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7-06-23宋岩奇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大连11601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核磁胆管B超

宋岩奇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大连 116011)

CT与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分析

宋岩奇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 (大连 116011)

目的:分析CT与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断的8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检测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与研究组(49例),对照组行腹部CT检查,研究组行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检查,比对两组检测结果以及肝外胆管直径<8mm的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肝外胆管直径<8mm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高,具定位精准与图像清晰的特点,将其应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具重要意义。

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 肝外胆管结石 腹部CT

肝外胆管结石可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两种,可原发于身体胆管系统,还能从胆囊内排出至患者胆管,该病主要表现在胆汁排泄障碍、胆道阻塞以及胆汁细菌感染,并伴发胆绞痛与发热症状[1,2]。目前多予以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检查,为明确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的诊断结果,研究针对本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本院接受诊断的8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确诊,依据检测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7例)与研究组(49例),对照组女18例,男19例,年龄24~75岁,平均(59.31±6.48)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64±0.38)年;研究组女23例,男26例,年龄26~74岁,平均(60.47±6.56)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72±0.33)年。比对两组基线资料具无显著差别(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腹部CT检验,检查前的6h严禁饮食,上机前饮用600~800mL温水,层厚螺距5mm,1mm重建。核磁胰胆管成像应用1.5T超导核磁共振,检查前的3~4h严禁饮食,序列:横断面的呼吸触发T2W-SPAIR-RT、冠状位B-TFE、屏气水脂同反向MRCP-HR-3D与T1W。并记录核磁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结果,外科手术结果为金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用x2检验,两组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时P<0.05。

2.结果

2.1 两组检测结果

研究组检出阳性43例、阴性2例、可疑4例;对照组检出阳性19例、阴性3例、可疑15例,研究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肝外胆管直径<8mm的检测结果

肝外胆管直径<8mm检测中,研究组检出阳性31例、阴性18例;对照组检出阳性12例、阴性19例、可疑6例,研究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检测结果( n /%)

表2. 两组肝外胆管直径<8mm的检测结果(n/%)

3.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主要发生于肝总管内,其胆总管下端部位最为常见,多数胆管结石患者常在体位改变或是进食油脂食物后出现胆绞痛,主要因胆管内的结石向下移动,继而刺激患者胆管痉挛[3,4]。目前多予以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检查,为明确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的诊断结果,研究针对本院收治的86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

肝外胆管结石病因较多,主要受炎症、寄生虫感染以及饮食习惯等影响,其中B超、核磁胰胆管成像以及腹部CT是检查肝外胆管结石较为常用的技术。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阳性检出率87.85%、阴性检出率4.08%、可疑8.16%,对照组阳性检出率51.35%、阴性检出率8.10%、可疑40.54%,研究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阳性检出率63.26%、阴性检出率36.73%,对照组阳性检出率32.43%、阴性检出率51.35%、可疑16.21%,研究组肝外胆管直径<8mm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王仁财的分析结果相似[5],表明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较腹部CT高,临床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具重要意义。腹部CT与B超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常规手段,但是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以及病菌变异,腹部CT与B超在检查过程中所产生的辐射可危害患者身体[6]。而核磁胰胆管成像无需使用造影剂,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辐射对身体的危害,并且该检查方式可提高肝外胆结石的检测效率,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显著利于疾病医治。研究中腹部CT检测胆管直径低于8mm的阳性检出率为32.43%,核磁胰胆管成像的阳性检出率为63.26%,所以单用腹部CT进行检测可出现较高的漏诊几率,继而延误患者医治。胆管直径低于8mm结石的漏诊几率较高主要因胆管部分遭受梗阻、结石直径过小以及胆总管未进行扩张所致,同时因结石导致肝实质逐渐变硬,胆管壁逐渐纤维化,患者即使出现结石梗阻,胆管内仍无扩张现象[7]。核磁胰胆管成像为非介入无创性检查手段,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检查时无需应用造影剂即能清晰地显示患者胆道系统,能精准锁定胆管结石,而且依据需要可随时调整扫查方向,促使检查更加客观全面,保证检查图像形象、全面,以此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8]。与腹部CT对比,核磁胰胆管成像定位更加精准,图像更加清晰,而且对于操作人员无较多的技术要求,能任意转变图像方向,致使病变情况更加直观,继而准确掌握患者病情状况。关于对患者使用核磁腹部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诊断的详细检出结果,有待临床再分析。

综上所述,核磁胰胆管成像检出率较腹部CT高,具定位精准与图像清晰的特点,应用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具重要意义。

[1] 索洪祥. 肝外胆结石诊断中应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的价值对比[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6(3):59-60.

[2] 张勇, 周蓉. 腹部CT、B超及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 2014,11(6):76-78.

[3] 陈春梅. 腹部CT、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10 (10):73-74.

[4] 王崇峰, 姜良玉. 腹部CT 、B超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科学, 2014,4 (17):96-98.

[5] 王仁财. B超及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甘肃科技, 2015,31(22):102-104.

[6] 孙永华. 探讨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2015,2(25):5340-5341.

[7] 陈业鹏, 靳元, 刘彦丽. B超及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36(10):1458-1459.

[8] 冯光耀. 对比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11(12):73-74.

Application of CT and MRI in Pancreatic Duct Cholangiography in Extrahepatic Bile Duct Stones

SONG Yan-qi Dalian Second People 's Hospital (Dalian 116011)

1006-6586(2017)07-0067-02

R575.62

A

2017-01-26

猜你喜欢

核磁胆管B超
上海某三甲医院CT、核磁大型影像设备的管理、配置和使用分析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基于低场核磁成像的银杏胚检测及分类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老人摔倒为何需要拍核磁?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