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约肌瘘管结扎对肛瘘患者治疗效果及排便功能的影响
2017-06-26夏勇
夏勇
【摘要】 目的:探究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单纯肛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0例单纯肛瘘患者分为A组、B组,各20例。其中A组进行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B组进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及控便能力。结果:A组治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6、9、5例,B组分别为12、7、1,B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A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及控便能力分别为(23.78±3.47)d、(34.78±3.81)cm、(6.25±1.07)分,B组患者分别为(17.84±3.14)d、(22.34±2.84)cm、(2.34±1.04)分,B组各指标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单纯肛瘘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创面愈合较好,手术瘢痕较短,患者术后控便能力更佳。
【关键词】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单纯肛瘘; 肛瘘切开挂线术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1.0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1-0116-02
大部分肛瘘患者发病均由肛管、直肠肛腺感染扩散而引起,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本病通常由瘘管、外口及内口组成,又可根据患者瘘管走形等将其分为低位肛瘘及高位肛瘘,后者较为多见,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临床对其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及挂线疗法,但均存在创面大、难愈合等问题,且手术操作对患者的肛门功能具有一定损伤[1]。近年来较多学者对单纯肛瘘的治疗方式进行了研究[2]。本文选取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0例单纯肛瘘患者,对比了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5月-2015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对单纯肛瘘的手术治疗进行了研究,共选取40例该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20例。A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8~66岁,平均(45.81±5.89)岁,病程18 d~2个月,平均(1.23±0.22)个月;B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9~64岁,平均(46.23±5.63)岁,病程18 d~2个月,平均(1.24±0.2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3]单纯肛瘘的诊断标准且符合肛瘘手术的手术标准,本研究已取得所有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进行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或者腰麻,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进行手术前扩肛,对患者瘘管内口走向及位置进行探查,手术者将手指放入肛内齿线内口,另一手持球头探针向肛内探入,探入方向沿瘘管外口,至内口,穿出后切开肛管皮肤,切开范围上至齿线黏膜处,下至肌肉深层,结束后挂线。
B组患者进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麻醉方式同A组,在患者内外括约肌间作弧形切口,使用钝性分离的方法将内外括约肌及括约肌间瘘管进行分离,肌间瘘管,用止血钳夹起肌间瘘管的外口和内口,切断肌间瘘管的位置为靠近内口处,缝扎,注射双氧水证实肌间瘘管被夹断,切除肌间瘘管外口侧部分,搔刮引流,缝合肌间瘘管外口部位括约肌。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手术创面恢复情况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判断。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创面完全愈合;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略有好转,创面未完全愈合;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5]。
对比两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及控便能力,瘢痕长度在患者创面愈合后使用软尺进行测量,取最长直径;使用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FISI)对患者肛门控便能力进行评估[6],总分19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控便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B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A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5.686,P<0.05),见表1。
2.2 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及控便能力比较
B组患者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及控便能力方面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单纯肛瘘分为高位及低位两种,大部分为高位肛瘘,指肛瘘在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且病情容易反复,患者肛门局部皮肤敏感易受刺激且伴有脓液溢出,皮肤瘙痒不适。临床对于单纯肛瘘主张进行早期手术,对瘘管进行闭合并清除[7]。肛瘘的治疗目的在于去除瘘管及瘘管形成相关因素,同时还应该减轻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及保全功能。1993年英国科学家使用经括约肌间切除瘘管对单纯肛瘘患者进行了治疗,使用了缝合肛门内括约肌开口的方式对肛瘘进行了治疗,这种治疗方式的优点为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完整,但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较差,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有较大的不利影响[8]。2007年有研究对复杂性肛瘘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进行了报道,其研究表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可以对患者肛门括约肌的功能起到保护作用,从肛门括约肌间沟对瘘管進行切断及缝合,可以阻断肛内污物进入内口,可以避免再次感染,从去除病因的角度起到治愈肛瘘的作用[9]。
本文研究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0例单纯肛瘘患者,对比了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进行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的A组治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6、9、5例,进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的B组分别为12、7、1例,B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A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相比肛瘘切开挂线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A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瘢痕长度及控便能力分别为(23.78±3.47)d、(34.78±3.81)cm、(6.25±1.07)分,B组分别为(17.84±3.14)d、(22.34±2.84)cm、(2.34±1.04)分,B组各指标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单纯肛瘘的患者进行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且患者控便能力更佳,患者康复后窗口愈合更好。齐志保[10]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其研究表明,对单纯肛瘘患者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相比较肛瘘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还具有更短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患者瘢痕长度进行测量后,均值约为22 cm,且患者控便能力得到了较好保留,其研究结果与本文类似,说明本文具有一定说服力。
使用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单纯肛瘘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且创面愈合较好,手术瘢痕较短,患者术后控便能力更佳。
参考文献
[1]田颖,张忠涛,安少雄,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单纯肛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2):1211-1214.
[2] Han J G,Yi B Q,Wang Z J,et al.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plus a bioprosthetic anal fistula plug(LIFT-Plug):A new technique for fistula-in-ano[J].Colorectal disease: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oproctolog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2013,15(5):582-586.
[3]胡海平,陈喜丽.单纯性经括约肌型肛瘘的手术改良方案及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4):43-45,48.
[4]郑毅,王振军,杨新庆,等.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慢性肛瘘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2):3454-3457.
[5]孙薛亮,王晓鹏,文科,等.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5,23(9):694-696.
[6]林胜红.改良LIFT术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疗效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5):803-804.
[7]刘激泉.切开缝合联合挂线术治疗肛瘘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6):127-128.
[8]王建平,杜金林,戴志慧,等.软质探针在高位肛瘘瘘管探查中的應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9):905.
[9]胡捷,刘庚勋,江小工,等.血浆冷沉淀外用对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0):1513-1515,1519.
[10]齐志保.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低位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恢复的临床研究[J].江西医药,2015,50(12):1401-1404.
(收稿日期:201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