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7-06-24张岌

重庆行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化信息

张岌

自21世纪以来,各种社会关系逐渐走向电子化和扁平化。以博客、微博、各种搜索服务器(如百度等)、微信、facebook、网络购物等新型信息发布方式和云计算的不断涌现,导致各种数据、信息和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流动、传播和积累。它标示着我们已经全面进入大数据时代。在高度信息化和关系扁平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利用新技术整合数据、传播知识、引导信息流动、展开师生教学互动,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知识获取方式单一,基本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交互,即教师主动生产各种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产品。讲和受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单一且固化,教学效果也受到时间、地点和人的限制。这都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范围过于狭隘和被动,教学成果也难以评估和比较,知识传播较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这种知识灌输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面临着的考验。在信息传播日益多元化和智能化的情况下,教学引导和自主研习已经愈来愈难以满足学生对知识和信息多样化的渴求。由于传统教学过程较为封闭和千篇一律,对待学生倾向于一刀切,教学方式也以填鸭式为主,这样学生难以获得辩别和识别各种知识的能力,教师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教学的交互性无法有效达成。那么,在各种数据交杂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平台来挖掘、整合数据,传播、讲授知识,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就成为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数据和高校信息化

孟小峰、慈祥(2013)根据资料总结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存在着如下几个特点:多源异构;分布广泛;动态增长。[1]零散的数据资源、广泛而普遍的传播工具使得数据散乱的存在于各种系统和移动终端之中,知识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杂乱不清。数据集成的信息化系统也就变得尤为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十九章中提出了“加快信息化进程”的要求,特别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信息集成手段可以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覆盖面、加快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在2010年发布了“十一五”期间对十个省市667所高校信息化发展情况。只有56.3%的高校建立了集成信息资源的校园信息门户。43.6%的高校建立了校园公共数据库或数据交换系统。37.5%的高校建立了统一的身份管理和认证系统。[2]在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中,根据张一春、贾晓燕和刘平(2011)对江苏省高校信息化的调查发现,已经制定教学信息化相关发展规划与策略的学校占调查总数的91.8%,主要形式是“分散在学校总体规划中”(62.3%),只有近三成(29.5%)的高校是“单列的教学信息化规划”。同时,教学信息化相关政策与制度的数量和覆盖面还不够,虽然已经制定教学信息化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学校达71.4%,但排在前几位的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39.3%)、环境建设标准(24.6%)、共建共享机制(23.0%)、建设激励政策(21.3%)、建设考核办法(18.0%)、资源评价标准(14.8%)和环境评价标准(8.2%)都明显偏少。[3]这些数据都表明,中国高校并未真正建立起广泛的信息集成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互动效率的提升。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各个信息系统来处理教学事务或者科研事务。但是,这些板块都各自为政,零散分布,并未实现有效的整合,很多管理系统都成为摆设。

建立高校信息集成体系对教学改革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交互。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学生和老师都将突破实体学习的界限,利用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的交流和获取,而不必受限于课堂的45分钟。第二,拓展交流空间,提高学习效率。高校授课不同于小学或者初、高中,很多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师生比率失调。许多公共课程,甚至是专业课程都只配备一个老师来面对上百名的学生。在这种教学规模下,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时间并不多,难以实现一对一的问答互动。而信息集成体系可以更好地利用虚拟时空,实现老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利用信息集成体系对各种信息发布和教学计划进行个人选择,并在线讨论或离线提问,实现虚拟空间的不间断交流,弥补现场教学时间和地点的缺陷。第三,及时存储数据,实现个性化的多方互动,透明化教学过程。通过信息集成平台,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都可以打破课堂的实体界限,实现资料、信息的共享。而且通过对以往信息和未来情况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可以增进各方的了解和需求,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活动。同时,信息集成体系也方便对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与反馈。通过各种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和老师的动态教学和学习计划。如提前在系统上发布教学计划、讲义、相关资料,学生和老师都可以参与讨论和具体制定针对每个不同学习阶段或者学生的教学安排,方便各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及时参与。学生亦可以提交作业、展开线上讨论,甚至在线视频发布。这些数据都可以存储、发布并接受监督,也可以作为教师现场课堂教学的补充资料和有效延伸。

二、美国大学信息化教学平台比较分析

张应辉、刘永贵和王娜(2011)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组织EDUCASUE十一大年度报告(2000-2010)中教学信息化相关议题,发现美国高校“课程/学习管理系统”的建设正从教师主控向学生主控,从孤立系统向与其他数字化系统整合转变。因为教师与学生更多关注“课程/学习管理系统”的交互特性。[4]

以印第安纳大学—普度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为例,该校是美国普通大学的代表。它将教、学、研、办公、社交整合到统一的平台,通过一个账号密码就可以参与和操作所有的学校服务。账号和密码的设置也充分人性化,没有限制,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短语或者杂乱的数字与字母的组合。每一位管理人员、老师、学生都可以通过统一的账号和密码访问邮箱,并且可以查询其他人员的邮箱,并与之联系。学校的所有机构,如教务处、学生服务中心、科研处、校长办公室等都通过这个平台进行操作,数字化已经延伸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教学计划和安排、所有学院和课程、以及相关任课老师的生平简历,历年来的选课情况和课程评价都设置了专门的网页以供查询、选择。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各个任课老师都会在开学前两周将教学计划和相关资料发布到系统之中,选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系统即时查询,提前预习。每次授课内容都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查询,描述相当详细,任课老师可以对非选课学生或老师进行在线邀请,使其参与其中。整个系统开放、透明。同时,任课老师还可以进行视频在线教学,或组织在线讨论,给予了学生和老师相当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由于所有参与者在系统中存储数据,管理者们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考察和评估老师或学生的教学效率和结果,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政策和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系统中提供的数据库或者资源进行知识的学习,并通过这个平台查询图书馆资源。此外,论文申请、审阅、提交和相关表格下载都可以通过此平台来下载和操作。此外,除师生共享的教学板块之外,教师和学生权限不同导致应用不同。学生权限不仅包括课程論文各种事物,还涉及社交网络构建。和国内分立的论坛不同,印第安纳大学-普度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的信息系统也可以查询校园服务板块,包括找工作、找室友、学习小组、二手买卖、课程讨论等等各种社交模块。通过这种资源整合,学生可以将整个校园生活虚拟化,方便人性的享受大学生活。这些登陆数据的分析也可以帮助管理者们更加了解学生的秉性和行为轨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除学生权限外,教师的权限也是将各种事务和社交串联起来。通过登录统一的信息平台,就可以实现工资查询、学校政策通知、科研申报等个性化服务,也可以进行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总之,通过一站通式的服务可以浓缩师生交流,提供有迹可循的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结果。

三、构建中国高校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议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建立了高校管理系统平台,却较为碎片化,管理效率较低。很多学校在处理各类教学科研事务时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模块来进行处理,导致了数据的缺失和分散,许多重要的数据会被干扰或者过滤掉,最终无法建立真正的系统数字化服务,反而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基于此,本文提出三点优化高校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措施:

第一,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系统整合。很多高校的信息管理模块,如科研、教学等都是独立的模块,统一管理较为困难。管理人员往往要协调多个系统,增加了工作负担。多个零散、独立的管理模块也造成了学校内部事务交流的困难和成本,导致诸多涉及多個部门的事务并不能按照统一流程进行。于是,需要对学校各个独立部门进行协调整合,设立统一的管理模块。这样能更好的对多个事务进行管理、分析,形成大数据库,从而保证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第二,展开数字化的培训与支持服务。高校需要对数字化管理和信息集成进行培训和管理,告知教师、学生和行政人员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操作内容。自上而下的鼓励高校人员参与其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加强学生和教师学习以及应用数字化系统的素养和能力。发展效率标准评估和基础建设,如学校网络环境投入、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培训等。

第三,结合具体的学科和功能打造个性化、专业化的平台。高校的信息化平台需要懂得教学、理解学科安排和体系的人和IT人士结合才能进行,这样才能实现可靠的、符合学科发展和教学任务安排的体系设计。学生和教师在这一系统中才能实现有效的交互。总之,需要将IT技术和教、研、学结合起来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应用热情,并能真正的实现定制化的专业开发信息系统。所以,在构建高校信息化教学平台时不能一味的依赖技术,而是需要将高校各方引入到技术中来,共同探索开发才能更好的发展一体化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孟小峰,慈祥. 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调整[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1):146-169.

[2]总结“十一五”期间高校信息化发展情况[EB/OL],中国教育网络,2010-9-6.http://www.edu.cn/125_10617/20 100906/t20100906_518890.shtml.

[3]张一春,贾晓燕,刘 平.创建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内涵与发展战略[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27-32.

[4]张应辉,刘永贵,王娜. 美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EDUCASUE(2000~2010)年度报告解读[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11):13-16.

作者单位:西政政法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大数据信息化信息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