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制度的演变与探寻
2017-06-23许宁静
许宁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开篇便是汉朝。中国疆域广阔,农业经济发达,不得不采用中央集权制。然而,在权力的分配中,究竟是皇室当先,还是政府掌权呢?依我看来,可将皇室与政府看作两个机构,两者各行其职,但政府从属并听命于皇室。
众所周知,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于是在“七国之乱”后推行了推恩令,中央和地方仍是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大权紧握于皇帝之手。但在西汉中后期,权力的分配發生了变化,皇室大权旁落,逐渐走向衰落。在汉代还有一样不得不说的是中央政府的组织,察举制中举孝廉是汉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为汉朝的繁荣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汉朝初年的赋税之少是罕见的,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使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汉代王朝边境被少数民族骚扰不断,所以汉代全民皆兵,以应对当时不安定的时代环境。总而言之,汉代继承了秦以来的开创性制度,又为后代创立了多种制度以供借鉴。
唐朝的政府组织在汉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地划分,职权分配更明确,不得不提的是“政事堂”,即由中书、门下两省在政事堂召开会议,对皇帝的“画敕”进行裁夺,以提高行政效率。虽然唐代的中央组织机构较汉代进步不少,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权,但地方政府不似从前,变得冗多、繁杂,削弱了官员的上进心。另外,唐中央政府不断向外派遣节度使,并赋予其很大权力,为唐朝后来的内乱埋下隐患。即便唐朝的政府制度存在一些弊端,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在赋税方面,唐朝的租庸调制较汉朝的轻徭薄赋而言为民造福更多,它的重点在于为民制产,使农民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军事上是“府兵”制度,给了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因为军队的腐败,极尽其之所能压榨士兵,使原本设想完美的府兵制度化为泡影。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环,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黄袍加身”,所以他日夜担心权力落到他人手中,便收割了兵权,就连相权也被进一步分割,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三司使、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军权。这样一来,实权始终掌握在君主手中。不仅如此,宋朝王室还一直恪守家训:“优待贤能之士。”由于君主之忧虑,也就造成了宋代选官制度与兵役制度的缺点,同一职位上的人互相牵制,文官牵制武官,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课税负担,宋朝的积贫积弱也就由此而开始。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宋朝以后,没有再出现过大的分裂。
明朝权力发展的趋势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内阁制度。“胡惟庸”案的出现引起了君主对相权的警惕,于是相权被罢免,从此再无相,取而代之的是内阁制度。内阁制度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而是内侍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所以权力依旧掌握在君主手中。而明朝的地方制度则沿袭了元朝的行省制,只不过换了一种名义来表述。但是,明朝在科举制度上还是有创新的,进士及第后还需在中央进修三年,以便其更好地适应官场需要,但八股文又扼杀了许多有创新思想的人士,所以其绝非有力而无弊。值得一提的是,明朝赋税制度中的鱼鳞图册和一条鞭法,大大便利了收租之手续,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说到清朝,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部族政权,部族掌握政权并凌驾于读书人之上。清朝初年,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权分立,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实权,和君主一同分享君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清朝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是,清朝已经成为落日的余晖,虽然历经康乾盛世、同光中兴,然而因闭关锁国,没落腐朽的清朝已经风雨飘摇,不堪一击了。
纵观中国古代历朝政治的兴衰,我想:制度创新是永恒的旋律,当我们面对它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专制和腐败,也要看到它在当时所处情况下的合理性以及对当今的借鉴意义。在我们深入改革的今天,这是不是依然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