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十二兽文化的历史渊源探究
2017-06-23马海日古阿牛木支
马海日古,阿牛木支
(四川省彝文学校,四川 西昌 615000;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 西昌 615022)
彝族十二兽文化的历史渊源探究
马海日古,阿牛木支
(四川省彝文学校,四川 西昌 615000;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四川 西昌 615022)
彝族十二兽文化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彝族十二兽与中国古文化十二地支、十二属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不仅语义等同,而且字形如出一辙。彝族十二兽与中国古文化十二地支、十二属相,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当同根同源、同源异流。
十二兽文化;十二地支;历史渊源
十二兽文化在彝族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彝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但由于历史及认知等诸多因素,彝族十二兽文化的历史渊源至今未解。本文从《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等有关文献资料,探讨彝族十二兽文化与中国古文化十二地支、十二属相的历史文化渊源,了解中华古文化的交流交融,厘清彝族历史文化的渊源,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彝族十二兽文化的由来与呈现
(一)十二兽属相传说
彝族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赋予十二兽属相更多的文化内涵,掺和更多的思想理念,使原本单纯的纪年纪月物更加复杂化、神秘化,从而创造了十二兽属相传说、十二兽属相人生占测、十二兽属相禁忌、十二兽属相相合相克、十二兽神庙、十二兽神舞、十二兽属相赶集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并深刻影响着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及心理活动。
1.救兽说
远古时候,彝族始祖笃慕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中,老大和老二非常富有,且傲慢、骄横,洪水泛滥时,不幸溺难。唯有憨厚老实、贫穷的笃慕幺子得到下凡仙使的怜悯和指引,洪水泛滥时,乘坐木箱,漂泊到土尔山顶。世界一片汪洋,笃慕幺子在土尔山顶举目无亲,孤身无助,又心存仁慈,搭救被洪水冲来的动物作陪伴,并生火为它们取暖。据说,第一天被搭救的是奄奄一息的老鼠,之后依次救了牛、虎、兔、龙、蛇、马、绵羊、猴、鸡、狗、猪等动物。彝族用这些动物纪日纪年,并以鼠为起首。这些动物后来协助笃慕幺子娶了天上恩体格兹的幼女为妻,并生下三子,这三子,后来成为藏、汉、彝三个民族。[1](P41―52)
2.赐药说
远古时,所有飞禽走兽都有人性,都有语言,与人共居,年月日没有名称。因人的体质没有飞禽走兽那样强悍,所以经常抢不到食物,受饥挨饿。先祖瓦萨是当时的神主,先祖瓦萨为了解决禽兽与人争食,想了一计良策,安排所有动物吃药,让一些动物吃眠药、休眠。赐药那天,老鼠第一个赶到,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动物分别先后赶到。同猪一起赶到的动物太多,先祖瓦萨记不清先后次序,就只用十二种动物纪日纪年。[2]据说,这十二种动物中蛇和龙的运气不好,吃了眠药,所以直到现在,到了冬季食物匮乏时,蛇依然不吃不喝长期休眠。
3.饮水说
远古天地刚刚分开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地上的各种生物几乎被晒死一空。只剩一棵生命力顽强的“火斯达底”树。树下仅存一潭水,有十二个幸存的动物来喝水,第一个来的是老鼠,接着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允、狗、猪依次来喝水。所以人类用这十二种动物来纪日纪年。又说,远古时,彝族先民居住在岩洞里,不知天为某日,地为某时。先祖瓦萨就传授彝人如何盖房子、如何测天时。先祖瓦萨用盆测法,传授彝族观测天象,定时、日,同时端一盆水来观察什么动物来吃水,老鼠首先来喝水,就将鼠定为岁首。之后,牛、虎、兔、龙、蛇、马等依次来吃,最后来的是猪。从此,彝族就以来喝水的动物顺序来纪年纪日。
上述这类故事传说或似人开心解闷的笑话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大都是后人的想象和推测,作为史证材料却不可信之。可以说,十二兽属相的座次排序绝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最初也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兽,但一旦约定俗成,也就难以改变。
(二)十二兽纪年月日
彝族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绵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作为历算的基本单位,依次周而复始纪年纪日。彝族十二兽属相类似于远古中原汉族民间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十二属相,唯有“羊”有所差异,彝族十二兽属相“羊”是绵羊,即为特指,而中原汉族民间所用生肖“羊”是泛指。与中国古代六十甲子周期相同,十二兽属相也可以构成六十周期顺序。六十周期顺序,彝语叫“夫策洛木觉”,意为“六十轮回转”,是彝族预测年日吉凶的一种方法。
从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等有关文献资料看,各地彝族十二兽属相大体一致,但构成排序有地区差异性。譬如,桂西彝族和云南哀牢山彝族所用十二兽属相,在属相选择和排序上有各自特点。桂西彝族以龙为起首,雀替代鼠、蛇替代兔,凤占蛇位,蚁取代了羊,人取代了猴,属相中还出现了“人”的称谓。哀牢山彝族以虎为起首,用穿山甲取代龙。属相排序不同,是因十二兽的起首属相使用习惯不同所致,若将序位前推或后移,属相顺序完全等同(见表1)。
表1 彝族各地十二兽属相对照
彝族十二兽属相在学术界颇有争议,其争议的焦点是纪月属相顺序有较大差异。其代表作是罗家修的《古今彝历考》[3]和刘尧汉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4]。前者以鼠为首,后者以虎为首,因而纪月属相顺序不太一致。但彝历以十二兽为纪日纪年,是不争的事实。表1中,桂西和哀牢山以龙、虎为首月,川滇黔则以鼠为首,而同一区域,常常因月份而争执。例如,彝族“火把节”的月份,有的说是猪月,有的说是虎月。究其原因,一是月份与节气物候有关,彝族大都居住在“十里不同天”的山区,各地的物候节气有较大差异,月份的认识自然会不同。二是彝历缺乏强有力的政治经济条件,只是民间口耳相传,加上年代久远,误传在所难免。三是古代彝族居无定所,四处迁徙,分散而居,原地的节气物候与迁徙地节气物候必然不同,认识自然产生差异。
(三)十二兽民俗文化
1.属相人生
属相人生是用人的生辰属相来预测人的命运,类似古代中原汉族民间流传的生肖性格命运测算。彝族宿命思想十分浓烈,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祸福、贫穷富有都是上苍的安排,无法抗拒,人的命运与人的生辰属相相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紧密联系,人只能与之和谐,才是天赋的命运。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中《库色特依》和《占莫特依》就是用人的生辰属相、岁位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来预测人生命运,其内容通篇记述各生辰属相的财运如何、寿龄多少、守护神是什么、有几次婚姻、能养育几个子女、应在什么状况下得病、得何病、是何鬼怪作祟、该怎样祀奉、何日归天、死后变何物等。彝族大凡在人生挫折、遭遇不测、久病不愈、心存疑惑时都要去找毕摩“把脉”解答,时至今日,这种虚幻的、自欺欺人的占卜术,在彝族民间依然还有一定的市场。
2.属相禁忌
属相禁忌是人们对属相敬畏而产生的心理约束和行为规范,也指某兽年兽月兽日,或某生辰属相所忌讳的事和行为。大多彝族至今依然禁食马肉、狗内、蛇肉、鼠肉、猴肉。通常情况下,鸡日不杀鸡,猪日不杀猪,牛日羊日不杀牛羊,且杀牛羊忌说“杀”,而说“打”。
关于属相“禁忌”,彝族民间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远古时候,天父的母亲在蛇日生了病,马日为她占卜,当时天父正在修建房屋,因母亲生病只好搁置,羊日给母亲治病,结果没有治好,猴日却死了,鸡日洗尸体,狗日向亲朋好友报丧,猪日火葬,鼠日天父很伤心,什么也没做,牛日继续修建房屋,虎日修好了房屋。因此,彝族传统属相“禁忌”是:蛇日防人生病,马日禁修建房屋,羊日禁看病治病,猴日死人视为不吉,鸡日禁洗脸和禁剃头,狗日不出门,猪日诸事不宜,鼠日不吉不凶吉利,牛日龙日则吉利,虎日大吉。这些禁忌在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广为流传。
此外,有些人在自己的属相日里,钱财不外出,不做买卖,彝语蛇和金的语音相同,所以有些人在蛇日忌讳财物外流。但具体的兽年兽月兽日和生辰属相都有一定的忌讳,但各地有所不同,这里不作赘述。
3.属相相合相克
在彝族的思想观念里,十二兽属相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有相互联系。属相之间,或相合相融,或相克相斥。属相相合相融,凉山彝语已形成固定的口诀,其大意是:狗马虎三合,牛蛇鸡相护,兔猪羊相伴,猴龙鼠相配。在凉山地区,彝族的婚姻十分讲究,除讲究家支、家史、疾病外,还讲究生辰属相的搭配,若是上述生辰属相相遇,则认为是最佳的婚姻形式,不需占卦。彝族的这种属相相合观别具一格,并有一定规律可寻。所有相合的属相之间都相隔三个属相,即隔位相合相融,且依据等位、等距、平衡十二属相刚好能完整组合。而属相相克相斥无规律可循,占卦需联系属相的特性和人的生辰岁位,随意性强,杂乱无章,故不作详述。
从上述可见,彝族对十二属相的敬仰,以及彝族十二属相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看,彝族与十二属相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彝族十二兽神庙的建立,彝族十二兽神舞的留传以及彝族十二兽属相赶集之习,也无不反映彝族原始宗教的历史记忆和古老的历史文化形态,折射出彝族与十二兽属相的历史奇缘。
二、彝族十二兽与十二地支
(一)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纪日纪年单位。古人用这十二地支配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组成六十甲子,用于表示时间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但前人对十二地支的理解释义抽象和含糊,令人费解。十二地支字形字意南辕北辙、毫无关联。前人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等十分抽象的哲学思想来理解诠释十二地支的字义,让人云里雾里。象形文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是人们对事物形态的客观描绘,古人刻划文字符号不可能如此抽象和复杂,借用之说,更是令人困惑不解。中国古代干支最初只用于纪年纪日,未作纪月,十二地支用于纪月是后来的认识和发展。用十二地支所对应的月份、物候、物象来诠释十二地支的原始本义可谓是移今附古,本末倒置,从而使十二地支的语义更加模糊不清,神秘莫测。
(二)十二兽文字符号与十二地支
古人刻划和使用文字几经演变才初步成型,从而能够表达所指事务和思想的本源。对于十二兽古彝文字形而言,在体现十二地支的本体含义时,与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在字形刻划上十分近似(见表2)。
表2 十二地支古文字字形与十二兽彝文字形对照
纵观我国汉字发展历程,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秦隶、汉隶、楷书、
从文字形体上看,表2中的古彝文形体特征,与上述甲文和金文近似。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需求,在原始画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中国各民族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不应是单一的,应该是多源的不断积累和融合。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和融合,使其文化也必然相互影响,古老的天文历算知识也必然要相互学习借鉴。由此一来,彝族十二兽文字符号与十二地支字形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并非是偶然现象,而是出自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那么,彝语支民族乃至远古西北氐羌的后裔中,何为唯有彝族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和传承着古氐羌的文化传统呢?这是因为彝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和特殊的地理生存环境所致。在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形态依然处于奴隶制社会,社会发展较其他地区滞后两千年左右,其历史文化形态也必然要相应滞后。所以较多保留着文化的原生态。其一,社会制度可以一步跨千年,但固有的文化传统不可能随之飞越。其二,彝族长期居住在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横断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江河交错,与世隔绝,自然地理条件形成天然屏障,阻隔了与外界的交往、交流。历史文化的原生性、古朴性自然得到较好的储存和保留。这一地区,彝族天文历法古老朴实和高度发达,而十二兽彝文字形更是反映了其独特性和交融性,更是鲜活的人类历史文化再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我们以康定为中心向东和向南大体划出一条走廊。把这走廊中一向存在着的语言和历史的疑难问题,一旦串联起来,有点像下围棋,一子相连,全盘皆活。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5]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彝族十二兽传说及其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寓意深邃,体现了彝族先民对远古天文历法认识和应用的踪影,但追根溯源,彝族十二兽文化与汉族十二地支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不解之缘,当属同一文化概念、同源异流。古人在吸收、借鉴十二兽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参照其文字符号,从已有的文字(甲文、金文)里,选取与之近似的文字符号来替代十二兽;或者是古人在吸收、借鉴十二兽文化时,同时也借用了十二兽文化的文字符号。十二兽相(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是中华先民图腾崇拜和动物崇拜的产物,是中国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1]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编.中国彝文典籍译丛(第1辑)[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6.
[2]赵洪泽,朱建新,等搜集整理.彝族民间故事选[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3]罗家修.古今彝历考[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4]刘尧汉.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5]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责任编辑 刘祖鑫)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Yi Twelve Animals Culture
MA Hai Rigu & A Niu Muzhi
(SichuanYiLanguageSchool,Xichang, 615000,SichuanProvince;SchoolofYiLanguageandCulture,XichangCollege,Xichang, 615022,SichuanProvince)
The Yi twelve animals culture hav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which created a system of its own. The Yi twelve animals’ culture connected closely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twelve branches and the twelve animals because the equivalent semantic and exactly same glyph. The Yi twelve animals and the Chinese ancient twelve branches, twelve signs had same historical culture source,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common root with different branches.
Twelve Animals Culture; Twelve Branches; Historical Origi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云贵川百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研究”,项目编号:14ZDB119。
2017 - 01 - 15
马海日古(1966―),男,彝族,四川省彝文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彝族传统文化。阿牛木支(1967―),男,彝族,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彝族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K281.7
A
1671 - 7406(2017)02 - 0125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