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管子》看领导者对优秀公务员差异化培养之道

2017-06-24张波

重庆行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优秀人才同质化管仲

张波

管子是后世对管仲的尊称,他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管鲍之交,源远流长,成为交友的典范。管仲相齐,谋略卓越,《史记》述为:“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智慧集于《管子》一书,是我国先秦时期开源性的古代管理学巨著。纵观先秦思想,“和而不同”贯穿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之中,虽各有侧重,但却强调将“差异”与“和谐”辩证的统一。当下,单位公务员的同质化竞争成为“公招”时代的普遍现象,考量着单位领导用人之术与养才之道。能否实现优秀公务员的差异化培养和发展,真正实现“和而不同”的人才发展格局,成为衡量单位领导智慧与才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追溯历史,鉴于现实。管仲思想是儒、道、法思想的先驱。“和谐”一词便最早由管仲提出。他强调,“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管子·兵法》)他还认为“五音不同声而能调,五味不同物而能和。”(《管子·宙合》)由此可见,管仲认为“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和”是一种主观能动性。领导在组织中只有实现“差异”中的“和谐”与“和谐”中的“差异”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莫之能伤”,提升组织的效率和战斗力。《管子》虽未成为显学,却深刻影响先秦思想的诸流派,并关照当下人才管理困境,其智慧给我们深刻启迪。《管子》将尚贤育才形象比喻为“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百年之计莫若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千古流传至今,隐喻了人格素质的培养和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今天领导者如何差异化培养下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差异化培养的理念——“敬而待之,爱而使之”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现阶段的竞争选拨考试,很多公务员都是过五关斩六将,都具备比较高的工作素养和能力。高素质优秀公务员的竞争往往具备同质化竞争的典型特征,既能激发组织活力,开发组织潜能,实现组织的跨越发展,也容易使单位公务员偏重近期目标,急功近利,形成人人自危的组织氛围。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方面是优秀公务员同质化竞争“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如何调适这种同质化竞争,考验的不仅是单位领导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更考验着领导对优秀公务员差异化培养的理念。在同质化竞争中发现人才的差异之美,在差异化人才发展路径中聚合组织发展目标,是现代领导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管子·七臣七主》)管仲特别强调领导者人才管理理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性,认为领导者理念的正确与否将对组织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回读《管子》,他主张领导者对人才要“敬而待之,爱而使之”(《管子·侈靡》),这可以看做是管仲人才差异化培养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人才差异化培养,却从组织治理的高度阐述了领导者在单位内部优秀人才差异化培养的要旨,为领导者应对单位内部同质化竞争提供一种理念支撑。

(一)以人为本,和而不同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管仲首提“以人为本”的理念,将领导者是否尊重人和发展人作为组织发展的决定因素。这其中逻辑是,领导者要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和发展人,就必须承认人的差别,尤其是尊重人在才能禀赋上的差异,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发展通道,提供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做到“和而不同”。首先,领导者要坚持“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识别理念,做到“德当其位,功当其禄,能当其官”(《管子·立政》),坚持用实践的维度来分析优秀人才的长处和短处,尊重每个优秀公务员的才能,并为之提供实践机会。其次,领导要坚持“尚贤”的理念,“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管子·五辅》),以大局为重,以单位的发展为重,在思想上尊重人才,在行动上满足人才的各方面正当需求,营造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人才竞争氛围。再次,领导要坚持“简单可以信赖”的理念,做到“和而不流”,建立一种与优秀人才的简单沟通方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尊重差异,以和为贵,把握“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 (《管子·霸言》)的要义,营造简单信赖的单位人际关系。

(二)尊重差别,敬而爱之

彼得·德鲁克指出:“倘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领导应该辩证的看待单位的同质化竞争,既要看到优秀人才在竞争中的共性,也要看到优秀人才在竞争中的个性。共性决定了组织的风格和愿景,展现了单位人才竞争的普遍性;个性决定了公务员个人的特点和长处,反映了优秀人才个体的优势和自我实现的特有路径。管仲非常注重校勘人才的差别,并尊重这种差别,用其所长,实现“1+1>2”的整体聚合效能最大化。管仲向齐桓公举荐“五杰”时就说,“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词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力,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管子·匡君》)因此,领导者对优秀公务员实施差異化培养,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具有培育“尊重差别,敬而待之”的理念。首先,领导者要锻炼自身眼界。正如管仲所言,“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管子·牧民篇》)领导者能否识人用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眼界。领导者必须具有前瞻性和洞察力,能够以全局的眼光和发展的视角审视单位内部优秀人才的同质化竞争,聚焦组织发展目标,尊重差异,正视人的秉性、能力、利益方面的不同,并将这种差异视为组织发展的宝贵资源,敬重公务员的多样化与差异化。其次,领导者要修炼自身的胸怀。在同质化竞争中,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做事的方式不尽相同,分歧和矛盾在所难免。作为领导者要有容人容事、不计恩怨的雅量,有相互尊重、坦诚相见的气度,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再次,领导者要修为自身的心力。管仲认为“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何谓解之?在于心治。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管子·内业》)管仲所谓的“心治”实际上是一种定力,是领导者在大是大非上的底线思维和单位规章制度上的红线思维。换言之,领导者要对单位优秀公务员的差异化培养做到心中有数,行中有度。面对同质化竞争,领导者既要“敬而待之”,又要“正心在中”,在鼓励差异创新的同时,兼顾规则,保持定力,用清醒的规矩意识使差异化培养保持正向的功效。

二、差异化培养的方法——“政教相似而殊方”

单位是人的集合,具有社会群体性的特点,正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言,“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单位建设中,领导必须将各种类型的优秀人才进行分类管理,了解把握下属不同的气质类型和工作方式,实现不同优秀人才的差异化合作和发展,以组织凝聚力的最大化为目标,采取差异化的培养方式。管仲在理念上尊重人才的差异化,在具体实践上也实现了人才的产异化培养。他强调,“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教者,标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然若謞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备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管子·侈靡》)管仲以精辟的语句一语道破了同质化竞争的破解之法,那就是领导要根据公务员不同的素质禀赋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实现差异化培养目标——整齐化一。

(一)因材施教,目标聚合

管仲识人用人首要强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可以理解成是其差异化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面对单位的同质化竞争,领导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所谓的“同质化”指的是人才条件的同质化,而不是人才能力的同质化。换言之,同质化的是人才的外在表象,诸如年龄、资历、学历等,而不是人才的專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很难同质化的。如何实现不同的人才合作与竞争,释放人才不同的专业能力,达成组织目标,这才检验一个单位领导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就如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一样,药材自身比较同质化,老中医却因人施方,千变万化存乎一心,治愈百病。领导者要实现单位优秀公务员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要做到费孝通先生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首先,领导者要做到“各美其美”。领导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自身的经验,研判公务员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明确每个公务员的气质类型和专业所长,营造容忍差异、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真正做到“各美其美”。其次,领导者要做到“美人之美”。领导者要秉持公心,根据公务员各自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其为依据提供不同的培训机会和晋升机会,使每个公务员由“一个萝卜一个坑”变为单位内部的动态平衡性发展职位,将公务员的一技之长与多岗锻炼有机结合,实现美人之美,百花齐放。再次,领导者要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领导者要用组织目标来统御单位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明确细分组织目标和需求,合理阐述组织愿景,使公务员能够根据目标找到自身专业能力的切合点,聚焦个性能力,形成“殊途同归”的人才能力聚合效应,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二)“审于时而察于用”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管子·牧民篇》)管仲用这样一段话将领导者进行差异化人才培养的方法进行鞭辟入里的讲解。管仲认为,能否实现同质化竞争中差异化人才培养,关键在于领导,即所谓“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换言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差异化人才培养是领导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素质。那领导如何才能做伯乐呢?管仲给领导提出了一个方法论的出路,那就是“审于时而察于用”,主张领导进行人才培养需要实现“审于时”和“察于用”辩证统一。首先,领导要做到“审于时”。领导在差异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做到审时度势,在公务员初入职阶段给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多鼓励个性,少点共性约束,充分释放公务员的天性与才华,发掘公务员的专业特长与技能;在入职稳定期,领导要多点共性的约束,根据公务员个性进行工作分配,着力塑造竞合的工作氛围;在公务员上升期,领导要以共性为纬度、以个性为经度,侧重考核公务员的综合素质,任人唯贤,实现公务员的多维发展。其次,领导要做到“察于用”。领导者要将“赛马不相马”的理念付诸实践,从“言、行、能”三个方面审视公务员的能力和素养,将公务员的目标与动机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听其言,考量公务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以区分公务员的价值观认知;观其行,分析公务员间的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差异,以划分公务员的行为向度;察其能,敢于给公务员做事的机会,建立以结果为导向考察晋升方式,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科学选拔晋升体系。再次,领导要做到“任其所长 ,不任其所短”。在同质化竞争中,领导要将“审于时”和“察于用”辩证统一于“明主之官物色,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管子·形势解》)单位领导将职级与职位与公务员能力相匹配,实现公务员以能力为核心的合理流动,使公务员既可以根据能力实现职位升迁。同时,不让“雷锋吃亏”,公务员可以根据个人的成绩实现职级的晋升,充分体现对公务员劳动和贡献的尊重,建立以能力为基础的公务员职业生涯分流体系,“使智者尽其智,谋士尽其谋,百工尽其巧”。(《管子·山至数》)

三、差异化培养的目标——“明于分职”

在管仲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体系中,他既容纳差异,又鼓励差异,并将差异化人才的配置作为齐国争霸的核心软实力。他认为,“明主之治也,明于分职,而督其成事。胜其任者处官,不胜其任者废免。故群臣皆竭能尽力以治其事。”(《管子·明法解》)由此可见,管仲认为差异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明于分职”,做到量才适用,人尽其才,优化组合,选贤与能,最终实现各司其职,达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要做到“明于分职”,管仲认为“官职、法制、政教得于国也,诸侯之谋虑得于外也,然后功立而名成。” (《管子·明法解》)换言之,管仲认为要达成组织内部差异化培养的目标,领导需要综合运用法治与道德的力量,随之便“功立而名成”,契合领导差异化培养优秀人才理念中的“和”。

(一)以法致和,定分止争

管仲非常注重法治的力量,“法者,天下之程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他将“法”做了形象的描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管子·七法》)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单位更是如此。“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七臣七主》)领导者要实现单位优秀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就必须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法致和,定分止争。首先,领导要用将差异化培养置于规章制度之中。对于任何组织而言,规章制度都是公务员不能逾越的底线和不能触碰的红线,是刚性制度和柔性约束的集合。领导尊重差异,实施差异化培养,绝非是讲面子不讲规矩,讲关系不讲原则,而是切实做到将差异化人才培养置于规则之下,而不是在规则之外,更不是在规则之上。其次,领导在差异化培养中要加强对公务员特别是优秀公务员的规则意识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规章制度、按规矩办事。再次,领导在差异化培养中要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管仲特别强调执行中法的权威,“故明主之治也,当于法者赏之,违于法者诛之。故以法诛罪,则民就死而不怨;以法量功,则民受赏而无德也。此以法举错之功也。”(《管子·明法解》)领导者要在差异化人才培养中坚决维护规章制度的刚性,绝不允许“恃才傲法”,不能搞“情有可原”“下不为例”“法不责众”,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旗帜鲜明地惩戒破坏规章制度的公务员。

(二)以德致和,以文化人

管仲将德治看做与法治相辅相成的整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维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篇》)“四维”即“礼、义、廉、耻”。由此可见,管仲将德治在组织治理中的角色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形成与法治相辅的另一维,实现组织内部差异化培养的文化意义上的调和。管仲特别指出:“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管子·君臣上》)在“明于分职”差异化培养目标指引下,首先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在具体培养中做到“三本”,即“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管子·立政篇》)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领导要营造“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文化氛围。“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 皋陶为李,后稷为田。此四者也,天下之贤人也, 犹尚精一德,以事其君。今诬能之人服事任官, 皆兼四贤之能。自此观之,功名之不立,亦易知也。”(《管子·法法》) 所谓“尚精一德”,就是要实现道德与专业技能的结合,既能以德致和维护融洽的人际关系,又能用“一技之长”实现自身的差异化发展,将德与能细化到个人的责任担当之中。

作 者:本刊编辑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优秀人才同质化管仲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戴春琳 汇聚优秀人才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图表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高技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