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探究、新题例析及备考指导

2017-06-23马正山邵青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张充传记文本

马正山+邵青

【命题探究】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新大纲将实用类文本阅读纳入必考范围,分值是12分,设置1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

纵观全国新课标卷近5年的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选文文体呈现稳定态势——人物传记一以贯之。

其二,选材上,传记中的传主往往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乃至政治家等。

其三,选文字数一般在1700字左右,大都由正文和链接材料两部分组成。

其四,分值和题型。实用类文本阅读分值是25分,共4道小题。

其五,从设题意图上看,一般情况下,所设置题目不考查考生对各领域专业知识的理解,以便考生从文中找到答案。

【新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张充和: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注】

宋宇晟

张充和,1913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等。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恰如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1933年,沈从文与三姐兆和在北京结婚,张充和去参加婚礼,随后就一直居京。家里人劝她考大学,她于是就到北大旁听。当时北大入学考试要考国文、史地、数学和英文,张充和的数学得了零分,但国文考了满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写得文采飞扬,受到阅卷老师的激赏。试务委员会爱才心切,不得已“破格录取”了她。

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师济济,充和受益良多。三年级时充和患肺结核,不得不休学,无缘得到北大的学位。康复后,张充和就到副刊《贡献》当编辑,写散文、小品和诗词,初露才华。

因为与沈从文一家接觸较多,张充和对沈从文有着许多深刻的记忆。湘西凤凰沈从文的墓上就有张充和题的四语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在这段诔文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沈先生走的时候,北京的一个侄子给我打电话,让我写一副挽联,说第二天开追悼会就要用。”张充和说,“那天夜里,我怎么都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跟沈先生有关的事情。睡到半夜,干脆爬起来,研磨,写字,顺手就写下了这四句话。不折不从,说的是沈先生的坚守。”

在重庆时,才貌双全的张充和尚待字闺中,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当年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传闻是为张充和而写。虽然不及徐志摩与林徽因、张爱玲与胡兰成等几段著名的罗曼史,“卞张之恋”也算传扬久远了。可张充和却直言:“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在张充和眼里,卞之琳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因此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出去过。

抗战爆发,张充和随同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那时来往的很多朋友都是西南联大的,跟闻一多很熟。张充和回忆说:“闻一多性子刚烈,朱自清则脾气很好,都说他是不肯吃美国面粉而饿死,我听着不太像,这不像他的秉性所为。”

哈佛华裔教授李欧梵曾将sentimental(感伤、滥情)翻译为“酸的馒头”,张充和谈起朱自清和冰心的早期写作,也用上了这个时髦的词汇:“那时候白话文运动刚开始不久,我看他和冰心早期的写作,都有点‘酸的馒头。”

一年后她在重庆教育部下属的礼乐馆工作,整理礼乐。期间登台演唱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的一件文化盛事。章士钊曾将张充和比作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这让张充和十分不悦,认为是“拟于不伦”:“我是因为抗战从苏州流落到重庆,怎么能跟因为被匈奴打败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的蔡文姬相比。”

但最终,张充和还是被章士钊一语言中,1948年11月,张充和与德裔汉学家傅汉思喜结秦晋,次年1月双双赴美定居。傅汉思在耶鲁大学教中国诗词,张充和在该校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并从此致力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

【注】留白: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

相关链接:

①“合肥四姐妹”中的张充和于2015年6月17日在美国逝世,享年102岁。(《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逝世》)

②张充和的意义在于那句她以隶书写就的对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这恬淡而充满浪漫情怀的两句话,代表着一种最理想的姿态,因而为人所铭记、传颂、向往。(《张充和:人生实难,唯以风格度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张充和考北大时数学零分,但能够被北大破格录取,其原因是国文满分,特别是作文很好,这体现了当时北大对人才的重视。

B. 北大时期的张充和在中文系受益良多,后因身体原因没有得到北大学位,她便到副刊《贡献》当了编辑。

C.张充和虽然说给沈从文写的诔文是“顺手”写的,但从诔文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来看,这体现了张充和对沈从文的深入了解以及对他品格的高度崇敬和赞扬。

D.在很多事情上张充和与别人的看法不同,如从朱自清的性格推断他不会不吃美国援助的面粉,在谈到朱自清早期的写作时,说朱自清的文章很感伤、滥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析】D项,“在很多事情上张充和与别人的看法不同”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别人对朱自清不吃美国援助的面粉的看法。

【参考答案】D

2.张充和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看清题目要求,即张充和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的具体表现。围绕这一问题,回到原文,逐段阅读,寻找对应的信息。细读全文可以发现,文章第二段末,叙述她考入北大的经历,可以看出她在国文方面是非常有才华的。第三段叙述她当副刊《贡献》的编辑,可以看出她在文学方面的才华。通过阅读正文最后两段以及相关链接,可以看出她在昆曲和书法方面的才华。这样,逐段阅读并筛选、整合信息,答案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参考答案】①国文素质高。国文考满分,作文写得文采飞扬。②有文学才华。担任副刊《贡献》的编辑,在文学方面展露才华。③在书法、昆曲方面有造诣。熟悉昆曲,能够登台演唱,后来到美国在耶鲁大学教书法和昆曲。

3.张充和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审清题目要求,是张充和的“人生经历”对我们的启示,而不是这篇传记给我们的启示。换言之,即张充和的言行给我们的灵魂带来的撼动或激励,也就是张充和的社会功用。根据这一要求,概括这篇文章叙述了哪些事件,这些事件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这就是答题思路。根据筛选和分析可知,张充和的成长环境、她对沈从文去世的态度、她与卞之琳的交往等典型事件以及她对待荣誉的态度,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启发。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青年时代的张充和结交文化名流,与众多大师是知交师友,成就了自身的才华。②重情义。得知沈从文去世,深夜为其写诔文。③准确判断人的性格。在与卞之琳的交往中,知道卞之琳收敛、敏感,所以不招惹他,从来没有跟他单独出去过。④为人淡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张充和淡泊名利。

【备考指导】

一、了解实用类文本的相关常识

传 记

(一)基本知识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真实性和文学性是传记的基本特点。从叙述人称上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从篇幅长短上看,传记可分大传和小传。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有的一面记述人物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议论各半,这种传记称为“评传”。高考常考的人物传记大多属于“评传”。从内容属性上看,传记可分为外传和内传。

(二)传记阅读的总体要求

1.知人:文章写了什么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陪衬,还是对比)?传主的身份、地位、贡献、成就、人生观、世界观是怎样的?

2.理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传主的?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典型事例、场景、细节来表现?场景与細节的安排有什么意图?叙事的顺序有什么特点?通过梳理传记所叙之事和对场景与细节描写的解读分析,来认识传主的“人品”,理解文本选材特点、写作手法(对比、烘托、抑扬、虚实、繁简、疏密)及其用意,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3.识品:主人公具有哪些品质特征?作者是如何评价的?旁人是如何评价的?概括传记中传主的精神品质,要注意结合传主的身份特点,联系传主所处的时代、家庭背景等。

(三)具体阅读技巧

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他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阅读传记,可采用“五步”法。

1.画“线”。在阅读传记时,要画出传主的人生成长经历或轨迹的相关语句。

2.筛“事”。筛选出传主有哪些事迹、成就、贡献、行为、经验等。

3.找“境”。在文本中找出交代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相关语句,并体会其意图。一个人个性、思想的形成必定受其所处时代、成长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了解这些可以使我们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传主,对其思想、品格以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4.品“细”。找出刻画传主的细节并体会其作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在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的同时,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5.想“旨”。一是想作者传达了传主怎样的思想、性格、观点等,这需要结合传主的事迹进行思考。二是想传记中的评价性语句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三是想除了传主之外的人物的作用及相关链接内容的作用。

新 闻

(一)基本知识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是新闻的三大特点。新闻的基本结构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二)新闻各要素的作用

标题: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能引起下文,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或者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

导语:导语居新闻类文本之首,简明扼要地揭示主题思想。其作用是概括新闻的要点、为整篇文章奠定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主体:开头部分,主体的作用有: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等。中间部分,主体的作用有:过渡,为下文作铺垫,照应前文等。结尾部分,主体的作用有:照应标题、开头,拓展内容,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三)新闻类文本阅读的常见考题

①文章运用了哪些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②这篇新闻以×××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有什么好处?③文章某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构成中的哪一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④这则新闻的导语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⑤这篇新闻的背景(或标题)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⑥文章提到×××,请就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科普文章

(一)基本知识

科普文章一般包括科学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一般文学色彩较浓,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又形象,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二)科普文章阅读的常见考题

相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传记和新闻类文章,科普文章更侧重于说理。鉴于这一特点,这类文章的阅读,往往要求赏析其语言、艺术手法、标题艺术等。

调查报告

(一)基本知识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在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按照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专案调查报告三类。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开头、主体和结尾四部分组成。

(二)调查报告类文章阅读的常见考题

①这篇调查报告语言有何特点?②联系文本,谈谈这篇调查报告的写作特色。③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④请就这一调查,发表你的看法。

二、结合传记,研习考点,归纳方法

(一)理解文章内容

该考点是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必考点,往年以五选二的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为5分。2017年新考纲将采用四选一的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分值为3分。解答此题,首先要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认真阅读题干,带着问题去阅读选文,将4个选项分别与原文进行对照,找出选项中与原文不相符的地方,从而判断其是否正确。

(二)筛选并整合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传记阅读最常考的考点。它一般考查: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传主个性品质形成的原因的分析与概括。

1.传主事迹的概括与分析。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传主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②文中写了有关传主的哪些事?③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传主品质的?

解题技巧:答题前,指出时间变化的词语,画出地点变化的词语,标出职位(工作)变化的词语,找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工作中做了哪几件事。答题时,注意关键句子的提示,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答题模板:某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做的这些事有怎样的影响或意义。

2.传主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这种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有:①通过文章可以看出传主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②通过×××事件,反映出传主怎样的性格?③从文中看出传主是一位怎样的人?④传主在×××方面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题技巧:①从事迹(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形象。②从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中概括传主的形象。③从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中概括传主的形象。④从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形象。⑤从传主与各方面的关系中把握传主形象,即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中把握传主形象。

3.传主个性品质形成原因的分析与概括。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从全文看,传主为什么会坚持×××?②是什么原因让传主走上了×××的道路?③结合全文,分析传主成为×××的原因。

答题技巧:需要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具体而言:其一,联系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关注相关的链接材料。其二,联系人物的成长经历进而感悟人物的心路历程。其三,联系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关系。

(三)分析传记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这类考点常见的考查内容有:①考查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②赏析传记中的细节描写。③考查传记中的引用内容。④分析传记的选材与组材。⑤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

常見的提问方式有:①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②本文追述×××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明这些细节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③文章引用×××的话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④这篇传记在选材方面有何特点?试简要分析。⑤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由于传记的特殊性,考查其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试题出现的频率并不算高,但也不容小觑。解答此类题目,可参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四)鉴赏评价与探究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鉴赏评价方面,主要要求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判断。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请结合×××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②请结合全文,评价×××的主张或行为。③×××的看法对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论述。

答题技巧:首先,阅读文本,挖掘信息。作者的主要观点隐含在文本中,因此阅读文本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在阅读文本时,注意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注意从典型事件和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描写中,把握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分析评价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其次,把握四种意识。一是“审清题干,准确判断”意识,即分清是传主的观点还是评价者的观点。二是“结合文本,独立思考”意识,即对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三是“尊重事实”意识,即对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不能从个人的好恶出发,而应该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托。四是“拓展思路,追求深刻”意识,即对传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要做到全面、深刻。最后,掌握答题模板。其思路如下:①立足文本,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②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③再次表明观点,强调、深化。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或目的?②怎样评价传主产生的影响?③传主取得重大成就,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技巧: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的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判断。

这一考查内容常从三个层面来设题,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类探究题一般较具开放性,要求对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整合,从而做出鉴赏评价,或进行质疑,提出建议。

这类探究题一般可分为拓展类和思辨类两种类型。拓展类,即对文本中的某一观点进行合理性归因,考生在作答时必须围绕一个固定的观点,通过整合文中有关信息进行充分论证。思辨类,即要求考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明确观点,并依据文本内容进行说明。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有一种观点认为×××,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你认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②文章标题为×××,有人认为应改为×××,你如何看待?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③你从这篇传记中获得了什么启示?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猜你喜欢

张充传记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别把八卦当传记
张充和欲扔进纸篓的《仕女图》
年轻的时候要少听八卦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张充和践诺
读失败者的传记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