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

2017-06-23郑丽琼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郑丽琼

摘 要 现代化自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向往,中国人民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入正轨,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现代化思想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上了飞速发展阶段,习近平提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现代化目标更科学合理、日臻完善,我党对现代化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关键词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2

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新飞跃。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进行着不懈奋斗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领域的深刻的变革过程,这一过程以某些既定特征的出现作为完结的标志,表明社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人类文明的一场深刻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傳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不懈地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重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1840~1 895年);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可以说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现代化是尝试、摸索的阶段,虽然都不太成功,但是对后来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模式的反思。新中国的建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真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突飞猛进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现代化主要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从“四化”到“五化”。在20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地形成了“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毛泽东从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开始提出工业、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中,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四化”。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地把“四化”表述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重提“四化”,更加重视“四化”建设问题。在“四化”提出50多年之后,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其《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原有的“四化”目标里增加并强调了这一新的内容。

第二条线索是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四化”之后,毛泽东随即把“四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通过“四化”,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强调现代化的各方面建设问题。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报告,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此后,这样的内涵规定一直为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报告所沿用。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增加了“和谐”的内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际上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诸领域的基本要求。十八大以后把绿色、共享等写入了社会发展目标,更加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成果的共享性,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质量实现了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真正地实现着现代化的梦想。

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是对现代化认识的又一次飞跃

(一)完善深化了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把“四化”目标丰富为了“五化”目标。建国伊始,党和国家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工业化,即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富强的工业国,以后发展为了“四化”目标。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明确显示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延续与加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第一次明确把“四个现代化”作为全党工作重心。他还提出了 “三步走” 的战略构想,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说,这段时间的现代化目标是“多见物,少见人”。

我国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需要上层建筑做相应的变革,必然要求机制和人匹配相应的现代性,国家治理的机制和国家体系现代化的提出也就应运而生。习近平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由“四化”目标跨进“五化”目标,单从目标指向来说,方向更明确,目标更丰富。而且更注重强调机制和人的能力的现代化,着重点指向了对上层建筑的变革,现代化的目标由“物”转向了体制和人,现代化发展要求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入,也标志着我们对于现代化的整体认识臻至完善,这也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达到了现代化的更高层次。

(二)抓住了发展现代化的核心—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说明,人是一切现代化的核心和根本,因为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和先决条件是人的现代化,而现代化获得的成果最终应由人们共同享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把把现代化由“物”的层次上升为了“人”和机制的层次。

现代化是社会的转型,社会整体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实践的客观历史过程,也意味着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境界和劳动技能等各种素质实现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人,所以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主体意识和能力,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及其作用发挥,既受到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现代化。因为不管如何先进的机制、制度、生产的技能,都是由人去创造的,由人去执行实现的。在现代化的有序发展中,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二者协同发展,相互影响,由于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决定了一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既有以人的革命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忽视人的素质提高造成现代化畸形发展的失败教训,人的现代化理论正是这些深刻教训得出的结论。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人的现代化才是一个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核心要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更加鲜明,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习近平在《“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并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在体制机制、制度政策上系统谋划。”因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三)赋予了清晰明确的价值内核

原来的“四化”目标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价值理念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发展现代化内在澎湃的动力,外在正确的导航定向。

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价值观就是高度的统一和集权,倡导绝对的统一和忠诚。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必然带来了各种新旧价值观念、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局面,很多时候让人们无所适从,以至于出现价值失范的局面,也成为了继续深化改革的绊脚石,历史经验证明了,没有科学价值观引领的改革要么会背离初衷、偏离了大道,或者就会昙花一现。在“五化”目标里一个新亮点就是将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24字的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为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导向。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导向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上述三个方面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为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载体。”核心价值观提供的是一个社会发展所需的方向和动力问题,只有核心价值观深深的浸润于我们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方向不变,动力不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社会尊崇和倡导的价值目标、理想信念、精神信仰、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对社会有指导、整合、匡正、补充、统摄的作用,才能逐步解决上述现代化问题,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稳健向前。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借力一定的载体为公众所感知、认同、接纳和力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實现形式,彰显着核心价值理念,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邃的价值意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明显地区别开来,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与西方国家治理相区别的最根本的价值持守和实现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结合就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坚守和实践。

猜你喜欢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新加坡法治反腐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现状研究及对策初探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