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域下供给侧改革的理论脉络与实践逻辑

2017-06-24张贵群张欣

重庆行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张贵群+张欣

自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以来,这一新提法迅速成为学界、政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一时之间,社会各界言必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应该如何有效推进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答上述问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内涵和政策外延进行界定,并将其放在比较的视野下,对国内外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得出对我国现阶段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一、中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脉络比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新的提法,并非是人为臆想出来的新名词,更不是所谓空有其名的政策口号,相反,它是基于我国现实国情,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而提出的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实践依据的重要创举。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创新意义,但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供给侧的概念也并非由我国首先提出。换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源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定历史背景,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逻辑。要准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有必要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其发展进行细致地回顾。

(一)国外对供给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对于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伴随着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而不断向前推进的,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供给学派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自19世纪初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Say Jean Baptiste)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萨伊定律(Says Law)”,强调供给和需求的一般均衡以来,“供给侧”经济学派(亦称为“供给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的发展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上升趋势和演变轨迹[1],大体表现为以下两个转变:(1)从主张“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转向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这一转变以1929-1933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为重要标志和时间节点,对应的经济政策导向则从强调市场绝对主体地位转向强調强调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2)从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转向主张“供给管理”的“供给学派”,这一转变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的“滞涨”现象为重要标志和时间节点,对应的经济政策导向则从强调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转向强调降低税负、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二)国内对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研究

相对而言,国内对于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国内最早关注供给侧管理的学者是张五常,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张五常就指出,“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2]。不过,当时供给侧的概念没有引起学界和政界的足够重视,相关研究主要以民间自发为主,成果也较为零散。之后,随着“70后经纪人改革论坛”、“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华夏新供给研究院”等组织和机构的成立,以及《新供给主义宣言》、《中国式新供给经济学》等书的出版,我国学者对供给侧管理的研究不断深化,在吸收借鉴供给学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适合中国现代化客观需要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认识框架[3],为国家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提出奠定了扎实理论基础。自2015年底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战略的提出进一步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角度对供给侧和供给侧改革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解读;二是针对我国供给体系和供给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的探讨;三是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对特定层面和具体领域的供给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二、中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逻辑比较

与供给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一样,供给管理的实践探索也始于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任务之前,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供给管理的实践探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供给管理的简单复制。事实上,尽管两者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其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这也决定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供给管理。

(一)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

美国供给管理的提出始于上世纪70年代,面对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胀问题,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并没能帮助美国走出困境,或者说刺激总需求已经无助于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5],供给管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我国之所以于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而做出的战略选择。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长期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侧拉动,其边际效应递减趋势已刚性存在,亟需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增长动力[4]。

(二)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导向

从大的范围来看,无论是美国的供给管理还是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标都是为了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具体来说,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各异,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的供给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是目标导向是不尽相同的。如前所述,美国的供给管理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滞胀问题,其首要目标是促进就业、抑制通货膨胀。而当下中国,尽管存在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但总体来说,压力并不大;另一方面,尽管面临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但调控空间较大,远非停滞。可以说,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发展所需也是主动选择,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重点任务则在于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简单来说,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5]。

(三)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手段

时代背景和目标导向的不同,决定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需采取的政策手段也应区别于美国的供给改革。对于当时的美国而言,需求管理政策对于滞胀问题的无能为力,让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脱颖而出,里根政府基于相关理念采取了一系列供给管理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削减财政开支、大规模减税、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摆脱滞胀、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带来了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的同时也带来了政府赤字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张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政策措施方面,主要强调“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即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型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政府减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以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清除过剩产能、清楚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为中国经济战车顺利前行扫清障碍[6]。从实施情况来看,尽管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探索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其长远效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三、国外供给管理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可见,基于西方特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供给学派和供给管理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其主导思想和政策主张包含了众多科学的成分,关于经济发展的理性分析和应对思路对于我国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但必须在理性分析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开展本土化的研究。

(一)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对需求侧的管理

需求与供给作为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既相互对立,又辩证统一,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因此,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应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放弃一方谈另一方的管理和改革都是片面的,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事实上,从国外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究竟是以需求侧还是以供给侧为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否定之否定螺旋式往复上升的特点,主张供给管理的供给学派也正是在与主张需求管理的凯恩斯主义的交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两者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后期,供给与需求的两类协同机制并行存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经济发展约束兼而有之,因此,在设计经济宏观调控政策时,不仅要合理化解供给抑制,也要不断释放需求潜力[7]。只是在当前,供给侧的调控和管理更为迫切,理应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需要通过创新驱动,主动调整供给进而引领需求,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协同发展。

(二)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与需求管理侧重短期调控不同,供给侧改革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美国的实践来看,采取供给管理政策的里根经济学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促进作用是经过较长的时间后才逐渐显现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表明我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舍弃短期刺激政策偏好,转向供给侧去寻求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这也说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快速见效,更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8]。如胡鞍钢等人所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既有短期任务,也必须具有长期战略;既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又要组织好重点领域的歼灭战,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处理好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的关系、战术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关系、提升供给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宏观调控与简政放权的关系。只有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同时发力,打出一套改革的“组合拳”,才能更好地解决存在于我国经济中的长期结构性问题[9]。具体来说,唯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选择性借鉴西方国家供给管理中的有效政策手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从这点来说,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美国在里根政府时期所进行的供给管理无论是在理论基础、时代背景,还是政策目标、对策举措方面都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另一方面,我们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的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供给学派的先进研究成果和西方国家在供给管理中经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当然,这种学习和借鉴,应该是一种有鉴别、有选择性的“扬弃”,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以西方国家供给管理中采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为例,面对经济滞涨现象,英美两国都采取了削减公共服务和降低社会福利的措施,以减少政府支出,缓解财政压力,从这点来说,并不足以为我国所借鉴,因为相对于当时英美国家过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投入,我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投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屬于需要补充的短板。与此同时,两国在削减公共服务支出过程中采取的公私合营(PPP)模式以及运用企业管理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做法对于我国改进公共服务则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府责任视角下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工具创新研究”(主持人:张贵群,批准号:2015BS06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康,苏景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J].财政研究,2014(8):2-16.

[2]张五常.鼓励内供远胜鼓励内需[N].财会信报,2008-12-22(11).

[3]孙亮,石建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3):75-82.

[4]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

[5]要弄明白供给侧改革,习近平这两次讲话必学[EB/OL].新华网.2016-06-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 /01/c_1118966953.htm

[6]习近平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四则运算”[EB/OL].中国干部学习网,2015-12-25,http://www.ccln.gov.cn/hotnews/167652.shtml

[7]徐康宁.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6(4):5-9.

[8]文建东,宋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2):20-27.

[9]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2):17-23.

作者单位: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