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文阅读”能力检测试题

2017-06-23张邦金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7年1期
关键词:刘天华熊十力易学

张邦金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朱伯崑先生在《易学哲学史》的“前言”中说:“一般的哲学史著作,对易学中的哲学也有所论述,但由于其自身体裁的局限,总的说来,是脱离易学发展的历史。脱离易学自身的问题,讲其哲学思想,没有揭示出其哲学同易学的内在联系。”“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以前,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研究易学哲学史,如果看不到其自身的特点,脱离筮法,孤立地总结其理论思维的内容,抽象地探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不去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其结果对易学哲学的研究,不仅流于一般化,而且容易将古代的理论现代化。”我认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很应引起重视的。

②如何体现易学哲学“自身的特点”,如何“揭示易学哲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而不“流于一般化”?朱先生说:“易学哲学的发展,就其形式和内容说,都和易学自身问题的开展,特别是同占筮体例的解释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其特有的理论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其规律。”关于易学自身的问题,朱先生特别指出了对占筮体例的解释。我想,这不仅对研究易学哲学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对一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在涉及易学中的理论思维时往往脱离筮法、象数来孤立地、抽象地讲其哲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③《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其研究《周易》“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这样,就把《周易》转化成了讲天人哲理的书,以后的易学就是循此方向来阐释《周易》的。然而,受《周易》的基础文本(所谓《易经》)所限,不仅易学与占筮之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并行地、相互影响地发展,而且易学本身对《周易》的哲理阐释也是以对筮法、象数和筮辞(即卦爻辞)的解释为基础的。朱先生在讲到“《易传》中的哲学问题”时说:“《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词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词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的,有些词句二者兼而有之。”这里的“两套语言”之说,对于研究《易传》及其以后的易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果只讲其中的“哲学语言”,而将其“占筮的语言”作为糟粕而澄汰掉,那么就不能充分理解其“哲学语言”的本意和深意,以致对其做出“一般化”的或“现代化”的理解。《易传》对《易经》之卦爻象和卦爻辞的解释,存在着取象说和取义说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以后的易学发展中形成了旷日持久的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之争。如果将象数学派的“象数”作为糟粕而从中国哲学史著作中澄汰掉,那么义理学派的“义理”也就因失其对立面而其本意和深意不明,而且义理学派的发展逻辑和规律也会因失其发展的中介而黯然不彰。

④不幸的是,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一般都重义理而轻象数,对义理学派的思想多有阐发,而对汉易和宋易的象数之学则尽量简弃。这是应该进行反省的,无论从象数之学作为易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或环节,还是从其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范式”来说,以后的中国哲学史著作都应给予象数之学以应有的地位。

(摘编自李存山《从〈易学哲学史〉看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哲学史著作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能深入易学发展的历史,不能结合易学自身的问题,最终流于一般化。

B.中国人哲学思维水平的锻炼和提高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周易》的研究;一是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C.研究易学哲学史,要联系易学自身特点,联系筮法,联系易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才可能避免肤浅的流弊。

D.易学哲学的发展,有它独特的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尤其和对筮法体例的解释与阐述密不可分。

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段阐述作者对强调占筮体例的评价。

C.第③段主要讨论《周易》及其研究历史。

D.第④段论述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学哲学史上也存在两条思维路线的斗争,对此要具体审慎地分析,如果抽象讨论,或会导致古代理论现代化的恶果。

B.易学对《周易》的哲理论述是建立在对筮法、象数、筮辞的解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局面的形成是由该书自身性质所决定的。

C.易学自身存在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即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的对立。不过,这种对立双方不但可以并存,而且还互为依存。

D.象数学派不但是易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范式”,因此,象数学派的重要性大于义理学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孙艳梅

吃晨饭的时候田春花跟男人说,给你商量个事儿。男人的脸埋在碗里说,嗯。春花给男人盛上一碗饭,我寻思把咱家和三枝家的那堵墙拆掉。

春花给男人说起半个月前发生的一桩事儿。那天晚上她睡得正香,恍恍惚惚听见砸门声,披衣跑出去一看三枝的儿子小龙在门外哭得都没人腔了:二大娘,二大娘,我妈她……等春花跑到三枝家里,三枝正疼得满床打滚,春花骑着电动车一溜烟把三枝带进镇医院。

大夫说再晚就没命了,万一那天我就睡死了一直听不见砸门声呢?春花心有余悸地说,人吃五谷杂粮,保不准我哪天也……啥的。你和三枝男人在外打工,仨月俩月不着家,把墙拆掉,我们两个女人彼此好有个照应。

我没意见,男人说,只是三枝家里的同意拆墙吗?

春花笑,这会儿三枝应该也和她男人商量好了吧。

春花来到院里,西边的墙脚有个半米高的木凳,她踩上去大喊,三枝,三枝。三枝的头从院子里露出来,大拇指和食指蜷成圓圈很洋气地说,欧了。

吃过晨饭,春花男人去隔壁家一转悠,回来,就抡起了大锤。三枝男人在墙那边接应,你一锤,我一锤,剩南边的最后一个角,春花和三枝上前合力一推,一片尘土飞扬中春花拍拍手,德国那啥墙也是这么倒的吧?

没了墙的院子一下子敞亮了,两家合伙吃了个午饭。男人在院子里喝酒,女人炒菜端菜,皮小子疯跑。虽说暮春的春风咬人,可春花一点不觉得冷,三枝更是热得脱下外套。

春花包了韭菜饺子喊三枝过来吃,三枝提一只饺子耳朵塞满嘴,拆了墙,真方便,你还记得我上次做渣豆腐,托墙头上没端好,汤汤水水洒你一身。春花说,可不是,现在可好了,咱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春花和三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好得真像一家人一样。

天慢慢暖和起来。南墙角春花种了几畦菜,那天她端着舀子给菜地泼水,三枝家的鸡扑棱棱跑过来,二话不说就啄春花的菜,春花撵着鸡,不小心踩到一泡新鲜的鸡粪,就说三枝你怎么把雞放出来?三枝坐在太阳底下绣着十字绣说,鸡散养,下的鸡蛋才好吃。春花说,鸡到处拉屎,忒脏。三枝笑得花枝乱颤,你吃我的鸡蛋时咋就不嫌脏了?春花听着三枝的话很不中听,这是什么话,自己种的菜她三枝也没少吃啊。春花继续撵鸡,去去,馋嘴东西。

天晌,春花掐了新鲜的苔菜,给三枝送屋去,三枝正炒菜,春花闪进去把菜放进菜盆说,我都洗好了,你直接上锅就行。傍晚春花找三枝时,那把苔菜窝在屋角的菜盆里都蔫巴了。

春花去秋月家玩,看见秋月的正屋里挂着一幅“富贵满堂”的十字绣,照得满屋亮堂堂。春花一看就知道是三枝的杰作,天天看她坐院里一针一线的,包括花腰小蜂有一针挑错了,春花都熟悉得很。心里就酸溜溜的,自家正屋一直空荡荡的就缺富贵满堂呢。回家,果然三枝又换幅“东风第一枝”的绣品,绣得专注极了,连春花进来都没发现。

春花闷闷不乐,院子里小龙和小虎又打起来了。龙虎斗,小龙明显占上风,小虎被压在身子底下。春花心疼地冲出去一把把小龙从儿子身上扯下来,小龙并不怕这个二大娘,理直气壮地说,小虎抢了我的漫画书。小虎“哇”得一声哭了,小龙还抢了我的娃哈哈呢。春花拽着儿子回屋时候,瞄见三枝的窗前人影儿一闪。

春花娘生病,春花带着儿子回娘家住了三天。回家,第一件事习惯性向西瞅,目光就被一堵墙堵住了。

这墙堵得春花百爪挠心,她连包都没放,窜到屋里像炸药包一样摸起电话就炸,你抓紧时间给我回来!

春花和三枝竖起的两重墙,把北斗村村民的大牙都快笑掉了,你听说过两墙之隔的邻居吗?千古奇闻,千古奇闻哪!

一天,春花忽然发现儿子不见了。屋里屋外没寻到,正心慌就听见墙里传来咯咯的笑声。她赶紧踩上久违的高脚凳,一幕让她脸红的景象呈现面前:墙与墙之间半米的夹道里躲着两个小人儿,他们头挨头亲密地看着漫画书,旁边散落着娃哈哈的空瓶儿。

春花其实不知道,就在刚才,西边墙头上也有个女人像她那样踩着高脚凳看了半天,俊俏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像一片桃花杏花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用一个“埋”字,极富表现力,既暗示春花男人碗里的饭即将吃完了,又为下文春花为他盛饭作铺垫,还能呼应首句吃晨饭,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B.三枝手指蜷成圆圈说“欧了”,墙倒后春花提到德国的那堵墙,这些细节含蓄地反映了新时代农村女性的精神面貌,视野开阔,有一定知识面,这是她们推倒院墙的一个重要原因。

C.天气暖和,春花和三枝的关系却冷漠了,人情和环境构成鲜明的对比,不过究其原因,过错在春花胸襟太过狭隘,三枝的家禽还有她的玩笑,春花都容不下,甚至反唇相讥。

D.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都是精心构想的,比如春花、秋月,这是具有美好色彩的传统意象,三枝则暗含着其主人二三其德,不能贞一,与她送十字绣给秋月的情节是吻合的。

E.综合全文来看,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春花,暗线是三枝,明暗交织,既能突显春花的形象,又能使情节紧凑,尤其是暗线部分,还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2.小说以“墙”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3.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哲学家熊十力

熊十力是当代新儒家的开创性人物。他却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其学历只有半年乡塾和三个年头的学佛经历。他出生在湖北黄冈一个塾师之家,贫困的家境使他八岁就开始为人放牛;而父亲的早逝不仅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也使他过早地成为一个“野小子”,十七岁就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在辛亥革命以后的近十年间,熊十力也由最初效力的武昌督政府辗转至广州的大元帅府。但在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其最深切的体会却是“党人竞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于是有“革政不如革心”之叹,也就有了“濂溪而后我重来”的志向。

1920年赴金陵内学院学习唯识宗,由此开始了其“十年磨一戏”的《新唯识论》的撰写。说到著述,熊十力既不是同代学人中笔耕最勤的,也不是著书最多的,但如果说用心深细、用思艰涩,则又非《新唯识论》莫属。其第一稿撰写于学佛期间,此后,1923年、1926年,至1928年已经有4稿写出,经过1930年直到1932年,才形成文言文本的定本;又经过12年的磨砺,到1944年方形成语体文本的定本。说到用心,在撰写《新唯识论》时,他曾为自己题一对联:“道之将丧也,文不在兹乎?”由此可见,其人的自负与担当。说到心不旁骛,他在北大任教的数十年中,每周只上两节课,且只在家里上,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作,可见其用心之专与用力之勤。1944年,就在其《新唯识论》语体文本问世的当年,中国哲学学会授予其最高奖项:一等奖;而贺麟、谢幼伟也先后发表评论和介绍性文章,公认《新唯识论》是抗战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哲学研究成果。

1958年,他在《明心篇》中提出“智识合一”论。“智”与“识”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讨论的主要课题之一,无论是朱陆的“道问学”“尊德性”之辩,还是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乃至现代哲学家牟宗三的“良知坎陷”理论,都涉及如何理解智慧与知识、伦理学与知识论的关系问题。传统哲学,特别是“心学”,在此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反智主义或泛道德主义的倾向。而熊十力在“智识合一”论中,一方面坚持在道德理性优先的前提下容纳科学与知识,另一方面则主张应严格区分“智”与“识”的界限,以及二者所适用的范围和功用。

熊十力用“世界哲学”意识分析问题,主张以“保住本心、转化习染、以智主识”为宗旨,通过对“格物本乎致知(智)”“致知必在格物”“知识必为良知之流行”三个基本命题的分疏,提出了在“智识合一”的模式中,一方面致智具有认知的与伦理的双重功能,致智必须展开为认识活动;另一方面,坚持智对于识具有优先性,智必须主宰识。与传统心學不同的是,他虽以本心良知为知是知非的先验原理,但他明确表示不赞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之论,强调心外有理、有物,科学的格物之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作为“现代哲学家”,熊十力对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予以充分的肯定。他说:“自有科学以来,其方法之谨严、精详、周密、准确,与其辅助感官之工具皆与日俱增,强之至也。”这也使得熊十力在肯定科学的作用和地位的同时,与传统的反智主义区分开来。但熊十力对科学方法的有限性亦有足够的自觉。在他看来,科学只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科学方法的特质是“实测为基,分析为要”,它不能用来体认本体、发明本心。在熊十力看来,科学的有限性,不仅在于它不能作为哲学的方法,还在于它不能提升道德境界,庄子批评惠施的话“强于物而弱于德”同样适用于科学。由是,熊十力认为,道家反知归玄,佛家反知观空,虽各有偏,但将“智”与“知”(识)加以区分确有必要。

(摘编自丁为祥《熊十力与〈新唯识论〉》、郭淑新《熊十力的“世界哲学”意识》等)

相关链接:

①他(梁漱溟)说到了与熊先生的交往和对他的批评,说熊先生搞什么本体论、宇宙论,这些都是跟着西方哲学学的,中国哲学没有这些东西,应该讲我们中国原有的哲学;中国儒家的思想不需要一个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是平平实实做人和做事。(郭齐勇《与熊十力有缘》)

②熊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具有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他以其所达到的现代思维水平,以其所阐扬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既与20世纪哲学主潮相会通,又保持了东方哲学的骨髓与形貌,因而在国内外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汤一介《〈熊十力传〉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苦心经营的《新唯识论》在问世之初就获得好评一片,一些名家大师甚至认为它是抗战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哲学研究成果。

B.熊十力严格区分“智”和“识”的界限,并严格区分二者所适用的范围和功用,这与他所主张的“智识合一”的理论自相矛盾。

C.熊十力既认可科学的格物之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又坚持道德理性优先的原则,这体现出他具有“世界哲学”的远大视野。

D.熊十力是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意义和创新精神的哲学家,而梁漱溟对他却意甚不屑,这实际上是文人相轻的旧习在作怪。

2.为什么说熊十力撰写《新唯识论》的过程是“十年磨一戏”?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3.熊十力对中西学说都有扬弃,他的“扬”和“弃”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现当代新儒家是在文化失范、意义危机的时代应运而生的思潮、流派,在不同时期针对中外不同的思想文化问题,其论域亦在不断改变。总体而言,这一流派继承光大了中国人文精神,对世界现代病提出了中国人的批评反省。

②目前西方人文学界的主潮不再是针对“神性”,而是针对“物性”,即针对着科技和商业高度发展所导致的“物”的泛滥和“人”的异化而展开批判。例如,宗教人文主义认为,近代以来的文明社会,带来了人的精神的世俗化与物化,使人的高级的精神生活、灵性生活的品质日益下降。马利坦批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类中心主义使人逐渐离开了神与神圣性,这是人自身的堕落的开始,主张回到人与神的合作,以拯救人的堕落。这是要借助宗教精神来避免人的沦落(即功利化、工具化、异己化、物化)。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思潮所批评的,正是科技至上导致的“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或“理性的暴虐”对人的奴役。

③唐君毅先生曾经指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荒谬处境是“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中华人文精神,特别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它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但不可能导致一种对自然的宰制、控御、破坏;它强调人文建构,批评迷信,但决不消解对“天”的敬畏和人所具有的宗教精神、终极的信念与信仰。儒家甚至主张人性、物性中均有神性,人必须尊重人、物(乃至草木、鸟兽、瓦石),乃至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至诚如神,体悟此心即天心,即可以达到一种精神的境界。儒家并不脱离生活世界、日用伦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会生活,科技发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开展。通过当代新儒家的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完全可以与西学、与现代文明相配合。它不反对宗教,不反对自然,也不反对科技,它可以弥补宗教、科技的偏弊,与自然相和谐,因而求得人文与宗教、与科技、与自然在相调适上健康发展。

④新儒家学者的关切也有所区别。杜维明、刘述先关心儒家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对话。杜维明重视的是儒学作为世界文化的一种精神资源对于现代人生活和西方、全球之可能发生的影响。刘述先认为,当代新儒家应该由道统的承担转移到学统的开拓、政统的关怀。成中英强调,应当以批判的理性而不是内在的体验为方法,在客观性的基础上建立知识而不是在主体体验的基础上印证价值;应以知识探讨为价值判断、选择或重建之基础,而不是先肯定价值,再寻求知识手段以实现价值理想。

(摘编自郭齐勇《现当代新儒家的反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当代新儒家是应对时代问题而产生的求世学说,它的关注对象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它所体现的是中国的人文精神。

B.当下西方人文学界有了大的变化,即其批判的矛头不再指向“神性”,而是转向由科技商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物性”。

C.宗教人文主义认为,近代以来,人类精神生活和灵性生活日益世俗化和物质化,这使得人类高层面的品质大不如前。

D.西方不少学派学说对科技至上的理念是持抵制态度的,因为这种理念会造成人被奴役也即人的异化的恶劣结果。

2.第②段详细列举了西方人文学界主潮的批判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一个侧面揭示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

B.有助于讀者对现代病形成深刻的认识。

C.赞扬了西方学者勇于反省的精神品质。

D.为下文引出儒家的人文精神作铺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利坦批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认为它们让人远离了宗教精神,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自大思想,最终导致人的堕落。

B.儒家重视人文,反对迷信,但又敬畏于“天”,甚至具有宗教精神,这看似矛盾之处恰是儒家学说富有张力的所在。

C.儒家文化不但可以和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相配合,而且还能弥补西方宗教、科学技术的弊端,甚至有望救治世界现代病。

D.成中英以理性为方法,甚至用客观性的知识印证价值,这种重理性而轻价值的学说难免会重蹈西方“理性的暴虐”的覆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幸福倒计时

李世民

搅拌机像一个巨大的铁牛呼呼啦啦地旋转着,民工三元认真而自然地扳动着离合器,把黏糊糊的混凝土倒在了伙伴的小车里。

三元已经彻底地喜欢上了这个巨大的铁牛一样的搅拌机,尽管搅拌机的声音尖厉刺耳,尽管搅拌机还常常会把星星点点的灰浆喷溅到三元黑红色的脸膛上和敞开衣扣的肚皮上。三元还是觉得,搅拌机就像自家喂熟的牛一样听话,让它吃料它就吃料,让它旋转它就旋转,让它停下它就停下。

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根柳木柱子,说它是柱子,其实是不对的。春天工地开工的时候,大家安装搅拌机,随意栽上了一根柳木,现在已经是夏天了,柳木的梢头居然抽出了几根枝条,生出了翠绿的嫩芽来,应该算是一棵柳树了吧。柳木上挂着一块黑板,黑板上写着一行醒目的字:工程离竣工还有120天。

在黑板的最下端,还有一行用粉笔写上的小字:离三元结婚还有30天。这行小字,除了三元之外,工地上的其他人可能都不知道,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也看不清楚。这是三元的秘密,也是三元无法掩饰的喜悦,看着这行字,三元常常会无端地发出嘿嘿的笑声。他觉得那个不断变化的数字,像一根根火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了自己的眼睛,映红了自己的脸膛。这样的时候,三元的心里也会像涨潮的海水一样,涌起一波又一波的幸福。

三元的对象名叫柳琴,是过年的时候村里的媒人给介绍的。有时候,三元使劲地想柳琴的模样,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三元的错。三元和柳琴,总共才见了三次面。头一回,是三元和柳琴相亲,第一眼,三元就相中了柳琴,他觉得柳琴好看,越是好看,三元越是不敢多看,好看在哪里,三元也说不上来。第二回,三元去柳琴家送彩礼,带去了一台大彩电和一堆花花绿绿的衣服,记得当时柳琴说,这么多的衣服,啥时候才穿得完啊。三元直搓手,不知道说啥才好。第三回,三元来城里打工,柳琴送他去车站。那天是正月十六,天冷得厉害,柳琴的手冻得通红,有几回,三元都想拉住柳琴的手,这样一是给她暖暖手,二就是能拉住她的手。三元只是这样想,却没有拉住柳琴的手,现在三元想起来多后悔呀,他真的想不出拉住柳琴的手是什么样的滋味,他想等结婚以后,天天都要拉住柳琴的手……

工地的对面,有一个超市,休息的时候,三元常到里面看看,看中了一条毛巾被,那是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上面有鸳鸯戏水的图案。三元不止一次地看了那条毛巾被,他想柳琴会喜欢这条毛巾被吗?他想柳琴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三元的脸就红了。三元还想,城里的东西就是好,城里的东西也很贵,一条毛巾被二百多块钱,顶两只山羊呢,顶好几袋玉米呢。但是,三元还是拿定了主意,等到回家结婚的那一天,一定要带回这条毛巾被。

工地上,每天都要用一袋又一袋的水泥,这些水泥,是三元一袋又一袋地从仓库搬到搅拌机前的。用过了水泥,三元就把一条又一条的水泥袋收藏起来,隔上三五天,就有收废品的小贩上门收一次。三元算计着,到了临走的时候,卖水泥袋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条毛巾被了吧。

黑板下方的数字在三元的期盼中一天比一天变小了,三元结婚的日子也来临了。

那天,三元怀揣着水泥袋换来的二百块钱,一阵风催着一阵雨地朝对面的超市赶去。就要推开超市的玻璃门时,三元禁不住回头望了一眼,三元看见,搅拌机还像铁牛一样地旋转着,伙伴们还像过年一样装着石子推着沙子;三元听见,搅拌机还呼呼啦啦地响着,伙伴们还嘿嘿呀呀地喊着号子……

从超市走出来的时候,三元左手拎着一只烧鸡两只板鸭三条炸鱼,右手拎着四瓶高粱酒。其实,三元是在看到超市门前那个巨大的酒瓶才改变主意的,三元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涨红了脸,他想,为什么这个时候不请伙伴们喝一次酒呀?!

那天晚上,高粱酒的香味在整个工地上荡漾着,伙伴们呼天喊地的猜枚声也响彻整个工地,大家都说喜酒不醉人,实际上大家都喝醉了。喝醉了的伙伴们话就稠了,有人问三元你媳妇好看不好看,三元说好看;有人说三元你媳妇好看带过来让大伙也看看呀,三元说这回俺请了半个月的假,结婚后就把媳妇带到工地上来,让大家好好地看……

第二天,三元在伙伴们的簇拥下乘上了火车,三元还不知道,自己的行李包里,多了一条粉红色暗花的毛巾被;三元更不知道,工地上的黑板下面的那行小字,此刻已经变成了醒目的大字:离三元回工地还有15天。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开头把搅拌机比作铁牛,不但形象生动,而且符合三元的身份,可谓本色当行,与《红楼梦》中刘姥姥把贾府钟摆比作秤砣有异曲同工之妙。

B.搅拌机的左侧有一棵柳树,作者却先说它是柳木柱子,然后再自我否定,交代它的来由,最后认为还是叫它柳树妥当,这样的写法太费笔墨,大可不必。

C.小说中写到柳琴,用的是插叙的手法,这样写既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又能补充交代与三元相关的一些情节,而且还能为下文部分内容作铺垫。

D.三元每天收藏水泥袋,隔三岔五卖给小贩,意在表明他是一位极为精细的人,说明他不止有神游于柳琴的浪漫情怀,也有脚踏于大地的务实风格。

E.综合全文来看,小说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三元的性格特点,在不愠不火的叙述中展开不同的场景,极少使用心理描写,深得传统小说之三昧。

2.小说以“幸福倒计时”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3.小说反复写到搅拌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乐宗师刘天华

1909年,刘天华考取了常州府中学堂。课余,他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学堂停办,刘天华辍学回到江阴,其间参加了军乐队。凭着音乐才华,1912年他随着刘半农去上海谋生,进入沪西开明剧社的乐队工作。在那里,他掌握了更多的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

才一两年光景,开明剧社乐队就解散了。1914年,刘天华又回到江阴,到华墅乡的华澄小学做起了音乐教员。第二年春天,父亲去世,他又贫病失业,心境恶劣之极。偶然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表达他的不得志和内心抱负。他经常拉的旋律,后来被加工创作为《病中吟》。

1922年,刘天华应蔡元培之聘执教北京大学。任教之余,刘天华继续学习各种音乐。他非常重视吸取西方音乐的特点与长处,从到北京的第二年开始,就跟着同事、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他还从燕京大学音乐系主任、杨时百的美国古琴弟子范天祥那里学习西乐理论及作曲。对中国音乐,他也是一如既往地加以重视。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刘天华是相当清贫的,虽然他在大学任教,但那时教育经费紧张,教师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刘天华对于贫穷毫不介意,一心一意地投身到音乐事业中,他经常对妻子说:“大丈夫唯患事业之无成,家有贤内助,贫困何足虑。”

他认为对于中西音乐,不应能囿于片面之见,而要全面、平心静气地来讨论。他以音乐能否由作者“达意”、听者“感应”,因而能行之久远来评断中西音乐,而不以“古今”或“繁简”判断,由此看来,中西乐实应各有所长。但他对于中国音乐仍有较深的喜爱,他曾力述国乐的优点,认为中国音乐声音纯正,为西乐所不及,此外,又认为中国人较能亲近自身的音乐,这也是他提倡国乐要改革而不能完全以西方音乐取代中国音乐的重要原因。

能体现出刘天华改进国乐实绩的,是他创作的十首二胡曲,其中著名有《病中吟》《空山鸟语》和《良宵》。长期以来,二胡是被雅人所不齿的乐器,只有民间艺人才会使用它,但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这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成为中国现代民乐的主角与代表。

1931年1月9日,北平发生了一件轰动乐坛的大事。中华青年会在北京饭店举办了一次“国际音乐大会”,参加演奏的大都是当时名扬世界的音乐家。听众大都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如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诗人徐志摩、刘半农等著名学者和社会名流;外国听众中有各国驻华使节及其夫人、来华讲学的学者和商界人士及其眷属,其中还有一位研究东方文化史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雷兴教授。 刘天华也应邀参加了那场音乐会,就连支持国乐的人士,也为刘天华捏了一把汗。

在外国音乐家演奏了一些乐曲后,一位身穿旗袍、仪态端庄的女士将刘天华的演奏曲目介绍给听众。当她介绍完曲目《病中吟》后,刘天华在二胡那两根神秘的琴弦上,魔术般地发出了凄楚、幽怨而扣人心弦的乐音,一下子把听众带入哀伤愁苦的意境之中。大厅里静极了,人们的思绪随着他的琴声而跌宕起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少女士眼睛里含着泪水,紧紧地咬住嘴唇。在场的外国人也非常激动,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想到,中国会有这样美妙神奇的音乐。特别是雷兴教授,更是赞叹不已。从此,二胡音乐大踏步地登上了乐坛的“大雅之堂”。

1932年5月31日,刘天华到天桥收集民间乐曲,不幸染上猩红热,医治无效,于6月8日逝世,时年38岁。

(摘编自严晓星《梅庵琴人传·刘天华》、李岚清《缅怀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宗师刘天华》等)

相关链接:

①余还江阴,挈天华同往上海,时二三月之交也。余居上海,以卖文为活,天华则致力于音乐。天华性情初不与音乐甚近,而其“恒”与“毅”,则非常人所能及。择业既定,便悉全力以赴之;往往練习一器,自黎明至深夜不肯歇,甚至连十数日不肯歇,其艺事之成功实由于此,所谓“人定胜天”者非耶?(刘半农《书亡弟天华遗影后》)

②他(刘天华)在文章里极力反对,就是说 不同意把音乐就培养几个高级吹鼓手,只为少数人欣赏。他在音乐上的这种思想和当时五四时期在文学上的平民文学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袁静芳《刘天华的二胡情韵》)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刘天华偶然购把二胡,每天拉奏,排遣苦闷,后来把这段时间拉奏的旋律创作为《病中吟》,可见他有过人的音乐天赋。

B.刘天华以大学教授身份向一位学生学习西方乐理知识,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这种做法也有所学知识不能渊深的流弊。

C.经过刘天华改进的二胡之所以能征服西方听众,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一点是加入了西方乐器颤弓等演奏的技法。

D.刘天华为民族音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生命止于英年,但他给民乐指明了方向,对民乐做出了贡献,堪称民乐宗师而无愧。

2.有人说,艺术拼的是人格。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刘天华的人格品质。(4分)

3.20世纪初,中西文化大碰撞,刘天华在音乐领域是如何处理这二者关系的?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5分)

(参考答案见第93页)

猜你喜欢

刘天华熊十力易学
熊十力骂醒陆军少将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谈钱的友情才是真友情
王建民与刘文金的二胡音乐创作异同
国乐改进
《雕菰楼易学五种》
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
四种易学语言
但责我者为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