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7-06-26王耀国
王耀国
730500 甘肃省临洮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 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中职语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多思多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问”大多只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次上。教师考虑的多是怎样问更巧妙,而极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发问。于是,课堂教学便成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为主体的作秀。久而久之,学生质疑的频道便逐渐封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渐丧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引导学生的多思多问入手,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更新教育思想,创造一个“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发现、质疑、思索、研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祝福》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为什么不用祥林嫂作题目?“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陈抟老祖的那幅对联为什么只挂一半?四叔的两次“可恶!然而……”意义是否相同?四婶两次阻止祥林嫂摆放祭品的话语为何不同?作者为何老是让祥林嫂唠叨阿毛的故事?……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激发学生联想、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步的源泉。”令人遗憾的是,当前许多教育同仁仍死抱着“传授知识”不放。当然,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决不会有能力的出现,但一味地传授知识则势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传道授业”之时,既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把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战略高度。比如,在我们讲《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可以让学生联想《记念刘和珍君》;讲《一碗阳春面》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本文中的母亲与《母亲》、《药》、《夜》中的母亲形象有何异同;讲授《项链》时,让学生续写后面的情节;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设想如果没有风雪或没有山神庙(抑或草屋不被风雪压塌),林冲的结局又会如何?我们可以抓住《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让学生联想《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少年得志、慷慨豪迈、治军严谨,联《群英会蒋干中计》中周瑜的足智多谋、风流倜傥、谈笑自如、豪放自信;我们可以利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点“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让学生想象负荆请罪的详细过程……我想,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经常这样地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那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将不再是件难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可见,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时刻注意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分析、综合、归纳、总结、探索、发现,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
当前,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无疑将会给我们的这一教学目标以极大的促进。所谓“研究性学习”,一是指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探索,自觉学习,解决问题;一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个问题或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认识、分析,从而获取知识,以达到问题的认识深化或者最终解决。“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它要求学生必须亲自去做,在实践中去体会、领悟,把教育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上,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来构建学生外部现实和内部需要的桥梁,给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激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作為教师,我们的肩上有着千钧的担子。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