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北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以双柏县大麦地镇为例
2017-06-23罗明东钱春富蔡晓丽都君艳梅庭仙
罗明东,钱春富,蔡晓丽,吕 游,程 帆,都君艳,梅庭仙,李 磊
(1.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哀牢山北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以双柏县大麦地镇为例
罗明东1,钱春富1,蔡晓丽1,吕 游2,程 帆2,都君艳2,梅庭仙2,李 磊2
(1.楚雄师范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走访及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双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展开全面调研,并以大麦地镇为例深入剖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困境及主要制约因素。基于调研分析,结合双柏县“民族、山区、贫困、分散”等特点,从政策调适、教师培养、布点调整、师资配置、保障机制、信息技术培训六个层面对加快推进双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哀牢山北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教育公平;教育地理学
双柏县地处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东与易门、禄丰两县毗邻,南与新平、峨山两县交界,西与景东、镇沅两县相连,北与楚雄市接壤。县政府驻地妥甸镇距州府所在的楚雄市鹿城镇58公里,距省会昆明市210公里。双柏是典型的民族山区县域,境内山谷交错,地形复杂,山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99.7%。全县国土面积共计4045平方公里,辖5镇3乡,84个村委会,1543个村民小组,1845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6万,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2%。此外,双柏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地广人稀,村落较为分散;人口密度低,为每平方公里38人。
一、双柏县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
目前,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102所(其中幼儿园25所、小学65所、初中9所、普通高级中学1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在校学生数18 762人(其中普通高中1956人,中职531人,初中5390人,小学8646人,学前2239人)。共有教职工1515人(其中高中/职中专任教师167人,初中专任教师564人,小学专任教师620人,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27人,民办幼儿园教职工137人)。全县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200 105平方米,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高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10.01平方米、15.99平方米、12.2平方米、6.44平方米。[1]
近年来,双柏县重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一是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提高,通过认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入园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1.5%,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3.95%;二是义务教育发展初步均衡,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义务教育达到初步均衡;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双柏一中及县职业高级中学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据统计,2016年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全县总平均分为445.69分,名列全州第一,全科合格率为47.30%,高出全州全科合格率10.9个百分点,名列全州第一;2016年,全县共计453名应届学生参加高考,其中600分以上有2人,一本上线20人,二本以上上线305人,三本以上上线381人,其中一本上线率居全州第五,二本上线率居全州第二,三本以上上线率居全州第一名,总上线率99.34%,居全州第二。
二、双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加快
双柏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较为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和推进。自2013年以来,双柏县注重缩小义务教育发展中城乡和地方之间的差距与不平衡。在缩小校际差距方面,坚持从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学校管理规范化三个大的层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重视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初步搭建起义务教育均衡的制度及内涵平台。通过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动全县基础教育在结构和质量上的优化与发展,使县域教育服务能力、人才支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得到较大提高。
双柏县规划2017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为确保完成目标,双柏县有序推进教育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并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力推动双柏一中改革、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等,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目前,县政府正多方筹措,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积极深化校县合作、积极探索结构布局优化、积极发展乡村教师合作培育机制、深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面落实“改薄”项目等,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做法
为落实教育综合改革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柏县政府采取的主要做法及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断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等,认真落实“聚焦课堂”五项制度、创建“名师工作室”、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二是强化师德建设。积极倡导“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高尚精神,教育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消除职业倦怠,在全县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教育的名教师,不断夯实双柏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础。三是加强队伍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大教师队伍的培训及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教师正常的流动机制,有力促进全县各学校教师均衡配备。2016年以来,共组织各层次培训41期(次),参加培训教师1607人;引进紧缺人才23人,公开招考特岗教师20名,招考“三支一扶”专技人员3名,事业单位招考教师2名,近二三年来,城区学校共面向全县招考教师100余人,公开选拔、交流校长15人,选聘副校长12人。
2.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施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校标准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近三年来,共争取“全面改薄”项目、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等资金6457万元,新建校舍15 111平方米,新建运动场21 590平方米,维修加固B、C级校舍34 542平方米,购置学生用床5790单人套,购置课桌凳8248单人套,购置3D打印系统28套。同时,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投资1718万元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完工,并于2016年6月24日通过州级验收,全县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已完成物理光纤接入建设,所有教室、办公室终端实现联网,普高、初中、小学已实现班班有多媒体。
3.全面落实教育惠民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近三年来,公共下拨经费补助资金4130.39万元,85 566人次中小学生享受补助;发放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补助资金3843.86万元,36 127名小学生受补助;发放营养餐计划中央资金3179.19万元,44 236名中小学生免费享受补助;发放各类奖助学金530万元,资助学生3678人;发放优秀贫困学子奖学金28.5万元,奖励学生57人;发放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补助5.32万元,惠及学生152人;发放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1969笔1255.1万元,为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4.有力推进教育管理
一是狠抓素质教育工作。既教育学生加强知识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打好文化基础,又高度重视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学生人格健全、知识丰富、体魄强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仅仅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不断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和改革,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教育管理体制等。三是狠抓校园安全维稳。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机制,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安全教育一月一主题活动”,做好安全教育的宣传。认真开展安全教育隐患排查治理,强化治安防控工作,在所有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安装视频监控设备629个,实现全面覆盖。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从全县的实际情况看,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薄弱,多数地方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这些因素制约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升。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入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
表1 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情况调查统计表
因县级财力有限,对教育的投入不多,因此刨除支付教师的工资之外,很难拿出更多财力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因此硬件设施添置更新较慢。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宿舍不够,条件较差,多数教学楼也需整修。有些学校食堂不够大,学生只得打饭在操场上吃。在体育设施方面,很多村完小缺少体育锻炼器材和设施。在教学方面,较多地存在教学设备陈旧问题,且有的山区教学点设备极少,电脑数量少,开展现代化教学有较大困难。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也明显反映这一现状,有34.5%的回答者认为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有限(见表1)。
2.政策针对性不够,缺乏适应性政策
集中反映在教师缺编严重,师资严重不足。根据现行教师编制管理规定,学校师生比按照1:19分配,那么大麦地镇教师数已饱和,但实际需求却远不能满足。由于现在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且一些孩子随着进城打工的父母到城里入学,生源减少,年均不稳定,有些学校不得不实行隔年招生,农村小学按1:19来核定教师编制已不合时宜,有时有五六个学生也要招一个班,也就意味着要一个班有一个教师编制。所以大麦地镇教师编制明为满编,实际编制并不足。加之部分教师会外调或请假,每到新学期开学师资就捉襟见肘。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也明显支持这一判断,数据表明45%以上的回答者认为缺乏针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适应性政策(见表2)。
表2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主要制约因素统计表
3.师资配置结构明显不均衡
教师的结构主要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等方面进行衡量。就学科结构而言,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学科教师配置不齐全,一些艺术类学科的教师严重缺乏,多由主科教师兼任。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相对过剩,中小学音、体、美等科目的教师缺少,中学的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和小学的英语等科目的专任教师均不同程度地短缺。如大部分完小没有专业的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小学英语教师仍然缺乏,初中化学教师紧缺,各个学科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师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不相符合的现象,尤其是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缺乏更为突出。就年龄结构而言,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要么呈老龄化,要么呈年轻化,中年教师的比重偏小,出现断层。从学历上看,教师的学历已基本达到要求,但部分学校师资紧缺,招了些代课老师,有所学校学前班的老师是辍学在家的初中生,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高。
4.部分学校规模小,教育管理成本较大
校点多、面广,教育成本过高。民族地区大多山高箐深,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由此造成乡村小学点多、面广,教育成本过高。例如大麦地镇野牛、蚕豆田,河口三所完小的学生数不足30人,班额小,有一定的班级数,教师占用比重大,办学成本高。同时教育投入与效益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有的学校刚完成标准化建设改造,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就面临生源减少,几年后面临着撤并,又可能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但与此同时,校点又不能合并,像这样的小学逐年增加,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处。另外,学校服务半径距离远,最远的达50多公里,学校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放星期假”用车辆接送,路又不好走,下雨即泥泞不堪,存在极大的交通隐患。
5.后勤保障人员不足,教师压力大
大部分学校后勤人员保障不足。调研发现,一些校点的老师既做全科教师,又做宿舍管理人员,或做厨师与保姆。教师反映压力极大。教师晚上不能回家,因为学生年纪小,教师要与学生睡在一起,半夜要叫学生起夜。课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种菜,自给自足。如此大的压力,在工资上也没有更多的照顾,难免教师有职业倦怠感,如何谈教学质量的提高?
6.教育信息化水平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全县教师的学历层次、教学水平不同,有些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观念滞后,还有些教师根本不会使用,不能够熟练地制作电子教学课件,加之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全部使用黑板粉笔、口述的教学模式,只是偶尔使用多媒体,更多的是放些视频,没有起到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提高的作用。整体存在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够,当然部分小学存在硬件设施不配套,想用也没有。有些教师存在不想学、不会学、不会用的情况,也有些教师反映出嫌麻烦、浪费时间等消极心态,没有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这也就导致该地区教育理念、教学手段都相对落后,致使差距越来越大。
7.其他影响因素
此外,从本次问卷调查情况看,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制约或影响因素,如小学阶段的均衡程度较低、农村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因素、教师学习培训机会少、缺乏保障机制、学生择校以及极少数大通铺现象(见表3)。
表3 其他影响因素统计表
图1 双柏县大麦地镇学校分布示意图
三、以大麦地镇为例的进一步剖析
(一)基本镇情及义务教育发展概况
大麦地镇位于双柏县南部,镇内民居分散,干旱少雨,农业生产条件差,是一个典型的集边远、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山区乡镇。镇政府驻地距县城妥甸镇70公里,境内地广人稀且气候温热,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人,最高温度可达43.5℃。全镇下辖9个村委会,127个村民小组,115个自然村,国土面积522.8平方公里,居住着以彝族为主的10个民族,共有3236户,95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84人,占18.54%,少数民族人口8906人,占人口总数的92.88%。[2]
在全镇范围内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即中心校)一所,下辖7个村完小,一所公办幼儿园,一所民办幼儿园。现有在校生539人,其中初中部128人,小学部411人,学龄前幼儿93人;有教学班33个,其中初中部4个班,小学部29个班,还有8个幼儿班;教职工合计71人,其中初中部13人,小学部58人(含临时聘用的19人);其专任教师学历均已经达标,教师的专业结构配置基本合理。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数据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大体了解到大麦地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现况。从整体情况看,义务教育设置、结构、师资基本合理,教学秩序正常,各校园布局基本合理,功能区划基本清晰。其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数据如下。
1.普及程度
(1)学年度学龄儿童数55人,入学55人,入学率达100%。
(2)上学年度小学六年级毕业107人,转出77人,入学30人,入学率100%。
(3)九年义务教育完学率95%。
2.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2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
(2)全镇在职教职工71人,专任教师52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有党支部、总务处、教务处、德育处、团总支、少先队、工会等组织机构,下设各个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3.办学条件
(1)大麦地中心学校小学部生均占地面积38.2平方米,初中部生均占地面积46.1平方米。
(2)大麦地中心学校小学部生均建筑面积2.8平方米,初中部生均建筑面积6.18平方米。
(3)大麦地中心学校小学部生均绿化面积4.2平方米,初中部生均建筑面积5平方米。
(4)大麦地中心学校小学部生均运动场地面积16.33平方米,初中部生均运动场地面积22.59平方米。
(5)大麦地中心学校小学部生均图书22册,初中部生均图书34册。
(6)中心校有电脑室、图书室、理化生实验室,有多媒体设备12套;有电子白板,全部计算机宽带上网,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完小都配有电脑,均可用有线宽带上网。
4.教师培训情况
2016年,全镇所有教师均参加国家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培训,其中有4人被评为优秀学员;有4人参加州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班,有1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有2人参加省级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班,参训率100%。
(三)大麦地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研组在对双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全面了解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大麦地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及其所辖学校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走访和短期田野调查。在深入观察、了解、访谈并结合细节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大麦地镇除面临全县共有的普遍问题外,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还面临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学校布局有调整优化的必要
大麦地镇义务教育学校目前的布局是“一拖七”或“1+7”结构,即一个中心校、7个分校的整合管理体制。这种结构及管理体制本身没有太大问题,但在两个方面反映出问题或主要矛盾:一是学校布点分散,小规模学校多,目前最小的教学点仅有8名学生(其中4名还可就读其他临近学校),导致教育管理成本较大,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素质教育开展面临挑战;二是中心校服务半径偏大,负载较重,管理难度大,存在安全隐患。目前,中心校最远的服务距离是52公里,三分之二的学生周末需家长用车辆接送,不仅增加家长负担,同时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2.教师政策性缺编问题突出
目前大麦地镇教师缺编问题较为明显,缺编不仅限制义务教育在质量上的发展,更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际开展与落实,更严重的是已经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据了解,全镇师资本来就紧张,但上年度外调5名教师,1名教师长期请病假,1名女老师请产假,导致本身就紧张的师资更为紧缺,使得新学期开学工作捉襟见肘。这种情况主要受政策性缺编影响,由于执行师生1:19的配编制度,而部分校点因学生数少只能配给1名教师编制,由此许多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3.部分校点师生负担过重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学生人数较少、教师人数少或者“一师一校”的乡村完小中。由于生源减少,尽管有的校点已经采取“隔年招生”,但学生人数仍然很少,由此配给的教师编制少,有限的一两个教师不仅要负担所有教学任务、班级及学生管理等,甚至还要负担给学生做饭及做好生活服务。以河口完小为例,全校不足30名学生,按政策只能配给1个正式编制,这名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校长,同时也是生活管理老师,忙不过来就只能就地招聘临时教工来帮忙,但本地能招到的临时教工普遍未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师范教育,这就可能导致教育质量受损。
4.教师综合素质及适应性不够
一方面,由于编制政策限制及招聘教师有难度,部分乡村校点的教师明显不够用,只能临时聘用教工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办有学前教育的校点,而由于条件限制在本地往往只能聘到中学生来充当临时教工,这些临时教工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且稳定性也不够,尽管这类情况多是学前教育,但教育的连贯性决定了其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也是潜在的。另一方面,现在农村校点的正式配编教师也大多按专业培养,但在实际工作时却面临多科甚至全科的教学挑战,这也让农村校点的教师难以适应,反映出教师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不够。
四、对策与建议
结合双柏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促进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第一,提高教育政策对民族地区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实际困难,政府在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应提高针对性并适当向民族地区倾斜,这是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政策措施。民族地区存在先天的发展不足,更需要国家和省级政府在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时给予积极的指导,同时在物资方面也需要更多支持。[3]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属于强制性的教育,教育经费由地方财政拨款,但是在民族地区地方财政并没有很宽裕的资金,所以国家有必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应该适当减少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转而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投入,并重点转向民族地区的投入。在教育政策的供给上,应强化以县为主的政策调适,提高教育政策对民族地区县域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第二,定向培养教师,优化学科配置
针对部分教师对边远山区教学的适应性不够,除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及力度外,应强调针对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的联合培养、定向培养,通过与教师教育培养改革的结合,适度、合理地为民族地区县域培养复合型甚至是全科式教师,以提高乡村教师的适应性。在培养乡村教师的过程中应立足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师范教育的现状,重点针对乡村教育师资培养的薄弱环节,以实际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多类型、有特色的师范生,以适应乡村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4]针对学校教师学科不齐全的问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合理地分配教师;同时采取招聘和培养结合的方式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制定合理的教师轮岗交流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去乡村支教,缩短城乡师资差距,可以将乡村支教作为职称晋升的优惠条件去落实,并合理提高山区教师的待遇。
第三,科学调整校点布局,合理设置办学点
针对民族地区学校布点随意性大、部分校点负载过大而部分校点资源闲置、一部分学校过于分散化等问题,应着力出台政策措施,对部分民族地区县域内的校点布局进一步优化调整,一方面有利于合理控制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学生的安全管理。同时,民族地区的校点布局及其优化调整,应强调并坚持“效率+效益”结合的“二合一”原则,既重视学校布点的投资效率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应突出学校布点的效益或社会意义。有些民族地区的校点虽小,但其功能意义不止于教学或教育学生,对这样的山区校点,并不能简单以投资利用率为由而轻易拆除。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专项调研的方式,在深入调研及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学校的布局结构,通过合理稳妥的布局调整,实事求是地设置办学点,促进和加快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四,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育服务能力
针对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这一问题,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这些薄弱学校任教,以促进各个学科的教师合理配置。同时,因地制宜,在政策方面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改进师生比,在贫困地区配齐体、音、美等学科的教师。调查发现,教师的学历水平以县城为中心呈现辐射性降低状态。根据国家对义务教育的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该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目标,力争达到师资的相对稳定和平衡。此外,“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专门立法、加大财政投入、合理有效地配置教师资源等是民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5]
第五,加强学校的后勤保障,减轻师生负担
有些学校教师根据规定的师生比来讲是超编的,但是在这些特殊山区的校点由于特殊的环境所致,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承担学校教学和生活的一切事宜,造成教师和学生负担加重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为学校配备相应的后勤工作人员,如一所学校或一个校点至少配备一名厨师、一名专门的宿管员和一名保安以保证使教师的精力都能放在教学上,尤其是在一些功能意义特殊而不宜拆并的山区办学点、小规模校点或“一师一校”学校,可考虑合理利用周边村民或劳动力,加强保障服务,以强化师生职能,减轻师生负担。
第六,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定期对这些山区薄弱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信息化教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把相应的信息技术教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开设学校计算机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和其他课程的整合,激发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此外,还可以合理优化运用远程教育模式,制作一系列优质的视频公开课,在山区农村学校适当实施远程教学,使教师学生都可以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拓宽老师教学思维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优质的课程资源,对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开展作用较大。
[1]中共双柏县委员会,双柏县人民政府.双柏县工作情况汇报[R].2016.
[2]中共双柏县大麦地镇委员会,双柏县大麦地镇人民政府.大麦地镇工作情况汇报[R].2016.
[3]桂正华.云南省民族地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云南省沧源县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2):104―106.
[4]罗明东.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新探索——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创新实践[J].学术探索,2016,(10):138―142.
[5]白贝迩.民族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现实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16,(2):104―106.
(责任编辑 朱和双)
Current situ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the Northern Areas of the Ailao Mountains- A Case Study of Damaidi Township, Shuangbai County
LUO Mingdong, QIAN Chunfu, CAI Xiaoli, LU You,CHENG Fan, DU Junyan, MEI Tingxian & LI Lei
(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YunnanNormal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Provinc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Damaidi Township, Shuangbai County to collect information regard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Shuangbai County, especially its current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difficulties and the major restraint factors. In the survey,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onsite visi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were employed.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gained from the survey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uangbai county, i.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mountainous area, poverty and sparse habitation, the present paper suggests specific solutions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Shuangbai county from six aspects: 1) policy adaptation; 2) education of teachers; 3) location adjustment; 4) supply and deployment of teachers; 5)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6) IT training.
northern area of the Ailao Mountains; balanced educ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across counties; educational geography
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南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XMZ085;2015年度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云南民族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项目编号:SYSX201516;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教师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cx10。
2017 - 02 - 26
罗明东(1962―),男,教育学博士,楚雄师范学院校长、二级教授,云南省首批“云岭学者”,云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地理与区域教育。钱春富(1973―),男,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地理、区域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G639.21
A
1671 - 7406(2017)02 - 0011 -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