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提升
2017-06-23涂曦
涂曦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创业者教育,立足于大学生创业执行力弱、创业率偏低的现状,利用自身优势,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执行力。本文以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内涵为基础,重点阐述了在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缺失的具体表现,深入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缺失的原因,最后结合“双创”的内在要求和高校的特点优势,着力探讨了提升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方法。
关键词:“双创”背景 大学生 创业执行力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创业这条道路。然而,面对经济环境下行,创业难度加大,大多数大学生最后都没有坚持下去,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象。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基地,不仅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执行力。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应着重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执行能力,真正将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創业动机转化为现实能力和方法,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执行力,提高他们创业成功的概率。
一、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内涵及缺失表现
从创业不同阶段来看,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缺失具体表现为:在创业活动的孕育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从非常复杂的市场信息中有效识别可做的创业项目,设定好创业目标和创业领域。在这一阶段,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容易走入错误的市场方向;在初创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搭建创业团队,建立组织制度,寻找潜在客户。该阶段真正考量了学生整合多方资源的执行能力,大部分学生因为创业难度大而放弃了创业想法;在创业项目的成长阶段,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要任务是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固团队,开拓市场资源,固定市场方向和业务模式。该阶段综合考量大学生创业者的战略思维、眼光和市场拓展能力,但是有些大学生难以把握企业的发展速度,陷入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的瓶颈;在创业项目的成熟期,创业企业应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但是该阶段最容易创业模式僵化的问题,致使创业企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二、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创业执行力表现在创业活动的各个阶段,大学生执行力较弱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由创业氛围、创业政策、创业教育三维度构成的客观环境;另一类是与大学生创业者自身相关的心理素质、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主观环境。
从整个创业的客观环境来看,国家尚未出台完备的金融服务、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再加上社会的创业文化尚未形成。具体来说:第一,社会环境方面。目前,政府出台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大都流于表面,可操作性不强。社会创业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二,创业资金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其自身风险角度考虑,认为大学生创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且无合适的抵押物作为担保措施,使得其对大学生创业的贷款较为谨慎,而其他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和数量又不足。
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环境来看,第一,大学生的创业意志不坚定。当前,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创业心态和理念。在创业初期,大学生往往仅凭一腔热血决定创业,充满自信和激情,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缺乏韧性,极易打退堂鼓,一蹶不振,抗击打能力较弱;第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态度积极,但创业相关的知识(如管理知识、财务知识、运营知识等)、能力(如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等)明显不足。在创业教育普及度和深入度不够的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对创业的了解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的创业竞赛或者是名人的创业成功案例等,创业知识和经验的缺乏使大学生创业之路走得更加艰难。
三、“双创”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关键环节
提升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着力点归于高校创业教育这一路径中,高校应将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人才上,即具备执行力、能将理想转变为现实的人才上。
四、“双创”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机制
在系统培养大学生创业执行力过程中,需要以高校为主导,协同众创空间、校友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1.构建注重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责任意识培养机制
培养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第一步是提升大学生的负责意识,使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能勇于扛起重担前行,对创业活动和团队负责。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灵活的管理优势,做好大学生创业者的后期辅导,尤其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问题和危机进行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
2.创新应对各类危机的创业活动风险预防机制
环境的限制和执行的盲点加大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难度,所以,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应加强对创业项目的自我检查,提高风险预防机制,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高校要协同其他组织,加强对大学创业者的监督与指导,给予创业型人才以充分支持,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
3.完善共同面对创业困境的创业团队合作机制
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者过程中,高校要根据创业项目,辅助学生做好创业团队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整个创业团队的组织领导、开拓创新、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必备的创业能力。
4.建立帮助大学生创业者顺利“过渡”的协同培养机制
高校为社会培养“准创业型人才”,需要加强各种创业服务机构的合作,根据各种创业阶段的需求,对接不同平台。如高校引入培训服务类创业机构,为大学生作创业培训和指导;高校邀请政府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政策介绍;高校建立固定导师制,聘请专家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定期对其进行指导。另外,高校还应该协同投资驱动型众创空间,通过举办科技金融交流会、辅助大学生进行路演等举动,切实帮助大学生创业。
5.强化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化激励机制
第一,大学生要强化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加强对创业行为的价值认知,能自如地应对各种困难;第二,高校要创新激励机制,借助正强化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辅以强化手段,适当地惩罚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缺失的行为。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加强平台建设,搭建创业型人才的学习平台(如教室、实验室、活动室等)、信息平台(如市场与政策信息、技术专利信息、兼职实习信息等)、项目孵化平台(如学校孵化器、社会孵化器)、团队平台(如高校内跨专业团队、高校间合作团队、高校与企业间合作团队)。
参考文献:
[1]周广春.“双创”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10).
[2]汪军,王晨,王彤.“双创”背景下我国创业园发展浅析[J].河北企业,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