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修复的管理机制及措施

2017-06-24李冬凌

重庆行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籍原则文献

李冬凌

古代书籍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主要载体和表征。据“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9月,我国累计发布古籍数据388963条、3587347册。实际上,古籍存量还将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不断深入,数据还会不断刷新。

由于古籍载体受材质、生产工艺及保存环境、使用频度等因素影响,目前大部分古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其中约占5%达到严重破损的程度。因此,如何保护好古籍,并使破损的文献得到及时地修复,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立健全修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

古籍修复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专业技术活动。它需要有相关知识背景、长期从事修复实践工作,能潜心专研的学术型人才。因此,古籍修复工作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社会各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缺乏前瞻性。如全国高校设有古籍修复专业院校很少,图书馆系统或行业界也缺乏相关的专业培训项目或计划。这导致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图书馆,出现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以重庆图书馆为例,目前古籍善本藏量达2.3万种,29万余册(件),其中3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亟待修复。但目前我馆只有6位专业人员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平均每人要背负数万册的修复任务,可谓“修复之重”,无以复加。同时,古籍修复人员的极度匮乏,也给我国古籍修复和保护带来严重损失。

首先,加大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高学历、高学问、高素养的修复人才队伍,是第一要务。古籍修复需要技术,更需要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学、历史文献学、古汉语学、典籍版本学、修复理论与技术等,能够识别纸张质地,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等。

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必要的资金投入,高等院校应加大对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对于有古籍收藏任务的图书馆来说,应有计划地吸收和培养古籍保护与修复人才,使更多的人掌握相关理论与技术,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古籍修复工作中来,以加快古籍的修复进度,提高修复的质量。

其次,加强古籍修复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及职业道德教育,是当前修复人员管理工作的亟待解决的任务。古籍修复工作繁重而枯燥,任务和责任均属高风险。在教育和管理中既要使从业人员认识到保护和拯救中华文化的重要意義,又要提倡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应该适当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以便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稳定和壮大修复人才队伍。

因此,要彻底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古籍修复“工匠式”技艺和“作坊式”生产观念。不能将把古籍修复人员定位为技工。彻底纠正关于古籍修复工作定位的“误区”,改变相关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古籍修复人员的流失和古籍修复队伍萎缩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古籍修复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限制他们对先进技术和新设备工艺的掌握,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及时总结和提升经验,很难在图书馆建立起古籍修复行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这限制了古籍修复事业朝着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妨碍了古籍修复由经验传承向科学管理的过渡。

再次,加强修复工作理论研究,加快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是当前古籍修复工作的根本保障。图书馆的理论工作者应当重视对古籍保护与修复技术理论的研究,以此推动古籍修复技术的提高和相关理论的创新。

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古籍修复职业准入制度,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由于一些古籍修复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的修复要求或者方法不当、背离修复原则,或者在修复人员、修复材料及修复场地都不达标的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导致对古籍非但没有起到保护效果,反而加重损害。所以必须呼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另外,业界对不同破损程度及不同纸质的古籍应该怎样修补,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个客观标准。虽然国家图书馆于2001年起草制定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但对古籍修复中的基本名词术语、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仍需要进一步的细致说明。因此,保证古籍修复质量,必须制定古籍修复的行业标准。

古籍修复是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修复古籍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古籍的使用和保存寿命,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古籍修复为长期保存创造了条件,也为研究、使用奠定了基础。

二、尽快确立和完善修复工作的基本原则

“整旧如旧”,是古籍修复工作的最高原则,即要求保持古籍的真实性。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和文献形态的真实性。但由于业内对“整旧如旧”这个原则的解释过于概括和宽泛,特别是对于“整旧如旧”的“旧”字的理解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原则的实行。因此,有必要对“整旧如旧”的原则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整旧如旧”原则,笔者认为应该与不可移动文物古迹修复中的“修旧如旧”原则相似:必须要在保证古籍的原物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古籍形态的修复工艺、材料的使用有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如在不可移动文物古迹修复中不能使用水泥一样,对古籍修复所用材料要有一个限制,凡是能用传统方法和传统的旧材料修复的,一定不能用现代化的方式和材料来修复。同时由于古籍的文献内容是通过文字、图像表述的。因此,在修复工作中必须要保留文字信息的完整,维护文献内容的真实性。多数古籍存在文字、图像残缺的现象,如何来修复古籍中的残片、残片文字、图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把这些缀合起来必须非常慎重。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十分的把握,古籍的残片、文字、图像不可随意缀合,以免出现错误,影响读者对其正确解读,同时也避免二次修复带来的人为破坏。

其次,“整旧如新”原则,是针对破损极其严重,已不可能恢复其原貌的古籍,需要衬纸及托裱全书进行修复。采用此种技术修复后书籍呈现一种全新的面貌,如书品、大小等方面的变化。这种“新”,它对古籍有美化和装饰作用,是一种因书而异的修复方法,以最大限度延长古籍寿命和便于利用为目的。也是一种在“整旧如旧”基础之上有创意的修复方法,所以应当在尽可能保证古籍的原物性、真实性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出修复者的艺术审美观和高超的修复技艺。同时由于所需修复的文献大都会出现卷残,页佚或字缺的问题,书籍修得再好,而这个问题的存在始终是一件遗憾的事。修复工作者必须注意学术界在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汲取各种书目所反映出来的收藏信息,努力提高自身对古籍的研究素质,对自己所修文献内容的存佚情况和收藏情况要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无庸讳言,这是一项操作难度较大、要求很高,做好不易,极难获得业界公认的工作。应该说这也是古籍修复工作中较普遍存在的不足或缺憾。因此文献修复人员必须经常性地主动向文献工作的专家请教,尽可能多地掌握和具备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方面的知识,能动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古籍修复人员。

现存古籍中的善本,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使用价值,它们的原始面貌及风格在文獻学和版本学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古代书籍史和版本学、目录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因而此类古籍的修复,必须遵循以上原则,尽量保持古籍的历史原貌,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寿命,不管是“整旧如旧”原则还是“整旧如新”原则,都必须使馆藏古籍不但便于保存,还能完整地提供给读者阅读,发挥它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修复工作的档案制度

在古籍修复中,必须根据古籍的破损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修复措施与方法,也就是要确定一种修复方案,其方案的正确与否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关键。对每一种需要修复的古籍,特别是重点古籍,都应该建立一个修复档案,注明修复日期、修复人员、修复方案、修复所用材料等,对每部所需修复的古籍进行登记备案,使古籍修复做到有案可查,保证修复工作能顺利进行。

我国古籍修复工作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在当前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担忧的工作之一。随着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图书馆古籍修复事业也将不断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古籍修复技术这项传统的手工技术又注入了很多新的内容,将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对古籍修复材料和设备加以改进,促进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使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万代流传,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田丰.试论古籍修复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J].出版科学,2009(4).

[2]杜伟生.古籍修复原则.国家图书馆学刊[J].2007(4).

[3]王沥.古籍修复——图书馆任重道远[J].农业图书情报.2006(8).

[4]袁东珏.古籍修复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4).

[5]董书承.古籍修复行业人才极度匮乏(呼吁)[N].人民日报.2003-11-13(14).

作者单位: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古籍原则文献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我是古籍修复师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