能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范讀一番,将会事半功倍。运用微信这个现代信息工具,指导学生读书,不仅拉近了师与生之间的距离,也使每个孩子喜爱读书,增强读好书的信心。经过这三个月的指导,班级中的大部分孩子读课文的水平都有提高。
总之,教师的范读是一种鲜活亮丽、深受孩子喜爱的课程资源。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会领会文章的思想、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发挥语文教师的范读作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