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成渝中心城市发展方向的思考

2017-06-24金刚肖磊

重庆行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成都重庆功能

金刚+肖磊

中国西部地区近年来迎来经济快速发展,在新常态的新时期,经济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部人口与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对中国内陆经济发展、国家区域平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成都、重庆经济体量突出,集中了整个板块核心优势资源,对区域发展与生产组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构建全国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研究两个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空间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成都、重庆发展现状的解读

(一)人口产业基本情况

考慮到行政区划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以主城区所在的实体地域对两个城市进行考虑。成都与重庆主城的城镇人口都在700万人左右,体量上基本接近。两个城市分别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与西北角,呈对角分布的格局,重庆是长江出川的重要门户,成都则是传统意义上四川的中心。

从产业发展的实际来看,近年来重庆市主导产业突出且升级换代明显,从过去的汽配、机械等逐渐升级到目前电子、汽车为主的格局,新产品占全国的比重也从零上升到10%以上的地位,优势行业规模突出且具有国家地位。成都的情形则相反,产业门类繁杂,有7个部门比重超过10%,主导行业不突出。

服务业发展方面,成都和重庆的生产性服务都还处于成长阶段,与沿海一线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但成都的旅游服务、重庆的贸易在全国优势较突出。成都、重庆分别集中了区域主要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成渝片区内的吸引力突出。例如,成都集中了四川省内60%以上三甲医院,其它所有城市都无法与之相比。

(二)两市优势条件互补

从发展条件来看,成都和重庆的实际是优势互补的,拥有巨大的协作发展潜力。成渝携手,可为我们勾画出西部崛起蓝图中的重要篇章。

成都的优势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航空地位明显,成都已经是全国除北京、上海以外最大的航空枢纽;二是成都的科教创新资源丰富,在创新研发方面强于重庆,在西部地区仅次于西安,且与北部的绵阳科技城市联系紧密;三是成都的国际化和开放性较好,定居成都的外籍人士超过5万人,国际知名度较高;四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特的消费文化,使得成都不仅是重要的旅游城市,也因生活气息浓厚而富有吸引力。

重庆的优势有所不同:一是长江水运带来的综合货运优势,川渝乃至云贵甘肃地区的货物走长江需在重庆港口下水;二是在区域贸易层面,重庆集中了西部批发市场30%的份额,是成都的2倍以上;三是电子、汽车等优势制造业兴起,奠定了内陆产业集群的发展基础;四是重庆拥有直辖市地位,在争取国家战略与政策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在项目管理与落地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实施抓手。

城市特色风貌方面,成都背靠都江堰,是中国最具景观效应的田园城市;重庆则是著名山城,以大山大水格局而闻名。两个城市各具特色。

(三)发展思路存在不同程度冲突

首先,两个城市提出的产业方向相似,都强调制造业集聚,主要呈现重庆领先、成都跟随的状况。在重庆产业政策取得一定成绩的情况下,成都也后续跟进,发展与重庆相似的汽车电子等行业。又比如成都原先重工业不强,于是引进彭州石化等大型项目,而重庆城区则在清退类似产业。成都由于背靠青藏高原,大气扩散能力弱,在产业规模未达到一线城市水平时,空气污染已经比较严重。与此同时,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水域上游,水污染超出沱江、岷江自净能力,造成下游地区水质严重下降,这与重庆地处长江的情况明显不同。

其次,两个城市都强调打造综合型的交通枢纽。从功能上来看,重庆偏重工业、贸易,应以铁路水运为主,成都客运集散强应强调公路发展。但实际情况不然,成都凭借区域性编组站的优势,将更多的铁路运输留在本地,反而重庆公路货运量更高。在长江经济带与国家铁路大发展的背景下,重庆由于区位与航运优势逐渐成为西部的铁路中心,成都的对策是全力增加成都对外铁路通道以巩固自身地位。航空方面则相反,由于成都机场更加接近欧洲,向西开放更具优势,但重庆也竭尽所能打造国际枢纽。

第三,两个城市都要打造现代服务中心,但都不考虑服务功能细分后的互补协作。比如重庆原本贸易优势更强,在重庆“渝新欧”铁路取得明显成绩的情况下,成都也跟进发展“蓉新欧”。又比如,重庆、成都都发展会展行业,并都自称“西部会展之都”。与此同时,一些该重视的方面却没有考虑:重庆在文化、都市旅游方面欠账明显却很少考虑去提升;成都的区域性消费很强,却不在交通方面予以支持,导致区域客流多次换乘的困扰。

二、城市功能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成都、重庆的发展不应是压倒对方的模式,而应强调彼此的分工,结合交通联动发展,促进功能协调。对未来成都、重庆功能发展方向的主要建议如下:

(一)成都区域功能建议

首先,建设成都为中国西部的国际交流窗口。依托成都是整个东亚面向欧洲最近的枢纽机场优势,打造成都为联动欧洲与东亚的国际交往中心,结合成都田园城市风貌、特色文化资源与生活气息,发挥对国际国内商务人群的吸引力,加快产业升级。重点应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加快国际组织在成都的布点,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其次,培育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中心。一是依托成都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成都国际地位的旅游城市,巩固“北京、西安、成都”三大中国国际旅游之都的地位;二是发挥航空与中心城市优势,提升旅游集散组织与旅游服务能力,加强与乐山等旅游城市的快速联通,促进西安-成都-昆明区域旅游通道建设;三是结合成都慢节奏、重生活的特性,发展艺术、博览、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

第三,打造世界级的消费娱乐中心,要立足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升级发展成都的消费娱乐功能。结合电子商务发展,打造新型的商业业态,建设体验性的消费服务基地。积极发展类似迪斯尼乐园等主题公园,助推成都服务业提档升级。结合影视文化发展,促进传媒与娱乐业发展。

第四,构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基地。目前成都在机器人等许多高端科技方面已有基础,未来应注重军转民应用等进一步发展。同时,注重微笑曲线下游创新领域的发展,结合互联网经济、电商发展,打造成都市场营销领域的研发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争取国家“市场创新”方面的配套改革实验政策。

(二)重庆区域功能建议

首先,建设西部现代生产基地。把西向开放、长江口岸开放等结合起来,发展重庆现代制造业产业体系,其中,电子产品、整车装备、临港加工制造是发展重点。传统产业向外转移的如汽摩配件等,本身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强,应有计划地向渝西、川北地区转移,发挥对区域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撬动川渝东部地区工业化进程。

其次,构建西部综合货运枢纽,发挥长江联动西北、西南的多向开放纽带作用。加快贯通南北的区域铁路通道建设,注重新通道与重庆港口之间的衔接,将重庆“米字形”铁路枢纽的地位充分发挥。加快建设果园港到团结村铁路枢纽港之间的支线铁路建设,将长江口岸与欧洲贸易对接,充分发挥双向开放的枢纽作用。

第三,打造重庆内陆商贸流通中心,承载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贸易中心的功能要求。依托重庆区域贸易地位提升机遇,结合现代电子商务带来的升级变革,建设新型商务商贸园区。加快物流业升级发展,培育第三方物流,加强货运产品细分服务,提高流通服务水平。加快新型商品流通渠道建设。

第四,发展长江上游金融口岸,结合国际贸易需求、产业与物流业发展趋势,积极发展离岸金融、口岸贸易服务。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结合西南、西北方向的国际开放,加快内陆金融中心建设。

三、城市空间发展建议

在既有城市内部矛盾加剧、产业功能升级与新城市功能发展的情况下,成都与重庆既有城市格局未来面臨着重大的调整需要,这里列出主要的对策建议。

(一)成都空间布局建议

首先,推动工业向外调整,推动第二产业跨越龙泉山向东部丘陵地区布局发展。由于成都天然的大气扩散瓶颈和成都平原田园生态保护的要求,不宜在龙泉山以西成都平原范围内继续集聚过多的产业,减少产业开发与工业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在退二进三的基础上对腾挪出来的用地进行服务升级。在龙泉山以东推动公路铁路建设,组织分散的产业城镇组团。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应尽量迁出四川盆地范围。

其次,要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一方面是田园环境的修复,重现天府之国的田园风光;一方面是成都水系统的修复,包括岷江、沱江的污染源头治理,以及成都范围内的水生态环境的建设。逐步推动成都生态景观系统与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成都西部龙门山一线与都江堰生态保护与管控。

再次,要加快新能源的全面应用,尤其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由于成都大气扩散的能力薄弱,即使城市不发展工业,也会因汽车尾气排放等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必须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当前越发严峻的成都雾霾问题,加剧了这一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建议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广,相关配套充电设备等在近年内全面建设。

最后,以天府新区为契机空间重构。推动消费娱乐、科教创新、文化体验、国际交往、主题公园、优质公共服务向南布局,以水网、田园格局为基础,构建多组团结构。同时结合天府新区形成的双城结构、南部区域服务功能密集的新格局,加强区域交通配套,促进成渝腹地与成都区域服务功能节点的快速联系。

(二)重庆空间布局建议

第一,应转变传统环形放射状城市空间组织格局,建设多组团网络状的结构。重庆主城是典型的槽谷结构,在中央槽谷逐渐建设填满后,逐步向东西两大槽谷拓展。环放结构在新的槽谷分割的空间格局下已经不再适用,地形与交通结构冲突日益明显。重庆独特的三江交汇的地形,又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矛盾,城市内部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功能组织效率有所欠缺。

第二,要加快推动老城的功能腾挪,推动北部的两江新区、东西槽谷中新城市片区的建设。目前阶段,重庆老城中集中了大量不宜集中的功能,如批发市场、老工业、科教园区等,功能密布、用地局促、客货混杂,给人很强的老、破、旧感受。老城内部的受限于传统功能难以升级,而都市功能拓展区又缺乏功能支撑,必须加快产业腾挪。尤其要加快城市内部商业、商务空间改造,完善配套设施系统,实现服务功能的有效发展。

第三,构建城市北部开放发展带、西部宜居城市带。结合城市北部团结村、空港、果园港等一系列政策开放空间,加强政策与交通对接,打造中国西部内陆开放经济带。对西部槽谷新开发地区,结合璧山在内、除团结村外,打造重庆联系成都方向的窗口地区,扭转当前单纯作为产业区、科教区的发展思路,结合山水格局建设宜居城市,积极培育面向成渝腹地与重庆本地的区域消费功能,填补重庆自身短板。

第四,加快建设管理机制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主城九区之间的分工协作还需加强,目前在招商引资与项目上的恶性竞争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重庆近郊包括西部槽谷在内很多土地实际被投资集团储备管理,土地开发与区县城乡建设部门之间的衔接还需加强,从而更好地符合发展定位、契合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万民.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J].南方建筑,2008(4):34-37.

[2]胡小渝.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6(7):26-27.

[3]徐旭.“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南地区发展战略思考[J].重庆行政,2015(3):26-28.

[4]余颖,扈万泰.紧凑城市—重庆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4):59-66.

[5]魏晋.成都平原人地系统协同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6]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作 者:金 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城市规划师

肖 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城市规划师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成都重庆功能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穿过成都去看你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在这里看重庆
成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