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型旅游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互动关系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

2017-06-24朱东国谢炳庚邓楚雄熊鹏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张家界市张家界林地

朱东国,谢炳庚,邓楚雄,熊鹏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 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典型旅游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互动关系研究
——以张家界市为例

朱东国1, 2,谢炳庚1*,邓楚雄1,熊鹏2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 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旅游城市用地是休闲旅游发展的载体,研究旅游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互动关系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升休闲旅游发展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典型旅游城市湖南省张家界为例,运用RS 和GIS技术,分析张家界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动态,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休闲旅游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20年来张家界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林地、草地和耕地依然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来看,建设用地增幅最大;从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看,以耕地和草地转化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林地为主。研究表明,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同时休闲旅游发展又制约着耕地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的总量;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对休闲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休闲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又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张家界在未来休闲旅游发展中要重点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休闲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用地需求,为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合理布局和打造生态型休闲旅游城市提供有力支持。

旅游城市;休闲旅游;土地利用变化;互动关系;张家界市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和热点问题,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不仅引起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区,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剧烈的地方,城市景观环境变化多因土地利用而引起,具体表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正在经历着农业用地和自然景观用地逐渐向城市用地的演变[1-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城市宜居宜游的休闲功能日显重要,学者们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休闲旅游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

众多学者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休闲旅游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3个方面展开:一是研究休闲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从2004年开始,休闲旅游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中对休闲旅游概念的探讨一直在进行,黄震方等[6]认为休闲旅游是休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是人们为了调节身心和追求心灵舒畅而利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闲适状态的活动。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McMurry[7]提出了旅游业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问题。左冰[8]认为在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时,应该将休闲旅游作为重要的驱动因素,并从交通、政策、土地竞租、投资压力与旅行成本、旅游需求等5个方面对旅游驱动因素加以阐述。陈志钢[9]、杨俊等[10]、吴丽敏等[11]分别对阳朔县、大连市、周庄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明旅游发展能够对区域土地利用带来显著地变化,具体表现在休闲旅游的发展导致旅游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农业结构的迅速调整、耕地资源的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的突变式增长和分散式布局等。二是对与休闲旅游直接相关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关注旅游用地及配套基础设施用地发展状况的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作为休闲旅游或者城市游憩用地开发利用模式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基于休闲娱乐活动、旅游市场与客源地通道、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类型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12-15]。三是旅游城市用地和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游憩商业区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和城市旅游接待的核心地区,Stansfi eld和Rickert[16]在研究旅游区时为描述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而首次提出。陈志钢和保继刚[17]认为RBD形态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其实质是在经济、资源和区域等诸多作用力的驱动下,由单一的商业用地类型表现出外部拓展与内部转化等形态。

梳理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多是单向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休闲旅游的影响或就旅游用地本身开展研究,少有关于休闲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互动关系的研究。目前,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打造生态型休闲旅游城市是今后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休闲环境和休闲氛围的营造、休闲功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18]。因此,本文以我国著名旅游城市——湖南省张家界市为例,运用RS和GIS技术,利用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张家界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等状况,探究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有效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武陵山脉腹地。市域东西最长167 km,南北最宽96 km,辖永定区、武陵源区、慈利县、桑植县,总面积9 563 km2。2014年末,全市总人口172.12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51.9万人。旅游业作为张家界市的支柱产业,2014年占全市GDP比重为64%,全年接待游客量3 88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8.7亿元。张家界自1994年旅游建市以来,旅游发展迅猛。2008年张家界市对武陵源景区提出了“生态休闲、度假养生”的品牌定位,并在2009年国际森林保护节上展示了张家界生态休闲旅游新兴品牌建设先期成果,城市休闲旅游的占比逐年递增,休闲旅游发展正步入提质增效期。休闲旅游开发、景区景点建设、旅游交通发展等已成为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与此同时,张家界市土地利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研究选取中国科学院地理空间数据云提供的30 m空间分辨率DEM数据和1995、2005和2015 年3个时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为30m×30 m),以张家界市1∶50 000分幅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各种社会经济数据为基准。把经过坐标配准和拼接后的地形图作为参考依据,在ERDAS9.2平台下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精度校正、数据融合以及图像配准,选择对绿色植被反应较敏感的TM 2、3、4 波段进行RGB假彩色合成并进行均衡化处理,然后根据行政边界区划矢量图进行遥感图像的裁剪。最后,根据研究区域的野外考察地理特征和影像质量,结合研究目的,采用人机交互监督分类方法对遥感影像进行综合解译,再借助地形图、Google影像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辅助资料对分类结果进行人工目视解译修正,获得三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数据。

将张家界市域土地利用划分为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等5种类型(本研究均使用2002年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中规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空间叠置与转换分析在ArcGIS10.0软件中实现。本文对张家界市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开展了3次野外验证,累积调查面积大于2 868.9 km2,调查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0%。共采集了90个GPS点对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开展精度验证。90个验证点中有79个点显示解译正确,解译精度为87.8%。对于1995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的精度验证,通过查阅相关地图资料,分别获取相应的验证信息,其中1995年的90个验证点中有81个点显示解译正确,验证精度为90%,2005年的90个验证点中有77个点显示解译正确,验证精度为85.6%。

1.3 分析方法

1.3.1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的计算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可以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19]。其理论模型为:

式中:LC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年变化率,LUi为在研究区域监测初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ΔLUi-r为在研究区域监测时段内第i类(i=1,2,…,n)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T为监测时段的长度。

1.3.2 空间叠置与转置分析 在ArcGIS10.0中对任意二期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空间叠置与转置分析,可以得到张家界市任意两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其理论模型为:

1.5.1 有效性评价指标 (1)疾病疗效;(2)止泻时间;(3)中医证候疗效;(4)中医单项症状;(5)病原学指标:轮状病毒检测,入组和出组时检测。以疾病疗效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2 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2.1 土地利用基本结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

选取张家界市1995、2005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近20年来张家界市土地利用总体格局的空间分布图(图1),从图中可以发现张家界市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三个时期均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4%、20%和6.8%以上,构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总体格局的基本要素,而其它2种土地利用类型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以下(表1),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基本结构以林业、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较符合张家界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域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平原、盆地(例如湖溪、索溪、协合溪两岸的冲积盆地、腹地)和整体起伏度较小的山地丘陵区域;林地、草地主要分布在桑植县境内的北部山区、中部武陵源景区与南部的天门山景区、以及以五雷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的慈利县东部地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永定区、武陵源区、桑植县和慈利县的中心城区和居民区,其它地方也有零散分布;澧水及其支流水面和部分沅水支流水面构成了张家界市域的水域主体。

表1 1995-2015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Table 1 Area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n Zhangjiajie city from1995 to 2015

图1 张家界市1995、2005和2015年土地利用格局Fig. 1 Land use patterns of Zhangjiajie City in 1995, 2005 and 2015

2.2 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1995-2005年张家界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绝对值为4.3 km2/a,其中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1%。由此可见,1995-2005年期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速度较慢,说明了该期间张家界市整体开发程度较低,城市化进程较慢,相关的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休闲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2005-2015年张家界市各地类要素的土地利用变化绝对值达到了5.8 km2/a,其中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5%。相对于1995-2005年,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绝对值和动态度都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

总体来说,近20年研究区各地类面积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转化,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以及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草地和耕地的面积大幅度减少,这些减少的土地直接转变成了建设用地和林地。从时间序列上看,研究区后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高于前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张家界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相应的休闲娱乐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各类高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休闲茶馆和民族特色专卖店也在逐渐兴起,使得建设用地成为了张家界市5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长最快及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

2.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分析

利用ArcGIS10.0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对张家界市1995-2005年和2005-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可以求出张家界市1995-2005年和2005-2015年两个时间段各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表2)。根据1995-2005年张家界市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看出,5种用地类型之间均存在相互转化的现象,并且转化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1995年水域初始输入面积为8 055.1 hm2,随着部分林地、草地和耕地向水域用地逐步转化,转化的面积分别为3 271.1 hm2、1 695.6 hm2和3 815.7 hm2。1995年建设用地初始输入面积为1 463.3 hm2,随着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逐渐转化,转化的面积分别达到2 321.2 hm2和876.7 hm2,这两大用地类型成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主要来源。耕地面积初始值为161 168.5 hm2,随着大部分林地和草地的转化,耕地的占地面积达到了218 662.6 hm2。林地的面积初始值为557 569.8 hm2,耕地和草地作为林地面积增加的最主要来源,分别向林地转移了56 552.5 hm2和32 336.5 hm2,相比较而言,建设用地向林地转化的面积最小,仅转移了260.1 hm2。草地的面积由57 194 hm2增加到了68 486.8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向草地转移的面积最多。1995-2005年张家界市土地类型的相互转化主要集中在耕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林地向耕地和草地的转化以及草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化等形式,揭示了张家界市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类型土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表2 两个阶段张家界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le 2 Transition matrix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during two different periods

根据2005-2015年张家界市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矩阵可得(表2),2005年张家界市的水域用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初始输入面积分别为10 103.9 hm2、3 459.5 hm2、160 726.8 hm2、607 368.2 hm2和44 176.2 hm2,成为2015年张家界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最重要的输入来源。其中,耕地、林地和草地对水域面积的增加贡献最大,分别转移了2 169.1 hm2、1 614.1 hm2和178.3 hm2。对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明显的土地类型是耕地和林地,分别转移了10 694.9 hm2和4 005.2 hm2,从增加的幅度就可以看出建设用地依然是该阶段最重要的土地增加形态。耕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林地,总共转移了25 059.5 hm2。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也导致了林地面积的增加,分别增加了34 396.2 hm2和19 609.5 hm2。草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源于耕地和林地的流转。张家界市二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本相似,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存在一定面积的相互转化,这些转化为优化旅游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旅游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各地类面积增减互抵计算,其中建设用地增幅较大,主要源于林地、草地和耕地的流转,特别是后一阶段,建设用地面积的大幅增加与政府主导下对张家界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密切相关。随着张家界市政府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以及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未来对于研究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将会变得更加强烈,对张家界市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将会更加复杂。

3 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的互动关系

3.1 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发展相关性分析

为了分析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的互动关系,分别以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为因变量,以张家界市旅游收入为自变量,表征旅游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和休闲旅游发展水平,构建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的推拉关系[20-23],表3给出1995-2015年间张家界市五期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以及旅游收入数据。

表3 1995-2015年张家界林地、建设用地以及旅游收入变化Table 3 Forestl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tourism income change in Zhangjiajie from 1995 to 2015

张家界市林地面积与旅游收入变化的关系可大致分为2个阶段:1995-2005年林地面积与旅游收入均快速增长,但旅游收入增长幅度大于林地面积,旅游收入对林地面积的推动作用显著,旅游收入每增加1亿元,林地面积增长463.94 hm2,同时林地面积的增加也会促进旅游收入的增长;2005-2015年林地面积增长趋缓,但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林地面积增长,旅游收入每增加1亿元,林地面积增长58.94 hm2。张家界市建设用地面积与旅游收入在近20年都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其中旅游收入增长幅度略高于建设用地面积,旅游收入每增加1亿元,建设用地面积增长2.39 hm2。旅游收入与建设用地面积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3.2 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发展的作用过程

近20年来,随着张家界游客量的不断增加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休闲旅游的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在时间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在张家界城市化进程、国家相关政策和旅游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张家界市土地利用主要呈现3种变化过程与趋势。

一是农业发展和国家政策反馈驱动下的耕地转化为储备用地的过程。张家界地处山区,耕地面积有限,由于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不大,加之地形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对农业用地的需求降低,致使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利用率较高的旅游用地,另外,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致使大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

二是工业发展反馈驱动下的工业用地转化为储备用地的过程。张家界因旅游建市,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工业规模较小,加上近年来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逐渐减少,工业产业地位也随之下降,对工业用地的需求也逐渐降低,经过市场的流转,大部分工业用地转化为旅游用地。

三是休闲旅游正反馈驱动下的储备用地向旅游用地转化的过程。近年来,张家界市年接待游客量屡创新高,休闲旅游收入持续增长,旅游投资也相应的增多,张家界市作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响应国家全域旅游的号召,其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对旅游建设用地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加快了农业和工业用地向以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旅游建设用地的转化。

以上3个反馈中,农业发展和工业发展反馈为减弱反馈,休闲旅游发展反馈则是加强反馈。由于张家界市旅游用地的综合效益高于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致使部分农业用地(主要是耕地)和工业用地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作用过程中,因为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加之国土资源部对区域耕地保有量的约束性规定,使得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等转化的总量能够得到相应的控制。另外,城市休闲旅游容量受用地规模制约,过度开发与利用有限的土地将引发自然生态环境变化,进而产生旅游生态安全问题,致使开发区域的旅游吸引力下降,土地利用边际效益将随之降低,土地利用规模和程度也将会受到抑制(图2)。

图2 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发展互动关系图Fig. 2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angjiajie

3.3 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对休闲旅游发展的引导作用

从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来看,1991年通过的《大庸市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和《关于建造定型耕地的决定》最早确定了张家界市土地资源利用服务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以此为基础,报批了大量土地用以建设服务于旅游发展的相关基础性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致使张家界市城区和景区面积大幅度增长,初步奠定了张家界城市旅游发展的硬件基础。围绕将张家界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张家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将优先调整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作为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实施的重点,为休闲旅游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根据全市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全市旅游用地划分为两线、四区。两线即以温泉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东线休闲旅游和以民俗风情、红色旅游为特色的西线旅游;四区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用地区(面积397 km2)、自然保护与生态旅游用地区(面积3 126.98 km2)、人文与红色旅游用地区(面积178.28 km2)、体育竞技旅游用地区(面积1 436.01 km2)。

张家界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与建设用地供应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地处山区的局限使得少量平缓地区与休闲旅游重点布局区域在空间上的耦合至关重要。在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增长的过程中,张家界政府注重加强各地类向休闲旅游用地的转化以及对建设用地的有效管理,如通过对武陵源核心景区袁家界原住居民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实现景区居民用地向休闲旅游用地的有效转移;同时保障供应涉及市域交通道路建设、疏散核心景区人流量通道的建设用地量。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发展在空间功能分区上遵循因地制宜与协调统一的原则。张家界市永定区土地利用目标主要是保障强化休闲旅游服务功能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用地,形成城市休闲旅游核心区;武陵源区以保障林地面积和原生态景观为主,大力发展观光、科考和休闲度假旅游,最终形成武陵源国际休闲森林旅游区;慈利县在加大工业用地供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工业体验旅游;桑植县的土地利用将发展林、果、牧等综合农业与现代农业观光和休闲体验旅游高度融合。

总之,近20年来,在政府宏观管控和市场运行机制下,张家界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为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的转变、旅游品牌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向国内外知名休闲旅游胜地过渡,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3.4 张家界休闲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

1995-2005年间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10年间游客量从1995年的200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1 4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995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4.35亿元,垄断性旅游资源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而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用于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设施、旅游商服设施、旅游交通设施等的建设。总体上看,10年间张家界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小(图1),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规模并不明显,城市化总体水平偏低,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2005年以后张家界市的休闲旅游发展逐渐兴起,产业规模迅速扩大,10年间游客规模从2005年的1 453万次人增长到2015年的5 0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05年的64.3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9亿元,其中经济因素、区域因素和政府决策因素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来看,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在2005-2015年间变化程度较大(图1),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绝对值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高于1995-2005年间,说明张家界城市化发展尤其是城市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得用地需求进入了活跃期。

随着旅游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致使一些有条件的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向休闲旅游用地转化。同时,政府主导新建的基础设施和休闲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致使张家界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包括永定、武陵源中心城区及其城市建设扩展区等)迅速得到扩张,这些建设用地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和耕地的转化。2011年张家界作为全国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制定《张家界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中提出,张家界市以“休闲旅游项目”为抓手,优化休闲旅游城市功能布局,重点抓休闲旅游产业和转型项目,使得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措施与休闲旅游发展结合更加紧密。目前,张家界市政府依照土地利用结构相似性、土地主导用途或功能一致性,将全市土地大致划分为城市核心发展区、城镇化重点发展区、农业综合发展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等4个土地利用分区。在城市休闲旅游发展的影响下,张家界市的土地利用表现出围绕核心旅游资源重点建设的特征,形成了以城市休闲旅游度假区为中心并向四周扩散的用地模式。

4 结论

近20年来,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来看,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形态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林地、耕地、草地始终是张家界市最基本的土地利用类型,期间,建设用地增幅最大;从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看,减少的耕地和草地多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1995-2005年张家界城市休闲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土地利用变化在各个指数上的波动相对较小。2005-2015年期间,张家界城市休闲旅游发展迅速,加大了对旅游建设用地的需求,促进了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向旅游建设用地的转化。总体上看,张家界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发展在时间上具有高度同步性。

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其中旅游建设用地是互动关系形成的纽带。由于张家界旅游用地比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综合效益高,致使部分农业用地(主要是耕地)和工业用地转化为旅游建设用地,促进了休闲旅游的发展。然而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撑,加之国土资源部对区域耕地保有量的约束性指标,使得耕地向旅游建设用地转化的总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城市休闲旅游容量受用地规模制约,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将引发生态环境变化,导致区域旅游吸引力下降,土地利用边际效益递减,旅游建设用地规模也将会受到抑制。

张家界土地利用变化对休闲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旅游产业要素的合理布局和旅游活动的功能分区。同时,张家界休闲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又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城市休闲旅游发展要重点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休闲产业发展与城市生态建设的用地需求,在旅游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休闲旅游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带来了持续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张家界市域土地利用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等5种类型,未能将旅游用地单列于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受此局限,本研究难以直接对旅游用地变化做定量分析。同时,依据张家界市各年度土地类型变更调查面积统计数据(二级类)得出上述5种地类面积之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2%,尚有8%为其它地类,上述问题都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精准性。因此,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城市为背景,以全域旅游为视角,将张家界市各地类与旅游用地类型划分对接,测度旅游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发展的定量关系,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1] Deng J S, Wang K Y.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response to rapid urbanizati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9, 92(1): 187-198.

[2] 张小虎, 孙茜, 张合兵, 等. 典型石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大庆市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4): 465-469. Zhang X H, Sun Q, Zhang H B, et al. Land use dynamic change and associated effects on eco-environment of typical petroleum city: A case study of Daqing City[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4): 465-469.

[3] 谭雪兰, 钟艳英, 段建南, 等.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09-315. Tan X L, Zhong Y Y, Duan J N, et al. The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3): 309-315.

[4]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等. 武汉城市群城市用地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机理[J]. 经济地理, 2016(5): 71-78. Kuang B, Lu X H, Zhou M, et al.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of urban land structure change in Wuhan City Group and underlying causes[J]. Economic Geography, 2016(5): 71-78.

[5] 乔伟峰, 毛广雄, 王亚华, 等. 近32年来南京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变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2): 200-209. Qiao W F, Mao G X, Wang Y H, et al. Research o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Nanjing over the past 32 years[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6(2): 200-209.

[6] 黄震方, 祝晔, 袁林旺, 等. 休闲旅游资源的内涵、分类与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 地理研究, 2011(9): 1543-1553. Huang Z F, Zu Y, Yuan L W, et al. The inten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Changzhou, Jiangsu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9): 1543-1553.

[7] McMurry K C. The use of land for recreation[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30, 20(1): 7-20.

[8] 左冰. 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研究[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 21(5): 106-110. Zuo B. Study on the tourism driving force of land use change[J]. Journ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5, 21(5): 106-110.

[9] 陈志钢. 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与旅游发展的互动机理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阳朔县为例[J]. 资源科学, 2010, 32(10): 1980-1986. Chen Z G. A study on mechanism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of Yangshuo County, Guangxi[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10): 1980-1986.

[10] 杨俊, 李月辰, 席建超, 等.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沿海小镇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10): 1721-1733. Yang J, Li Y C, Xi J C, et al. The coastal tourist town’s land use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Dalian Jinshitan National Tourist Holiday Resort[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10): 1721-1733.

[11] 吴丽敏, 黄震方, 曹芳东, 等. 旅游城镇化背景下古镇用地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以周庄为例[J]. 地理研究, 2015(3): 587-598. Wu L M, Huang Z F, Cao F D, et al. Land use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of an ancient tow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Zhouzhuang[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3): 587-598.

[12] 刘少坤, 阳树英, 欧阳凯, 等. 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2): 182-186. Liu S K, Yang S Y, Ouyang K, et 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bination mode of Shaoshan Red tourism and leisure tourism[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2, 33(2): 182-186.

[13] 胡千慧, 陆林. 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J]. 经济地理, 2009, 29(2): 313-319. Hu Q H, Lu L. The progress and inspiration of tourism land Research[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2): 313-319.

[14] Xie P F, Chandra V, Gu K.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oast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Denarau Island, Fiji[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3, 5: 75-83.

[15]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等. 从传统乡村聚落到现代滨海旅游度假区——过去20年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J]. 人文地理, 2016(1): 130-139. Xi J C, Wang X G, Kong Q Q, et al. From a traditional rural village to the modern coastal resort: Land use change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Jinshitan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J]. HumanGeography, 2016(1): 130-139.

[16] Stansfi eld C A, Rickert J E. The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70, 2(4): 213-225.

[17] 陈志钢, 保继刚. 典型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形态演变及影响机制——以广西阳朔县为例[J]. 地理研究, 2012(7): 1339-1351. Chen Z G, Bao J G.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RBD and its determining mechanism in a typical scenic tourist city: The case study of Yangshuo Count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7): 1339-1351.

[18] 邓洁, 柏智勇. 张家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游客需求研究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9(6): 74-76, 107. Deng J, Bai Z Y. An analytical study of tourist demand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Zhangjiajie City[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2015, 9(6): 74-76, 107.

[19] 马晓龙, 金远亮.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J]. 旅游学刊, 2014, 29(4): 87-96. Ma X L, Jin Y L. Study on cou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urban land use chang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J]. Tourism Tribune, 2014, 29(4): 87-96.

[20] 周露, 孙根年. 20年来中日韩三国出入境旅游互动关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1): 175-182. Zhou L, Sun G N. The interaction analysis between inbound and outbound tourism of Japan, Korea and China in the past 20 year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1): 175-182.

[21] 孙根年, 安景梅. 中国内蒙古与蒙古国出入境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4(8): 189-195. Sun G N, An J M.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 of tourist and trade between Mongolia and Inner Mongolia of China[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8): 189-195.

[22] 杜美龄, 孙根年. 30年来国际“贸易—交通—旅游”(3T)互动的统计分析[J]. 人文地理, 2015(2): 155-160. Du M N, Sun G N.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30 years intera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portation and tourism”[J]. Human Geography, 2015(2): 155-160.

[23] 石张宇, 周葆华, 沈惊宏, 等. 亚洲九国入境中国旅游与进出口贸易互动关系研究[J]. 资源科学, 2015(9): 1871-1879. Shi Z Y, Zhou B H, Shen J H, et al. Interactions between inbound tourism from nine Asian countries an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J]. Resources Science, 2015(9): 1871-1879.

(责任编辑:童成立)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leisure tourism in typical tourism cities: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

ZHU Dong-guo1, 2, XIE Bing-geng1, DENG Chu-xiong1, XIONG Peng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2. Co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China)

Land use is the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in tourism cities. The study on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leisure tourism in tourism city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 cance in optimizing the land use pattern and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 ts of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Taking Zhangjiajie, Hunan Province, a typical tourist city, as example, and applying the RS and GIS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in Zhangjiajie, and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ynamic degree of land use, the pattern of land use in Zhangjiajie has changed a lot and construction land has grown quickly; while woodland, grassland and arable land were still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land use over the past 20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in land use pattern, the main type is from cultivated land and grassland into leisure tourism construction land and forest land. Therefore,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Zhangjiajie City, and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a transformation from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dustrial land into tourism construction land. While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restricts the transformation land from cultivated land to tourism construction l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 of urban land use not only plays a strong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but also has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Inconclusion, it is necessary for Zhangjiajie City to ensure land needs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leis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ecology construction in future leisur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el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tourism city.

tourism city; leisure tourism; land use change; interaction; Zhangjiajie City

F592.7;F301.24

A

1000-0275(2017)03-0527-09

10.13872/j.1000-0275.2017.0029

朱东国, 谢炳庚, 邓楚雄, 熊鹏. 典型旅游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休闲旅游互动关系研究——以张家界市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3): 527-535.

Zhu D G, Xie B G, Deng C X, Xiong P.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 use change and leisure tourism in typical tourism cities: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ji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3): 527-535..

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16C156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JL06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20016)。

朱东国(1970-),男,安徽来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生态与旅游开发研究,E-mail: zhudongguo@126.com, zhudongguo@xtu.edu.cn;通信作者:谢炳庚(1961-),男,湖南长沙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评价利用与景观生态研究,E-mail: xbgyb@sina.com。

2016-12-27,接受日期:2017-04-07

Foundation iittemm:: The General Project of Educational Department of Hunan Province (16C1567);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16BJL063); The Major Project of Research Base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14JJD720016).

Corresponding authhoorr:: XIE Bing-geng, E-mail: xbgyb@sina.com.

Receiivveedd 27 December, 2016; Accepptteedd 7 April, 2017

猜你喜欢

张家界市张家界林地
“稀奇古怪”的牛老师
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心人——记张家界市永定区中共党史联络组常务副组长赵宗山
图片新闻
张家界看山(外四首)
毕业一起去旅行之张家界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张家界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人间奇景张家界
看张家界的漫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