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
2017-06-23陈举良
陈举良
【摘要】本文论述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完善,使教学情境、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生活化,以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活化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92-01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规律,恰当有效地把生活要素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生活共鸣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教学成果的提升。教师把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把枯燥无趣的教学情境变得更具生活化,把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单调乏味的课后作业生活化,构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优化知识结构,让学生投身现实生活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一、在生活中学习:教学情境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
教学情境生活化就是把教师、学生以及生活素材等多维因素进行紧密结合,从而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把学生和社会进行有效关联,诱发学习动机,并且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无处不在的特性,最终深刻理解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其性能也越发丰富、稳定,教师利用其特性通过应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元素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亲切感,让学生以轻松心态投身学习之中,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以讲授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班上没有学生去过海岛,或者去海边参与过潜水活动,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不相符。鉴于此,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学生面前呈现一派海岛风光。首先,教师让学生在屏幕展示的中国地图上确定西沙群岛的具体位置,然后通过图片、视频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海岛世界,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海岸、清澈见底的海水、浮翠流丹的珊瑚、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学生不由得沉迷其中,叹为观止。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时,不能一味地展示多媒体画面,要以语言引导学生或以问题启迪学生,让学生在欣赏多媒体画面时能够带着思路去看,带着问题去想,从而让整个生活化教学情境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学习。
二、在生活中成长:教学过程生活化,优化知识结构
小学时期的学生年龄还小,心理尚未成熟,均处于贪玩爱动的阶段,由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口头表述能力,掌握了一些结合词句、插图等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鉴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生活化可以通过角色模拟、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以讲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之后,安排三名学生分别扮演三个儿子,另三名学生分别扮演三位妈妈,一名学生扮演老爷爷,通过角色模拟把课文内容以生活化的场景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角色模拟过程中,激发了自我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表演才华,并且在表演过程中更为深刻地感受到课文的深意,体验作者的真实情感。同时,教师还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在小组内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教学,让学生感觉贴近生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在交流中倾听其他学生的不同观点,有助于知识结构的优化,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生活化。
三、在生活中完善:课后作业生活化,培养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形式之一,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领悟知识内涵并且加以巩固。以往的课后作业多以传统“练习做题”形式为主,学生对此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部分学生采取抄袭的方式应对教师的检查,导致课后作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鉴于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把“强化记忆,掌握知识”的传统观念转变为“理解记忆,学以致用”的生活化观念,做到“减量提质”,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规律,多布置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生活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以讲授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选择恰当的时间,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野外亲身感受春天的气息,以文字形式(诗歌、散文、記叙文等)、图像形式(绘画、摄影等)或者视频方式,记录自己认为最能代表春天的场景。学生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不仅对课文有了更深的领悟,进一步培养了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课后作业生活化”。
综上所述,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完善,真正体会到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共通之处,从而有效地学习语文,提升自身的语文水平和实践能力。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