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2017-06-25李小润
李小润
摘要: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生成性思维下,教育的关注点和方式都有了显著的改变,不仅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对教师自身和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生成性思维的概念入手,以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浅谈缺乏生成性思维对教师的危害。
关键词:生成性思维;教育教学;缺乏;危害
中圖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96
教育过程的生成性以及知识观的转变,说明生成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要重视生成性思维的逐步渗透,在此意义上的教育不再只盯着人的过去和未来,也更加关注人当下的变化发展;不再把人暂时的表现设为不变的特性;不再用精确、统一的标准去裁量人的个性和差异。用生成性思维来看待教育,意味着尊重教育的人文性、价值型和生成性。
一、生成性思维的阐释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刚刚从科学主义世界观的本质主义转变过来。“从马克思开始,西方哲学出现了由科学主义世界观向生活世界观、由本质主义向生成性思维的转折。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其特征为: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创造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
在生成性思维的视野下,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它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求在事物自身的普遍联系、动态发展中进行思考,在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关系及其互相作用的矛盾中进行思考。生成性思维认为:“事物的质不是先定的,不是预成的,不是固定的,不是已经成型的,而是向未来开放的,是不断生成的,就如同一个生长着的人,他的任一时期、任一阶段(如少年、青年、老年时期)的存在状态,都不是或不代表其全部‘本质,而只有其动态的、不断成长着的全部历史过程,才真正充分地体现了其本质。”
生成性思维是“目中有人”的思维,认为“人不是只具有知性、理性的片面的人,而是不仅有知性而且有情感性的整体的人;不是只具有同一性的抽象的人,而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具体的人;不是确定不变的、已有定论的人,而是总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人;不是过去的和未来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中的人。”
二、生成性思维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传统教学关注的是教学结果,也即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对教学目标是如何达成的,则略去不管。生成性教学则更为关注教学过程,它认为教学的核心不是目标的达成而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一词首先被认为是一种过程”,教学当然也是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单一的,学生只能获得片面的发展;如果教学过程是丰富的,学生就会获得生动的发展。教学与过程不可分离,不存在没有过程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学存在的方式,更是教学存在本身;若抽离了过程,教学存在成了空中楼阁。传统的教学也有过程,但由于它过于重视教学的预设目的的达成,于是就将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学计划的刻板展示过程,教学过程丰富的意义生成和价值延展被遮蔽甚至被压制了。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重视甚于教学结果的关注,其实际上是对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学中各因素积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素质的生成过程,是回归教育本真的过程。
三、缺乏生成性思维对教师的危害
1. 影响教师的自我建构和发展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集智慧和机智并且是关于文化传递与创新的职业。教师的发展过程就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生成性思维的关照有助于教师对自我人生目标和自我生存能力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自我生活中感受自我存在与自我成长。生成的过程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生成性思维的运用就是教师对自我反思的过程,然后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理念及价值观进行调整,在精神上完善自己,进而感化教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自己的教育智慧,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发展。
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生成性思维的关照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断的提高。有学者就提出“教师职业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需要教师在面对教育情境中具体学生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对生活、教育不断地反思,对教育和人生目标不断地进行纠正。”生成性思维注重反思,在反思过程中生成,在反思后的改进中生成。教师要对自己职业状况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求得发展。
总的来说,在生成性思维关照下的教师发展,注重对教师生活中的自我和教师职业的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生成,在生成中各方面都得到提高。生成性思维促使教师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朝着理想教师的方向生成和发展。而缺乏生成性思维的教师发展则较之逊色的多。
2. 忽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如今,互动已成为了教学实践中的热门语汇。生活原本是互动的领域,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或生活形式,理应具有互动性。然而,由于受效率机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深,缺乏生成性思维的教学过程成了单向灌输的过程。在灌输式的教学中,学生成了教师的他者,成了一个物化的存在物,也即知识容器。在这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单向传递,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室成了学生学习的炼狱。教师常常采用控制性的手段,力图使学生所有的表现都处在自己的掌控中,害怕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
传统教学忽视教学行为与教学境遇的互动,使原本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运演,使教学过程成了教学流程。生成性教学则不同,它认为教学设计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宏观规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境遇的不同对教学思路作适应性修改。也就是说,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不能提前完全预设的。预设的只能是一个大概思路,而对教学中具体的行为表现则不能预设,也不应该预设,否则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就会被扼杀殆尽,学生丰富的发展过程也就成了没有生机的流程,学生除了记住了一定的死知识外,很少有真正的发展。
由此可见,缺乏生成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严重影响教学的互动性,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目标的契合,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3. 背离教师的职业本质
教师的职业本质就是教书育人,而生成性思维最根本的影响就是要让教师能够教好书、育好人,关注知识传递的过程和效果,关注学生内在素质的生成和发展。
在生成性思维的关照下,对人和教育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化。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而其中各种价值意义的生成,正是教育存在的内在要求。只有认识并实现教育过程的生成性,学生的创造能力、个性发展才有可能实现,教育因为生成性思维的关照才会显得更加人性化和具有活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这样的教育中,师生的生命活力得到了积极发挥。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中,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与学,他们还在感受着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教育中,师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生成和发展,才能展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缺乏生成性思维无疑是对教师职业本质的背离,无益于教育目标的达成,无益于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其危害有目共睹。教育不是简单的机械制造,他是与鲜活的生命个体打交道,要完成对人的灵魂架构,因此,必须要以全面发展的眼光认真审视,以生成性思维审慎思考,这是对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河南省渑池第二高级中学 47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