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2017-06-24彭发明罗峰朱玲
彭发明 罗峰 朱玲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再次关注三农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寻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新思路与应对策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城乡差距相对值不断缩小,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逐步得到改善,扶贫攻坚有条不紊得逐步推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民增收的动力仍比较缺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和特色性仍有待改善和加强。《意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不断提升农业供给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要举措,农业供给侧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关乎整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相关。“十三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厘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从科学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和政策外延做出清楚阐释,探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推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绩逐渐进入历史上最好的阶段。粮食产量连续13年获得增收,农民的收入也连续11年持续增长。但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很多现实问题,特别是粮食和农业增产过度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生态代价。
首先,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增长,但是产需矛盾仍然突出。具体而言,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形成粮食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的现象。从2011年至2015年数据看,全年粮食总产量连年攀升,年年都是丰收年。另一方面,从海关总署的数据看,粮食进口近三年均过万亿吨。2011年进口粮食总量为6390万吨(1278亿斤),此后逐年攀升,2016年进口11100万吨(2220亿斤)。受粮食高进口影响,我国粮食对外依存度攀升,2011年为11.2%,2016年已升至18%。在所有粮食品种中,大豆对外依存度最高,2011年至2015年5年间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3.8%。
其次,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相伴随,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亟需改变。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关乎粮食生产安全,也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粗放型的耕种方式对农业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重金属中—重度污染或超标比例占2.5%,覆盖面积3488万亩,轻微—轻度污染或超标比例占5.7%,覆盖面积7899万亩。另外,局部地区土壤有机质下降,北方土壤碱化趋势与南方土壤酸化趋势同时出现。与此同时,粮食的增收片面的依赖化肥、农药等,对粮食的可持续和多元化的增长造成不良影响。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升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农业企业和农民创新能力和降低涉农企业和农民负担为主要手段的改革思路,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来实现供需均衡。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五大发展理念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的行动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引。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为了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指南和理论武装。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将创新发展作为首要因素,着力培养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协调与共享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遵循,《意见》明确指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绿色与开放,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走向,坚持发展生态农业,既能够丰盈农民的钱袋子又要保住农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坚持“走出去”战略,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粮食安全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提高粮食产能。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农科院召开的座谈会上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此次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稳定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底线。《意见》对于粮食安全的强调适应了当下粮食安全的全面性的考量,不单单指粮食总量的安全,还包括卫生安全、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将“量”和“质”放在相平等的位置进行强调和重视。《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三)生态保护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意见》明确指出,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因此,合理处理农业生态保护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生态保护是一个变量,只要善于利用,可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用最大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农业和涉农项目,利用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并不断修复生态环境,将农业和农村的青山绿水变成农业和农民增收的“金山银山”。《意见》指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四)农民增收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民增收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考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基本考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如何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是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意见》将农民共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作为一个核心要领贯穿其中,从培育职业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和提升农民分配权益等方面全力推进农民增收。《意见》指出,大力推进农民奔小康,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数说“一号文件”的粮食大背景[EB/OL].澎湃网,2017- 2-6.http://www.thepaper.cn/www/v3/jsp/newsDetail_forward_1612 843.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
責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