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眨眼儿童93例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2017-06-23王长虹叶红陈红艳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结膜炎儿童心理持续时间

王长虹 叶红 陈红艳



·临床交流·

眨眼儿童93例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王长虹 叶红 陈红艳

目的 研究儿童眨眼和心理发展的相关性。 方法 以93例眨眼儿童为样本,采集相关信息并进行回访,依据年龄把接受调查儿童分成4组,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眨眼儿童中,正常眼占86%,结膜炎只占8.6%;有85%的眨眼儿童无法表达眨眼原因;男性儿童的眨眼发生率(64例,68.8%)明显高于女性儿童(29例,31.1%);眨眼儿童中有96.7%的儿童被冷落;2~7.5岁是儿童眨眼的易发年龄;儿童眨眼发生的初次年龄越早,眨眼持续时间就越短;反之发生眨眼的初次年龄越晚,眨眼持续时间就越长。结论 儿童眨眼可能是“假装游戏现象”,推测这种行为是儿童对动画人偶的模仿。眨眼儿童是“被冷落”的群体,他们想表达希望被关注的愿望。(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7,17:195-197)

儿童,眨眼;心理;假装游戏

儿童眨眼是眼科医师在门诊经常遇到的体征,大多数眼科医师在不理解这种现象的情况下,以治疗结膜炎的滴眼液应付。我科有7位出诊医师,每1位出诊医师1年接诊上百名眨眼儿童,全科大约接诊700例眨眼儿童,如果都按照结膜炎来诊治显然是不合适的。笔者学习过《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比较熟悉。一开始在门诊上接待这么多患儿眨眼,自己预感到应该是儿童心理上的问题,但是其他医师却不留意。我们通过问诊和电话随访家长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情况,发现儿童眨眼和儿童心理发展密切相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本科门诊采集到儿童眨眼病例93例,其中有效回访病例73例,排除因精神异常、眼表外伤、动眼神经麻痹造成的眨眼。另采集到成人眨眼病例1例,成人样本不计入儿童分析样本中,只作为观察项。

1.2 方法 对93例眨眼儿童采集的信息如下:性别、年龄、相关因素、器质性病变、家庭生活环境、是否为多胞胎、是否在幼儿园或小学、是否被老师关注或冷落、眨眼的初次发生年龄、眨眼持续的时间。调查主要通过直接询问儿童或电话随访家长,问诊儿童主要是不适症状、班级里是否有类似眨眼孩子、是否看得清几个方面,不能用暗示性的语言引导儿童。

把能在患儿1周后复诊获得的信息或能在1周、1个月、3个月、半年至少1次通过电话询问获得信息的儿童列为有效回访病例。

检查项目如下:提上睑肌和眼轮匝肌功能、视力、裂隙灯,若视力不良则加做屈光检查。

资料汇集后,对筛取的样本进行5个项目的分析。

1)疾病谱。疾病谱筛入标准如下。①结膜炎:有结膜充血伴滤泡或乳头出现,单纯轻度充血且结膜光滑者不计入。 ②结石:单眼>2个且突出结膜表面,位于穹隆部的个别结石不计入。③屈光不正:4岁以下,≥+3.00 DS或≥-1.00 DS; 4岁以上,≥+2.00 DS或≥-1.00 DS或≥±1.50 DC。④多动症:已经被儿科确诊。

2)主诉症状。

3)眨眼相关因素。①被冷落的标准:没有被老师经常表扬或与父母分离生活;②被关注的标准:经常被老师表扬或性格受老师喜欢。

4)初次眨眼年龄的统计学分析。

5)眨眼持续时间。对眨眼儿童进行随访调查,将接受调查的儿童按接诊时的年龄分为4组,分别为2岁以下、2~4岁、4~6岁及6岁以上,眨眼持续时间单位为d。

2 结果

2.1 疾病谱 93例眨眼儿童的疾病谱如下:正常眼80例(86%)、结膜炎8例(8.6%)、结石1例(1%)、眼睑皮炎2例(2.2%)、多动症1例(1%)。可以发现,正常眼占绝大多数,达到86%,而结膜炎只占8.6%。

2.2 主诉症状 93例眨眼儿童主诉症状如下:无法表达85例(91.3%)、眼痒1例(1%)、眼疼3例(3.2%)、眼干涩3例(3.2%)、眼酸1例(1%)。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儿童无法表达眨眼的原因,说“眼疼” 的儿童也让检查者怀疑其真实性。

2.3 眨眼相关因素 93例眨眼相关因素分析情况如下。男性64例(68.8%)、女性29例(31.1%);在幼儿园或学校87例(93.5%)、在家6例(6.4%);被冷落90例(96.7%)、被关注3例(3.22%)。可以发现,男性儿童的眨眼发生率高,明显超过女性儿童。对于儿童在不同环境生活、受教育的影响因素,则由于城市家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而且入幼儿园和学校普遍,所以不能确定在学校和幼儿园、在家的差异。调查分析发现,眨眼儿童中被冷落的儿童占绝大多数,达96.7%,而受宠的儿童较少发生眨眼。

2.4 初次眨眼年龄 最早眨眼年龄发生在1岁9个月,最晚年龄发生在12岁2个月。平均眨眼年龄为(5.04±2.15)岁,其中2.5~5岁发生眨眼人数最多,7.5岁以上发生眨眼的儿童明显减少(图1)。

图1. 眨眼儿童发生的年龄段分析(纵坐标为儿童例数)

2.5 眨眼持续时间 对73例有效回访儿童眨眼持续时间调查发现,最短眨眼持续时间为3 d,最长持续时间为800 d。儿童眨眼发生的初次年龄越早,眨眼持续时间越短;反之发生眨眼的初次年龄越晚,眨眼持续时间越长。将儿童眨眼发生的初次年龄按4个年龄段分组发现,各组平均眨眼持续时间:6岁以上为125.5 d、4~6岁为71.3 d、2~4岁为31.7 d、2岁以下为23 d。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眨眼儿童有眼表疾病的属于少数,正常眼占绝大部分(86%),所以眼表疾病确实不能作为眨眼的原因;但是随访发现医师给眨眼儿童开出的治疗结膜炎的滴眼液(鱼腥草或妥布霉素)也确实有效,有2例(占2.15%)儿童滴了1 d就不眨眼了。究竟是药物作用还是心理安慰作用?目前尚无法解释。我们分析如下。

如果是结膜炎引起的眨眼,那么儿童应该有眼痒、眼干涩或有分泌物的主诉症状。本研究显示,主诉眼痒、干、磨的眨眼儿童比例很小,而无法表达眨眼原因的儿童占绝大部分(91.3%),他们也确实没有病理性不适症状,也没有查出眼部病理性改变。既然没有结膜炎的主诉症状,又没有结膜炎的体征,所以诊断为结膜炎是不合适的。对于儿童说“眼疼”值得怀疑,调查没有发现能够引起“眼疼”的疾病。儿童的词汇量很少,“疼”是儿童少有的能掌握感觉的词。

寻找93例眨眼儿童的相关因素,调查发现男孩的眨眼发生率(68.8%)明显超过女孩(31.1%),至今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而且调查发现眨眼儿童中“被冷落”的孩子占96.7%;相反,“被关注”的孩子中只有3.22%发生了眨眼。

本研究显示,初次眨眼年龄以2~7.5岁为多。这个年龄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成长期,从2岁左右开始,儿童对他人心理状态认知的一些基本能力逐步发展起来[1]。4~6岁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生变化的关键期,儿童像理解真实信念一样理解错误信念,懂得了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表征[2]。从2岁开始,儿童出现了“假装游戏现象”。这种现象在2~7岁儿童间盛行,甚至到高中阶段仍然可以见到“假装游戏现象”。如2岁儿童会拿着香蕉假装打电话,就是“假装游戏现象”。那么儿童眨眼是不是“假装游戏现象”?统计发现儿童初次眨眼的好发年龄和儿童心理发展上“假装游戏现象”的发生年龄时期非常吻合,都是2~7岁。那么儿童为什么要假装眨眼?他们想表达什么?我们认为儿童眨眼应该是有一种愿望,应该是希望被老师、同学或家长关注的愿望。本次研究调查发现眨眼的儿童绝大部分是“被冷落”的那部分群体。通过眨眼,他们引起了老师、家长以及周围人的注意,并且认为可能是“有眼病”,带着他们看了医师,孩子们得到了关心,他们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于是很快儿童眨眼就逐渐停止了。至于医师给孩子滴何种滴眼液倒不是主要原因。

在成人看来儿童假装眨眼是很不成熟的,但是Wellman等[3]认为:2岁幼儿对愿望、情绪和知觉经验开始有了早期的概念性理解,3岁幼儿开始自发地谈论自我和他人的知识、信念,但是此期间儿童所具有的并不是一种成熟的表征能力。所以他们假装眨眼只是心理发展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儿童在不断的心理发展中认知也在成长,逐渐能考虑他人愿望,还能考虑到他人关于世界的信念[4]。这里儿童的“考虑”是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水平为基础的,所以眨眼是在儿童相应的认知水平上的行为。

那么儿童为什么要通过眨眼来实现“被关注”的愿望呢?研究者认为是模仿所致。当今是信息时代,动画片广泛展示于手机、电脑、电视、Pad的屏幕上,动画片中人偶的眨眼动作是制片商常用的表现手法,而且动画人偶的眼睛都被制作成很夸张的大。儿童都喜欢看动画片,并在观看后也产生眨眼的模仿行为是很自然的。虽然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是眼科医师普遍感觉20年前到门诊就诊的眨眼儿童没有现在多。杨伶等[5]的研究表明,形象人偶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假装游戏能力。Harris[6]提出的模拟论认为,“假装游戏现象”和心理理论都是儿童模仿能力发展的结果。他认为儿童一般是假装自己具有和他人一样的心理状态,强调儿童自我反思的经验,强调信念和愿望是驱动儿童尝试的心理状态[7]。儿童在模仿时,也会产生某种愿望。儿童先是直接意识到自己的愿望与信念,接着再模拟他人的愿望和信念[8]。

本研究对93例样本儿童的眨眼持续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儿童初次眨眼发生的年龄越早,眨眼持续时间就越短;反之,发生初次眨眼的年龄越晚,眨眼持续时间就越长。成人眨眼时间更长。本研究观察到1例60岁女性患者,眨眼时间长达5年,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眼病,故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经过上述观察研究,儿童眨眼可能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假装游戏现象”,推测这种行为是儿童对动画人偶的模仿。眨眼儿童是“被冷落”的群体,他们可能是想表达希望被关注的愿望。男性儿童眨眼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儿童眨眼初次发生的年龄越早,眨眼持续时间就越短;反之发生初次眨眼的年龄越晚,眨眼持续时间就越长。

[1] 陈友庆. 儿童心理理论[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8:8.

[2] 张旭. 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不同语言能力幼儿的实验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 Wellman HM,Woolley JD. From simple desires to ordinary beliefs: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every day psychology[J]. Cognition, 1990,35(3): 245-275.

[4] Wellman HM. The child’ theory of mind[M]. Cambridge, MA:MIT Press, 1990:35-36.

[5] 杨伶,兰继军. 假装游戏与心理理论关系新探: 3种对象假装的证据[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19(7): 826-827.

[6] Harris PL, Kavanaugh RD, Meredith MC. Young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pretend episodes: the integration of successive actions[J]. Child Dev, 1994,65(1): 16-30.

[7] Harris PL.From simulation to folk psychology: the case for development[J]. Mind Lang, 1992,7(1):120-144.

[8] 陈友庆. 儿童心理理论[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3.

(本文编辑 诸静英)

·学术动态·

斜弱视和儿童眼病的创新观点和诊疗新技术高峰论坛(第一期)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小儿眼科和斜弱视专科奠基学习班

兹定于2017年9月8~1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办“斜弱视和儿童眼病的创新观点和诊疗新技术高峰论坛(第一期)”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小儿眼科和斜弱视专科奠基学习班”。注册参加本次学习班将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Ⅰ类学分(项目代码2017-07-02-075)。

本次学习班和高峰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赵晨教授邀请国内众多著名斜视与儿童眼病专家授课,内容聚焦各种常见和复杂斜视、弱视的诊疗规范、最新诊治进展;多种儿童眼病(包括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小儿视网膜疾病、小儿肿瘤和小儿整形等)的临床诊疗规范、新观念和相关研究的前沿信息;旨在对该领域的新进展、新观点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我们还将进行现场手术直播演示与讨论,疑难和典型病例分享与讨论,进一步提高学员对斜弱视与儿童眼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学习班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欢迎广大眼科医师前来学习交流。

本次学习班学费800元,资料费100元。会议联系人:陆萍,电话(传真):021-64318258。

Clinical analysis in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93 children with frequent blinking

WANGChang-hong,YEHong,CHENHong-yan.
DepartmentofOphthalmology,BeijingChangpingHospitalofIntegrated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Beijing102208,China

WANG Chang-hong, Email:guiyi06823@yeah.ne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children with frequent blinking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Methods Ninety-three cases of frequent blinking were collected for samples, and were followed up to get relevant information. The study group was divided into 4 quarters by age. Valid data was used into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Normal eyes were 86% in all frequent blinking children, while conjunctivitis accounted for only 8.6%. Eighty-five percent cases could not explain why to blink. The incidence of frequent blinking boys were more than girls. To be neglected counts 96.7% in all cases. Two to 7.5 years old kids were easily to blink; The first onset of frequent blinking happens earlier, blinking duration is shorter. The occurrence of blinking first onset is later, blink duration is longer. Conclusions Children with frequent blinking could be deemed to pretend playing phenomenon. Children with frequent blinking is an imitation of action figures from animation. They are "neglected" groups, and want to express the wishes to be concerned more. (Chin J Ophthalmol and Otorhinolaryngol,2017,17:195-197)

Child, blink; Psychology; Pretend play

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北京 102208

王长虹(Email:guiyi06823@yeah.net)

10.14166/j.issn.1671-2420.2017.03.012

2015-05-17)

猜你喜欢

结膜炎儿童心理持续时间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互联网+”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楂曲平胃散合过敏煎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过敏性结膜炎
儿童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伴干眼状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