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实践
2017-06-25李平
李平
摘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题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内化知识、生成技能、发展能力的课堂,教师在设计、实施探究活动时,都必须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科学;物理;教学;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9
通过探究式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基于这样的要求,作为处于教学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就应该在实施教学活动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力求让学生在“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悟、在活动中得”。
一、在概念教学中结合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实际的物理概念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很容易犯只重结论、轻过程,只重定义、轻现象的错误,从而导致学生能对概念的定义背得透熟,但却不知道概念怎么来的、该怎么用,无法与物理现象联系起来。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体验概念的获得快乐,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概念,在实际运用中用好概念。
二、通过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理解习题解答中的方法和思想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能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学习“呆子”,而大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与《物理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课程教学观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教师本身更新观念,树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路人的新型教学观,摈弃陋习,才能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活”知识、发展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的场所。
案例1:“电功率计算”教学片断。
L1“220V 100W”、L2“220V 40W”两个不同灯泡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哪个灯泡更亮?
教学程序如下:1. 展示两个灯泡的实物,学生观察灯泡中灯丝的不同,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2. 并联在220V的电路中,哪个灯泡更亮?为什么?3. 串联在220V电路中,猜想哪个灯泡更亮?4. 闭合开关,观察现象(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时,40W的灯泡亮,而100W灯泡几乎不亮);5. 根据现象,通过计算说明原因,并小组交流讨论。
反思:针对此题的教学,过去我们往往会通过以下过程进行:第一步根据灯泡铭牌上的數据计算电阻;第二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该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第三步用P=I2R算出电功率。事实证明:这种讲法虽然也能让学生掌握住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学生没有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故而对解题的过程和结果只能是死记硬背,一旦遇到此类题的变式、拓展,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了。而在此案例中,就打破了常规计算教学一般模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形式,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直观的现象,知道了灯泡的亮度是取决于其实际电功率,而不是额定功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仅知道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活动中也大大调动了学生感官上的认识,激发了思维上的共鸣。
三、通过物理实验中渗透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这样说,实验教学贯穿于整个物理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各种实验方式,如演示实验、自制小实验、分组实验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如果在这些实验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探究活动,再结合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合作、讨论形式,将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收集的数据、总结的结论进行及时的反馈、交流,那样对增强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抽象概括等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片断。
在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大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 该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器材?2. 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应该怎样放置?3. 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应该如何调节?为什么?4.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如何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这三者的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接着,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包括现象和数据),展示交流后分组设计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小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点拨【如在移动光屏的时候(即改变像距),是否应该要移动蜡烛或者凸透镜(即改变物距)?应该在什么时候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光屏上是否能得到像?在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光屏上的像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实验中将现象(像的倒正、大小)和数据(物距、像距)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实验小组代表将现象和数据填写到讲台上电脑里Excel的表格中,教师利用Excel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功能将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整理、概括出凸透镜成不同实像的条件。
反思:此案例一改常规分组实验的形式,在实验中渗透了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实验设计、实验验证、交流与评估等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凸透镜在什么时候成什么像展开,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口、手、脑并用,各种能力在不经意中也就得到了培养,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统一、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统一,有效地将凸透镜在不同条件下成不同实像的难点突破了。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可以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但不一定要按照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要素一一展开。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抓住一个或两个要素有重点、分层次地展开,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也会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