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点深化学生思维训练
2017-06-23莫训行
莫训行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采用随文练笔的形式,以随“细微点”练笔强化学生体验;随“共鸣点”练笔强化情感积淀;随“升华点”练笔强化思维再进,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关键词】思维 练笔 细微 共鸣 升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91-01
语文新课标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但当前很多语文课堂仅仅满足于知识掌握,其方法也是直接灌输,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处于肤浅或者懵懂状态,表现在对文本内容认识不清,对文本主题把握不准,很难达到一定的思维高度。语文教学的精彩来源于学生思想的共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随文练笔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其中三点淺析其做法。
一、随“细微处”练笔,强化学生体验
细微见真情。文本阅读从大处着手、整体解读,固然能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印象,但无法与作者、编者进行深度对话。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则需要紧扣文本细节搭建语言情境,通过练笔强化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把文字背后的隐藏意思读出来,继而把思维逐步推向深入。比如针对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这一课,其中爸爸紧握的双手,妈妈恬静的微笑等都传递着真爱。如果在阅读中强化整体感知,必然会觉得平淡无奇;相反扣住细节,却能让学生从温暖的阳光、淡淡的花香中读出不一样的感受。笔者围绕该课细节描写,组织学生通过话题讨论感知文本情感,借助练笔迁移表达领悟其方法,以便把学生的思维训练逐步推向纵深。课件出示句子:“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教师提示思考:1.我们平时怎么睡?爸爸现在又是怎么睡的?2.如果我们这样睡一晚,结果会怎样?3.爸爸这一晚有没有睡好?为什么要这么睡?出示练笔:“是的,爸爸这样睡觉不舒服,甚至一夜都没有睡好,但她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他非常担心妈妈,有一肚子的话想对妈妈说。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爸爸,老师来做个‘妈妈,请你想象一下,试着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这样教学,紧扣住一句话、一个细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换位进行思考、感知,从而提升认识、丰富情感,把父母之间无声的爱转化为学生的言语,丰富了文本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表达能力。
二、随“共鸣点”练笔,强化情感积淀
阅读文本如果仅仅满足于读懂内容,其理解必然是肤浅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情感走向深入,在学生情动处,与文本、作者共鸣点设计小练笔,不仅使学生情感得到宣泄,还能有效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逐层向深处拓展。比如针对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发愤”是文本情感宣泄的关口,更是学生需要重点研读的切入口。如果仅仅围绕文本而研读,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解,学生自然不了解司马迁的“发愤”。对此,教师可以进行有效拓展,结合相关图片以及部分史料,让学生对事情有全面了解,并在文本“共鸣点”处进行练笔,其情感得到有效积淀,为继续推进思维深入创造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司马迁悲愤交加……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解读司马迁的抉择:死——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血溅墙头?生——最后为什么他又没有去死?引发共鸣:司马迁想自杀,想血溅墙头,这说明他感到一种屈辱,而且还是到了极点,但是他最终没有自杀,而是选择完成父亲的嘱托。师出示练笔:这说明他内心肯定经历过一番斗争,现在请你发挥想象,站在司马迁的角度,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这样教学,教师把练笔聚焦在司马迁最痛苦的内心抉择,并且通过有效拓展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司马迁的“发愤”,将思维推向深入。
三、随“升华点”练笔,强化思维再进
课堂的升华往往是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对作者表达思想有所感悟,在教学环节中往往处于课堂结尾的总结部分,教师在课堂提升点上进行练笔,可以帮助学生高度概括文本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针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狼和鹿》这一课,其内容是鹿群过度繁殖使凯巴伯森林遭殃。学生在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理解文本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师还要让学生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而不是从主观好恶出发。教师小结:森林遭殃,原因是什么?是鹿群过度繁殖,还是什么?那就是人类对狼的过度捕杀。引导思维提升:狼与森林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但由于狼被捕杀,导致生物链被破坏,生态失衡,结果灾难来临。出示练笔:面对曾经的森林,你想对狼和鹿群分别说些什么?总结提升不仅是课堂的关键,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整合的关键。教师组织学生练笔,系统整理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的思维深入文本内核,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舞台。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随文练笔是推进学生思维持续深入的载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