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银行的消费金融经验
2017-06-24冯彦明
冯彦明
编者按:作为美国资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经营最稳健的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的消费者金融业务发展稳健,其经验非常值得借鉴。本文介绍摩根大通消费者金融业务的骄人业绩及其背后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国内银行业在发展瓶颈期提供开拓新业务的参考依据。
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 &Co.)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崛起的国际金融巨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是美国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甚至被认为是经营最稳健的银行。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JamieDimon)被称为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带领摩根大通银行不仅每季度保持稳定的盈利,而且其投资银行业务还在五大投行纷纷倒台的情况下逆势走高,其消费者和社区银行业务更是一直保持持续发展并保持稳定的盈利和市场占比。2017年4月13日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显示,核心贷款平均同比增长9%、环比增长1%。其中消费者和社区银行部分,核心贷款平均增长11%;存款平均为6230亿美元,增幅11%;活跃移动端用户增加了14%,总数达到2730万;信用卡销量增加了15%,商户业务处理量增加了11%。杰米·戴蒙对此评价道:“凭借过去一年的强劲势头,我们的各项业务在新的一年开局即呈现出良好的表现。消费银行核心贷款继续以两位数增长,存款增速领先于同业。一季度信用卡销量增长强劲——反映了我们为客户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决心。”那么,摩根大通如何使消费者金融业务保持了如此稳定、强劲的增长?我国特别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发展消费者金融业务,支持经济走出低谷,实现银行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和分析摩根大通银行发展消费者金融业务的做法和经验,为我国提供些借鉴。
摩根大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骄人业绩
2006~2011年,摩根大通的收入板块分为投资银行、零售金融服务、银行卡及汽车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资金及证券管理、资产管理等。其间也曾经把业务分为五类,即投资银行业务(包括投行顾问承销业务和资本市场业务)、资金管理和结算托管业务、中型企业的商业银行业务、消费金融业务(含按揭贷款、信用卡及其他消费信贷)、投资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其中,前三项属于典型的对公银行业务,后两项归为零售银行业务。2012年四季度后调整为消费者与社区银行(Consumer&CommunityBanking)、公司与投资银行(Corporate& I n v e s t m e n t B a n k ) 、商业银行(Commerc ial Banking)、资产管理(Ass e t Manage m e n t)四个部门。其中,消费者和社区银行部门向消费者提供存款和投资产品与服务,向小企业提供贷款、存款、现金管理和支付解决方案,发放住宅抵押贷款、房屋产权贷款和汽车贷款、学生贷款等,提供信用卡及支付服务;公司与投资银行部门提供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司战略和结构咨询、股本和债务市场融资、贷款发起和联合、财务服务如现金管理和流动性解决方案;现金证券和衍生工具,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主承销和研究服务;为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公共和私人投资基金提供证券服务,包括托管、基金会计和管理以及证券借贷产品。商业银行部门向公司、市政当局、金融机构和非营利实体提供金融解决方案。资产管理部門提供各种资产类别如股票、固定收益、替代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和财富管理服务,以及退休服务、经纪和银行服务。
统计显示,从1997~2011年,摩根大通经营性净利润中平均38%来自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贡献,12%来自于资金管理和结算托管业务的贡献,9%来自于中型企业商业银行的贡献,31%来自于消费金融部门的贡献,10%来自于投资管理及私人银行的贡献。特别是2006年以来,摩根大通的消费与社区银行净收入占比一直在45%以上。期间的2008年金融危机当年,由于抵押贷款相关头寸和杠杆贷款产生了100亿美元的减值,导致公司与投资银行业务板块收入损失严重,消费与社区银行净收入占比甚至达到了54.96%,之后虽有所下降并且低于危机之前的水平,但也没有低于45%。从具体年份看,金融危机之前,消费与社区银行的净利润贡献率约为40%,公司与投资银行约为30%;2010年、2011年出现反转,公司与投资银行的净利润贡献率约为40%,消费与社区银行约为30%;但2013年之后又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格局,2013年至2015年消费与社区银行的收入在摩根大通总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46.66%、45.33%和45.47%,与此同时,处于第二大收入来源的公司与投行业务占比分别为34.80%、35.35%和34.81%。2015年第三大业务收入来源于资产管理业务,约占总收入的12%,占比最小的业务是公司银行业务,仅为7%。从净利润构成看,摩根大通的利润业务占比与收入占比基本一致,2013年至2015年消费与社区银行业务利润占比分别为44.89%、43.99%和44.49%。
以2015年为例,该年第三季度摩根大通净利润为68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零售银行业务净利润26亿美元,占比38%;公司和投行业务净利润15亿美元,占比22%,以税收调整收益为主的其他收入17亿美元,占比25%。从收入方面看,摩根大通2015年第三季度实现净收入235亿美元,同比下降6%,主要受公司与投行业务收入下降的影响。零售银行业务收入109亿美元,占比46%;公司与投行业务收入82亿美元,占比35%。成本方面,信贷损失准备金为6.82亿美元,同比下降10%,主要得益于贷款核销的减少。另外,零售业务准备金释放出5.91亿美元,反映出持续的房价回暖及违约率下降。从零售业务本身看,2015年第三季度26亿美元的利润中,抵押贷款业务净利润6.02亿美元,占23%,信用卡、商业方案及汽车贷款业务净利润11亿美元,占比超过42%,两项合计超过65%。再从具体项目看,抵押贷款业务收入虽然下降23%,为16亿美元,但利润却大增29%,原因是非利息成本下降13%,不良贷款拨备减少5.34亿美元,反映出在房价持续上涨及房贷违约率下降的同时,抵押贷款业务效率的持续提升。同时,虽然信用卡、商业方案、汽车贷款业务的净收入增长2%,达到48亿美元,特别是净利息收入增长4%,而净利润却下降6%,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摊了更高的新机构运营成本使得非利息收入下降4%和由于汽车租赁折旧加快及营销成本增加使得非利息成本上升8%。
从消费贷款的结构看,住宅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而其他消费贷款占比较低。摩根大通住宅房地产贷款占消费贷款的比例长期超过70%。2006~2014年,不含购买信用受损的房屋净值贷款占比从28.64%下降至17.88%,抵押贷款占比从19.93%上升至37.28%。同期,其他消费贷款中,汽车消费贷款占比从13.7%上升至18.49%,占比相对较大。2015年,贷款主要投放在住房按揭(2040亿美元)、信用卡(1260亿美元)和汽车贷款(640亿美元)。而非利息收入也主要是银行卡管理费(55亿美元)、存贷款手续费(32亿美元)和抵押贷款手续费(25亿美元)。
再从2016年的情况看,第二季度消费者和社区银行的股权回报率为20%,其中,平均核心贷款增长23%;平均存款创新高, 增加540亿美元,涨幅10%;活跃移动端客户总数近2500万人,增长18%;信用卡销量增长8%,商户业务处理量增长13%。与此同时,企业和投资银行股权回报率为15%,商业银行股权回报率为16%,资产管理的股权回报率为22%。而从2016年全年的情况看,摩根大通消费金融业务继续稳定增长。银行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受助于消费和社区银行业务表现强劲,存款金额呈两位数增长,以及信用卡销售额达历史新高,使得收益好于分析师预期。该行四季度净盈利从上年同期的54.3亿美元增至67.3亿美元,每股盈利从1.32美元增至1.71美元。摩根大通2016年盈利从历史纪录高位的2015年244.4亿美元增至247亿美元,再次刷新纪录。消费者和社区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股权回报率17%,全年股权回报率18%。其中,平均核心贷款增长14%;平均存款为6070亿美元,增长11%;活跃移动端用户总数达到2650万人,增长16%;信用卡销量增长14%,商户业务处理量增长10%。与此同时,企业和投资银行股权回报率2 0 %,全年股权回报率16%;商业银行2016年第四季度股权回报率16%,全年股权回报率16%;资产管理2016年第四季度股权回报率25%,全年股权回报率24%。
摩根大通银行消费金融發展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多年来,摩根大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持续稳定发展,是其正确的内部发展战略和有利的外部发展条件决定的。虽然在整个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摩根大通也经历过一些波折,特别是经历了2012年“伦敦鲸”的打击,但其消费金融业务一直表现抢眼,这不能不说是其发展战略的胜利。
摩根大通的消费金融发展战略
多年来,摩根大通坚持“以第一流的方式从事第一流的业务”(杰克·摩根语),秉承稳健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把“服务全球的客户、社区和国家,为股东创造利润”作为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这是一种既“顶天”又“立地”、既宏观又具体、既可作为指导思想又可作为操作措施的发展战略,不同于我们国家一些银行提出的“国际一流”、“追求卓越”等纯粹务虚的所谓发展战略。
从摩根大通“消费与社区银行”的具体业务看,该行以“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深化客户关系”为战略重点,努力提高客户信息安全水平、提升客户数字化服务体验,并根据客户需求不断进行支付方式创新。同时,为了提升客户体验,摩根大通的商业银行部门和公司与投资银行部门合作开发快速支付,也同消费与社区银行部门合作共同服务客户,体现出一种互助合作、分工不分家的集体意识。正是由于有这样明确而具体、竞争又合作的消费与社区银行发展战略,摩根大通银行的各个部门相互合作,互利共赢,实现了整个银行的快速、持续发展。以2015年为例,摩根大通为美国50%的家庭提供金融服务,信用卡、借记卡、预付账户总计超过9000万美元。以透支额为基础计算,摩根大通是美国第一大信用卡发卡行。摩根大通在数字应用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其Chase.com网站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银行门户网站,有将近4000万在线活跃客户,手机银行Chase Mobile APP有2300万活跃客户。庞大的客户规模使摩根大通能够使用强大的杠杆开展投资,并能够使用先进的产品满足不同年龄段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正如摩根大通银行总裁戴蒙针对2016年第四季度的骄人业绩所表示的,“在消费者银行业务中,我们的存款和贷款余额呈两位数增长,信用卡销量创历史新高。收单处理量破1万亿美元”,这“反映出我们对客户的特别重视和各业务的强劲表现”。而2017年4月他又进一步表示,“无论形势好坏与否,我们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发挥我们的作用,时时刻刻为我们的客户和社区提供支持。”
摩根大通消费金融发展的外部条件
当然,摩根大通消费金融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消费金融也正是在美国产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费观念转变、科技创新特别是金融创新以及监管措施完善,消费金融在美国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1950年全美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有25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已达到12.22万亿美元,而到2016年底,美国狭义消费信贷(不含房贷)就达37629亿美元,占GDP和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0.2%和29.5%。其中循环信贷(信用卡)为9955亿美元,占比26.5%;非循环信贷(学生贷款、汽车贷款等)27674亿美元,占比73.5%。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是消费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基础。1950年至201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203亿美元增长到16.19万亿美元,同期美国居民人均年度可支配收入从10033美元增加到38069美元,美国家庭平均支出也从11320美元增长至35671美元。由于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尤其是预期收入有保证,不仅促进了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借贷消费的发展,而且刺激了通过信贷进行消费的商品供应的增加。如1941年至1961年,美国家庭用于房地产和汽车的平均消费从718美元增至2513美元,有49%的新车和54%的二手车销售依靠的是贷款,还有一半家电同样依靠消费信贷。
随着人们对消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烈,金融领域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消费信贷工具,其中有用于购买奢侈品、耐用消费品的贷款,有用于住房抵押、住宅修缮的贷款,有用于个人度假、学习、债务重组等的贷款,还有信用卡贷款,产品期限长短不一,十分灵活,满足了众多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如在非循环信贷中,学生贷款是主力。2003年至2015年,学生贷款总额从253亿美元增至1232亿美元,增长386.96%。
美国发达的征信体系为消费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了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与消费信贷相关、同时也是为消费信贷发展打下基础的信用机构出现,并逐步形成了专业收集并保存消费者信用资料的信用报告机构和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收集消费者性格、声誉、生活方式等包括个人特征在内的调查性信用报告的信用调查机构。与此同时,各项制度如个人信用等级、评估、风险管理等逐步得到完善,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美国商业银行坏账率、消费贷款坏账率和信用卡坏账率保持着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分别为0.45%、1.87%、3.07%。这是完善的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制度做出的贡献。
此外,全面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为消费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20世纪60年代,在消费者运动的推动下,美国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案,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消费信贷行业的法案,形成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消费者信贷市场。如1968年颁布、后又多次修订的《诚实贷款法》,要求贷款人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融资收费的信息;1970年颁布的《公平信贷报告法》规范了消费者信贷报告行为,禁止提供虚假信息;此外还有1970年生效的《信用卡发行法》、1974年颁布的《公平信贷对帐法》和《平等信贷机会法》,1977年的《公平债务催收法》、1988年的《公平信用卡与借记卡信息披露法》和《住房权益贷款与消费者保护法》等。2010年正式签署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针对2008年的次贷危机,核心内容是要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由美联储主管,对提供信用卡消费、抵押贷款消费及其他贷款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摩根大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经验与启示
消费金融不仅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的消费金融真正兴起于2010年,但一直以来并没有受到多少关注,其中的原因早在2009年钱颖一在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花旗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消费论坛上就“预测”到:发展消费金融,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相关法律的制定、产品开发、销售分销渠道、风险管理以及个人金融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都亟待完善。时至今日,虽然如有人描述的那样,2016年中国消费金融如日方升,一鸣惊人,但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银行发展战略以及外部环境条件仍然是制约中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基本因素。消费金融的无抵押担保、小额分散以及低收入的用户,决定了其必然存在一定的坏账率,而中国目前存在的数据缺失、人为故意欺骗等问题,使得银行想要找到优质的借款人并不简单。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说的,“消费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完善风控能力,要对用户的身份进行严格的验证,明确消费者的资金使用范围,并建立用户信用评估模型,在贷后对还款过程进行实施追踪监控,一旦有逾期的迹象显现,就要实施催收手段,进行提醒和催收。”“完善的风控体系不只是在贷前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审核,还包括贷款后的催收。”因此,了解摩根大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要有明确而具体的发展战略。战略虽然是对商业银行宏观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表述,但也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可考核和实现的目标,对银行发展有具体的指导作用;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也不仅是“制定”的问题,更是“落实”问题。摩根大通银行把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战略落实到具体的“全球的客戶体验”上,就充分体现了战略的指导作用和务实性。中国的商业银行过去由于体制和制度问题,赚钱太容易,战略太虚华,这不仅严重影响其成为“国际一流”的银行,而且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败北。为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形势,不求与国际银行业的待遇接轨,而应从管理和业务设计、产品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首先接轨。
要争取合作致胜。合作是致胜之宝,自然经济如此,市场经济也是如此。摩根大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经验告诉我们,银行内部各部门是一个整体,既要分工又要协同,既要竞争又要合作,既要积极争取增加存款来源,又要进一步拓展客户,努力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实际上,银行利润增加正是银行各个部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结果。因此,银行的各级管理者要有整体意识和长远眼光,在战略发展和制度设计上强调和体现合作,在具体业务开拓和绩效考核上突出和奖励合作。
要完善相关制度。摩根大通银行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美国健全和完善的消费金融制度,这不仅包括征信制度和相关的法律体系,也包括国家收入分配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较低,而且预期收入不够稳定;同时,不健全的征信体系和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严重影响了消费金融的发展。为此,要逐步扩大居民收入占比,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居民的预期收入有保证;还要大力发展个人和家庭征信业务,尽快形成全覆盖的居民征信体系;此外,还要尽快完善法律,特别是完善失信惩戒的法律制度,降低发展消费金融的成本,促进消费金融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