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以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

2017-06-23杨万红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入党心理大学生

林 候,杨万红

(1.厦门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0)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以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

林 候1,杨万红2

(1.厦门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 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0)

文章以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入党动机、专业兴趣度、压力来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状况,并结合调查分析的结果,提出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助力大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3.扎实推动素质养成,助力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新常态;思想状况;调查;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时刻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锋,各个领域呈现出发展的新常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了解和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力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一、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资料与依据,本文开展了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以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不记名形式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15份,回收有效问卷10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48%。调研对象主要以经济类、管理类学生为主,覆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其中一年级学生占51.9%,二年级学生占23.1%,三年级学生占16.7%,四年级学生占8.3%;来自城市的学生占63.5%,来自农村的学生占36.5%;共青团员占76.5%,党员占12.2%,群众占11.3%。

二、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

(一)时事政治关注度分析

大学生作为有思想、先进青年的代表,对热点时事关注普遍较高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表现,这也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民族的团结统一、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充满热情和饱含激情。由表1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关注情况统计来看,大学生对于国内外时事政治关注度较高的前三位分别是:“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美舰闯南沙群岛,我军舰对其监视警告”“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比例分别为80.5%、78.6%、76.4%。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了部分大学生对“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国务院设立福州新区”“美国和古巴恢复外交”等重大事件不敏感,关注的比例分别为18.3%、14.9%、12.8%。这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参与感较低,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和宏观国际形势的分析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大局观,培养关注时事政治的兴趣,才能更好的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具有宽视野、大格局的复合型人才。

表1 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内容的关注情况统计

时事政治内容关注比例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80.5%美舰闯南沙群岛,我军舰对其监视警告78.6%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76.4%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18.3%国务院设立福州新区14.9%美国和古巴恢复外交12.8%

(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分析

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具体表现,而大学生政治认同程度如何,事关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是否稳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调查当前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我国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具有积极而重大的现实意义[2]。从表2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情况统计来看,96.6%以上的大学生对党具有高度的认同感,相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95.7%以上的大学生对政府具有高度的认同感,相信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好政府,能够以人为本,依法治国。虽然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很高,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了8.2%的大学生对党认同但不满意,10.6%的大学生对政府认同但不满意,期待在“反腐倡廉”“简政放权”等党和政府的内涵建设上有让全国人民更满意的表现,这也很好的印证了党和政府“反腐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追求无止境精神。

表2 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情况统计

事件认同且非常满意认同且满意认同但不满意不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54.1%34.7%7.8%3.4%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59.7%29.5%8.2%2.6%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58.2%26.9%10.6%4.3%我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3.2%33.9%9.5%3.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54%34.7%7.8%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必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61.1%26%10.3%2.6%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53.8%32.1%10.4%3.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54.5%31.3%10.1%4.1%

(三)入党动机分析

众所周知,入党动机就是为什么要入党,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前和入党后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冲击,各种价值观点相互碰撞,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难免会对企盼入党、追求进步的大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干扰他们的入党动机。从表3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统计来看,以“增强就业竞争力”“积累政治资本,谋求政治利益”为主要动机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42.11%、14.02%,表现出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自身毕业后好找工作,在岗位上容易得到提拔重用,甚至将党员身份作为一种政治资本,通过入党在政治上找一个背景靠山,这些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带有很明显的功利色彩。以“追求理想与信念,提升能力和品质”“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 为主要动机的大学生比例分别为24.3%、12.15%,这样的动机才是一个大学生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才是推动其争取入党的精神力量。因此,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问题上多加关注、引导和教育。

表3 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统计

入党动机比例增强就业竞争力42.11%追求理想与信念,提升能力和品质24.3%积累政治资本,谋求政治利益14.02%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理念有信心12.15%趋同从中,跟风随流4.62%其他2.8%

(四)专业兴趣度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3]。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专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而影响到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的顺利与否。由表4大学生专业兴趣度统计可知,53%的大学生对本专业持感兴趣的态度,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在选择专业时按照兴趣度挑选,并且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专业的学习,为深入求知和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36%的大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度一般,11%的大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侧面反应了这部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待调整和加强。大学生对专业兴趣度一般和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对招生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受父母、亲友、媒体宣传的影响,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的专业并非是自己所感兴趣的,而是父母所要求的;另一方面,可能是转专业的条件门槛高,难度比较大,学习第二专业未能如愿,造成对本专业的兴趣度降低。对此,要充分激励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让他们尽快对本专业产生认同,进而成为学习专业的热情和动力,让他们始终保持对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积极性,学有所得,顺利完成学业。

表4 大学生专业兴趣度统计

专业兴趣度比例非常感兴趣9%感兴趣44%一般36%不感兴趣11%

(五)大学生压力状况分析

压力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指人们在环境中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4]。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多元,观念的交锋,促使大学生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压力也越来越大。由表5大学生压力来源统计可知,“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是大学生的头等大事,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比例达到21%,其次是“学习和科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比例分别为16%、15%,此外,情感问题、经济问题、家庭问题、情绪问题等也对大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在了解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来源、所处的压力状况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压力观,掌握有效的缓解压力、调适压力的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将压力化解为动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

表5 大学生压力来源统计

大学生压力来源比例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21%学习和科研问题16%人际关系问题15%情感问题13%经济问题12%家庭问题8%情绪问题7%适应问题4%身体健康问题3%其他1%

(六)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在家庭关系、学习、工作、生活中保有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从容面对挫折[5]。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多重压力的叠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自杀现象越来越频繁,大学生犯罪案件越来越普遍,严重危害着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由表6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可知,37.7%的大学生感觉心理非常健康,50.4%的大学生感觉心理比较健康,但是亚健康和不健康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7.8%、4.1%,两者加起来达到11.9%,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需要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发生。

表6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统计

心理健康状况比例非常健康37.7%比较健康50.4%亚健康7.8%不健康4.1%

(七)心理调适方法分析

面对困难和心理问题,不同的大学生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表7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可知,23%的大学生选择向朋友亲戚倾述,17%的大学生通过查看相关书籍资料来缓解心理压力,13%的大学生向专业人士求助,12%的大学生向辅导员老师求助,其他同学也会通过参加文体活动、网络倾诉来缓解,这些大学生通过和值得信任的人以及健康的排解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心理,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6%的大学生通过吸烟喝酒来发泄,6%的大学生闷在心里,自己忍受,5%的大学生通过极端方式排解,这些大学生选择心理调适的方法不健康、不恰当,甚至出现极端方式,这是极其危险的。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少数群体,尤其是5%选择极端方式排解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断加强对其意志力、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帮助他们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环境。

表7 大学生心理调适方法统计

心理调适方法比例向朋友亲戚倾述23%查看相关书籍资料17%向专业人士求助13%向辅导员老师求助12%参加文体活动8%通过网络倾诉7%通过吸烟喝酒发泄6%闷在心里,自己忍受6%极端方式排解5%其他3%

三、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明确党的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增强对党、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爱党情怀和爱国热情,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助力大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大学处在校园和社会的过度和衔接阶段,大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从而对心理活动产生影响。为此,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助力大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校园广播、橱窗、报刊等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心理健康咨询或专题讲座的次数,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助力大学生培养阳光、健康、有责任的心态。

(三)扎实推动素质养成,助力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在校期间,大学生压力来源主要集中于就业和自身前途问题。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干什么成了大多数学生的疑惑。就业比例失调,高学历人才大量涌现,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不尽理想。面对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应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挫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扎实推动素质养成。在就业信息和技能上给予指导和帮扶,培养“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助力大学生好就业、就好业。

[1]林候,杨万红.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8):27-29.

[2]元修成,张澍军.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策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54-56.

[3]人民教育出版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EB/OL].(2005-1-21)[2016-8-20]. http://www.pep.com.cn/rjqk/sjtx/ms/yj2003_14_15z85/201101/t20110106_1007258.htm.

[4]王成义.大学生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311-313.

[5]高汀竹,马众.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山西青年,2016(16):143.

(责任编辑:高 坚)

2017-01-20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5C078);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3800S)

G641

A

1673-8535(2017)02-0110-05

林候(1981-),男,福建龙岩人,厦门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杨万红(1982-),女,安徽东至人,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入党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憨娃入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