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基于广西X高校调查分析

2017-06-23曾永平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师队伍队伍

曾永平

(梧州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广西 梧州 54300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基于广西X高校调查分析

曾永平

(梧州学院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广西 梧州 54300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育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题组通过对广西X高校500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分析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二支队伍交流机制优化的具体对策,以促进两支队伍合力育人功能的发挥。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 ;调查分析

中共中央 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 号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然而,目前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大量的日常性事务占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在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困惑方面呈现出能力上的不足。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教师)往往更专注于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学生思想实际的了解和把握,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鉴于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二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为了更好的完善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实现合力育人功效,课题组对广西X高校50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全面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二支队伍交流机制优化策略,以促进两支队伍合力育人功能的发挥。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现状

课题组围绕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现状设计了6个问题,主要从高校辅导员对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基本认识以及实际操作层面进行定量分析,以真实反映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现实状况,为科学构建两支队伍交流机制提供依据和科学参考。

(一)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建成情况

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形成情况直接反映了二支队伍交流机制的现实状况。调查表明,认为交流机制很完善的占1.2%,比较完善占16.8%,初步形成占22.8%,尚未形成、但二者偶尔有联系占37.0%,从没听说过占22.2%(见图1)。

图1 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形成情况

(二)对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重要意义的认识

开展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沟通与协作,有助于二者的优势互补。调查表明,有84.8%的人认为建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辅导相结合;有77.2%的人认为有利于促进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有68.8%的人认为是有利于知与行相结合;有77.6%的人认为有利于促进两支队伍合力育人(见图2)。

图2 两支队伍交流机制构建的意义

(三)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建构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建立交流机制的可行性调查分析,初步掌握辅导员对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认识水平。在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之所以能建立最根本在于”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 56.6%的人认为两支队伍的主要任务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1.2%的人认为他们在政治素质和人格素养上具有一致性,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见图3)。

图3 两支队伍交流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四)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掌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主要障碍是完善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关键。调查表明,有57.6%的人认为辅导员由于自身专业知识不足,与思政教师队伍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存在障碍;有70.8%的人认为思政教师对辅导员岗位认识偏颇,无心从事辅导员工作;有68.2%的人认为二者分属于不同系统,缺乏交流平台;有60.0%的人认为二支队伍存在协调不够、配合不到位的情况(见图4)。

图4 两支队伍交流机制构建的主要障碍

(五)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实现的具体方式

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方式是实现两支队伍有效交流的基本途径。在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主要交流形式或载体的调查中,认为两支队伍可以互相兼职占的63.6%,可以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的占72.0%,可以举办工作沙龙的占62.8%,可以集体备课的占37.20%,可以共同参加考察的占61.0%(见图5)。

图5 两支队伍交流形式

(六)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辅导员不仅仅是整日埋头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还可以在科研、教学中展现出不俗的实力。为此,课题组重点调查了解了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情况。调查发现,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利于拓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于此同时,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调查表明,62.8%的人认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 56.2%的人认为思政课教学受理论水平偏低制约;59%的人认为专业基础较为薄弱;31.8%的人认为缺少师范技能培训;47.2%的人认为教学经验不足;42.4%的人认为难于处理好辅导员角色和课程教师角色的转移,不自觉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做班会(见图6)。

图6 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工作面临的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直接反映了交流机制建立目标和机制运行效果之间存在的矛盾和不足。通过问题梳理,为建立和完善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对策的提出提供了重要依据。课题组通过调研初步掌握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占总人数主体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放在高校辅导员职业专业知识第一位,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业功能摆在首位。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62.8%的人认为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仅占17.6%,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则占据主体地位。56.2%的人认为受理论水平偏低的制约。在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中常常因为学科、专业、学识基础,经验体验不同,对某些问题的探讨存在交流障碍。因此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是当前迫切应解决的问题。

(二)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问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2]。 调查数据显示,仅1.2%的人认为所在学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很完善。有68.2%的认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主要障碍在于二者缺乏交流基础和平台。有58.6%的人提出要加强两支队伍领导机制建设。从调研的数据来看,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相关问题还未能引起学校以及思政教师足够的重视。

(三)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协调不够

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尽管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二者的学科背景、工资待遇、工作特点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尤其是二者分属不同的系统。

辅导员队伍归属于学生工作系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两者在归属与分工上的差异导致两支队伍在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分歧。调查发现,由于专业背景、知识水平、工作特点、岗位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两支队伍在交流中存在障碍,两支队伍交流协调不够、配合不到位。

(四)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活动缺乏长效机制

从调研的总体情况看,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调查显示,仅有19.8%的人长期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含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当提到“所在学校是否已经形成了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相关机制”,辅导员回答尚未形成,但二者偶尔有联系占37.0%,回答没听说过的占22.2%。不管是从上到下,还是由下至上都缺少一套完善的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优化策略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充分交流合作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二者的不足可达到合力育人的良好功效。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交流机制应从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搭建平台以及推动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协调、运行、反馈等方面下功夫。

(一)切实加强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组织领导

辅导员队伍不管是归属于学工系统还是归属于思政教师队伍,最终两支队伍都在高等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交流机制构建和完善应纳入到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尤其要通过参加培训、进修和提升学历层次等方式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水平。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指出,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并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政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3]。高校要建立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交流机制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切实加强对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二)详细制定两支队伍经常性交流的制度规范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的建立不能流于形式和口号,必须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下来。两支队伍交流制度规范的制定要明确目标,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队伍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两支队伍自身的特点和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定期交流制度》。通过制度规定和约束,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同思政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经常化、常态化。交流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调动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利用两支队伍工作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结合、教育过程相衔接的优势,通过制度的实施促使两支队伍理论教学与实践辅导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实现两支队伍有效沟通和密切合作。

(三)积极搭建两支队伍交流平台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教师交流平台是构建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主要媒介。两支队伍交流机制构建达到的效果需要通过平台得以展现,也只有通过平台才能实现。因此,平台对于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至关重要。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构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互相兼职的新模式、建立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席会议制度、集体备课、科研项目交叉、筹建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交流协会、协同举办工作沙龙、协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微信交流平台等形式搭建平台,促进两支队伍的思想交流、经验分享以及工作提升。

(四)有效推动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协调、运行和反馈

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是由相关要素按照特定方式有规律运行的动态过程。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协调、运行和反馈是机制本身规律使然,也是构建两支队伍长效交流机制的客观要求。首先,要明确两支队伍交流机制构成要素即把交流的主体、目标和载体作为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强化要素的协调关系,尤其重视两支队伍的组织协调,以及交流主体、目标和载体的协同组织,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再次,两支队伍交流机制的构成离不开运行机制的推动。正如交流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保持一种稳定的推进状态,并且必须依据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展开。要实现交流机制的高效有序运行,就必须不断加强运行机制建设,使机制结构和要素功能不断得以优化[4]。最后,反馈是两支队伍交流机制完善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反馈,用交流机制形成的结果来检验交流机制的目标,检查或者验证交流机制运行过程及其效果,校对偏差,保证交流机制合乎目标要求。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N].人民日报,2004-10-1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EB/OL].教育部网,2006-07-23.

[3]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 教社科[2015]2号[EB/OL]. 教育部网,2015-08-11.

[4]曾永平.高校辅导员队伍与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交流机制构成探析[J].广西教育,2016 (2):91-92.

(责任编辑:高 坚)

2017-02-20

2015年广西高校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5JGZ162);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427);2016年梧州学院校级教改项目(Wyjg2016B013)阶段性成果

G64

A

1673-8535(2017)02-0100-05

曾永平(1984-),男,江西金溪人,梧州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2016年访问学者,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师队伍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